陈大受[清][公元1702年-1751年,清朝兵部尚书]+像 湖南衡阳市祁东县人物 陈大受,字占咸,号可斋,湖南祁阳(今属永州)人。中国清代散文家、大臣。 陈大受6岁始就私塾,从邑廪生蒋一荐之门。21岁,补邑庠生,受知于督学黎致远。雍正七年(1729年),中举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元年(1736年),散馆,授编修,充一统志馆纂修。次年,擢为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左庶子、侍读学士、少詹事。乾隆三年(1738年),陈大受再迁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主浙江乡试。乾隆四年(1739年),迁吏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授安徽巡抚,后调江苏巡抚。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福建巡抚,治理台湾,旋召授兵部尚书。乾隆十三年(1748年),调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处行走。次年署直隶总督。乾隆十五年(1750年),出授两广总督。寻命协理粤海关。乾隆十六年(1751年),以病乞解任。未几,卒。 陈大受师事方苞,受古文法,曾撰写《桐城方氏创建教忠祠碑记》。遗作有奏疏、传序、碑记、墓铭、诗赋、制艺等,如《请行版图顺庄法疏》《备陈太湖情形疏》《刘传松传》《苏州育婴堂遗爱碑记》《旅夜闻雁》《藏珠于渊赋》《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等,“其为文不务声华,原本性情,义正词醇,恪守方苞轨范”。著作还有《陈文肃公遗集》《清芬录》等。 陈大受:清代名臣的传奇人生与卓越贡献 在清朝历史的长河中,陈大受以其卓越的才能、高尚的品格和斐然的政绩,成为一位备受赞誉的杰出人物。他于 1702 年(清康熙四十一年)出生在湖南祁阳金兰桥(今祁东县金桥镇),字占咸,号可斋 。出身贫寒的陈大受,凭借自身的勤奋努力与过人智慧,在仕途上稳步攀升,历任多个重要官职,为国家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故事充满着励志与传奇色彩。 寒门苦读 崭露头角 陈大受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家境贫寒,父亲以租佃他人田地耕种维持生计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陈大受从小就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超乎常人的勤奋。同族中有位经商之人,家中藏书丰富,且常外出贩鱼,因看重陈大受的品性,便让他帮忙看家。陈大受借此宝贵机会,一头扎进书海,如饥似渴地饱览各类经籍,为日后的学问打下了坚实基础 。 在艰苦的环境中,陈大受从未放弃对学业的追求。他日夜苦读,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出众的天赋,学业成绩优异,在当地逐渐崭露头角。1733 年(雍正十一年),陈大受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高中进士,这一成就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为他开启了仕途之门 。中进士后,他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正式踏入官场,开始了他为国家和百姓效力的生涯 。 仕途晋升 政绩斐然 初入官场 展现才能 进入翰林院后,陈大受深知这是一个提升自己、积累经验的绝佳平台。当时,朝廷每隔三年会对翰林院、詹事府的翰林官等进行考核,许多进士进入翰林院后便开始贪图安逸,而陈大受却依旧手不释卷,以读书为乐,在工作中也任劳任怨 。1736 年(乾隆元年),陈大受迎来了一次重要的考核机会。考核当日,乾隆皇帝御座等候,陈大受的答卷率先呈上,其才思敏捷、见解独到,令乾隆皇帝大为赞赏,被列为第一,破格提拔为侍读,从此成为乾隆皇帝的近臣 。这次破格提拔,不仅体现了陈大受的才华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可,也为他后续的仕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后,他凭借自身沉敏的应变能力和出色的从政能力,不断获得升迁 。 主政地方 造福百姓 安徽巡抚任上的作为 赈济灾民:陈大受 37 岁时,被外放担任安徽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当时,安徽面临诸多难题,尤其是灾荒频发,百姓生活困苦。他上任伊始,就全身心投入到地方治理中,迅速展现出卓越的理政能力。在淮南、淮北发生饥荒时,陈大受果断打开官仓赈济百姓,当稻谷发放完毕后,又立即下令用小麦继续赈济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他一方面请求江南、广东卖粮支援,另一方面积极组织调发与储备粮食 。在处理饥民抢夺米麦事件时,他展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心。当时,有关官吏将饥民以盗贼论处,陈大受却深知百姓是因饥饿所迫,于是上奏朝廷,宽恕了 60 多人 。 推广农业技术:陈大受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了解到福建安溪有一种叫畲粟的旱稻,具有无需灌溉的特点,且前总督郝玉麟曾得到这种旱稻种子并指导百姓试验种植获得成功 。陈大受便积极组织有关官员大量购买畲粟种子,分发给各州县,指导百姓根据当地地形进行种植,为安徽的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土地条件限制而导致的粮食产量问题 。 治理地方治安:庐、凤、颍等地当时盗贼横行,而有关官吏大多选择避讳藏匿,不愿积极处理。陈大受到任后,果断限定期限,严加缉拿盗贼。在他的努力下,当月便成功捕获盗贼 50 人,有效打击了地方不法势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这一举措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褒奖赞美 。 江苏巡抚任上的贡献 水利工程建设:1741 年(乾隆六年),陈大受调任江苏巡抚。这一年,常州、镇江、太仓三府州遭受水灾,他迅速打开官仓赈济百姓 。江南地区过去习惯借助拦河挖建池塘,但很多池塘年久失修,在此次水灾后大部分被冲毁,重修工程费用巨大,百姓难以承受 。陈大受心系百姓,拿出官粮借给百姓,号召百姓修建堤防,最终按时完工 。在长江边,他组织修缮了三合、永丰、北城等堤坝,在句容修复了郭西塘黄堰,在苏州、太仓疏通了刘家河,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和修复,对于当地的灌溉、蓄水、泄洪起到了关键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百姓的生活环境 。 应对黄河水患:1742 年(乾隆七年)秋,黄河在古沟、石林处决堤,高、宝、兴、泰、徐各州县遭受严重水患 。陈大受迅速行动,快速巡视受灾地区并及时上报皇上 。同时,他命令多准备舟船,在洪水到来时将百姓安全转移,首尾相接的船只绵延几百里,最大程度减少了百姓的生命财产损失 。 其他治理举措:1745 年(乾隆十年),皇上下旨免除第二年的钱粮,陈大受上书请求核准各项水运赋税规则,并通告天下;同时,他还汇集核实土地人口的消耗和剩余情况,与水运各项一并整理完整;此外,他斟酌核定业户减租的标准,告令天下一起遵照执行,这些举措对于稳定江苏地区的经济秩序、保障百姓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针对常州喜好佛祖的风俗,家家准备干净厅堂供奉佛祖,且这种风气逐渐蔓延至江宁、松江、太仓等地的情况,陈大受上书请求命令有关官员设防禁止,将佛祖转入庙中,并对各家厅堂内人员田地屋产按各自用处处置 。虽然皇帝下诏要量力而行、不可心急,但这也体现了陈大受对社会风气引导和地方治理的积极思考 。 福建巡抚任上的深谋远虑:陈大受任职福建巡抚时,充分认识到台湾作为国家门户的重要战略地位 。以往,台湾每年都有征粮任务,需将粮谷运往大陆,但由于台湾经济相对落后,时常拖欠,后来发展到长期大量拖欠 。陈大受深谋远虑,认为台湾是福建的屏障,一旦发生战事,粮草运输必然艰难 。为了国家安全,他上奏朝廷,不但请求免除台湾历年积欠的征粮,还千方百计增贮积谷 40 余万石,这一举措为加强台湾的防御能力和稳定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任职中央 参与机要 陈大受在地方任职期间政绩卓著,声名远扬,随后被调入中央,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如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直军机处等,成为朝廷的决策大臣 。在担任吏部尚书时,吏部作为朝廷六部尚书之首,掌管全国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重要事务 。每逢考察干部升迁、任用之时,吏部便门庭若市,众多省、府、县官员以及在京的翰林、詹事等小官吏纷纷活动,送礼跑官要官之风盛行 。然而,陈大受刚正不阿,对谋求升迁者热情接待,并如实考核其为政情况,但对于送来的礼物和金银,一概严词拒绝 。他深知廉洁从政的重要性,虽出身寒门,生活并不富裕,但始终坚守原则,坚决不收取不义之财,其刚直廉洁之名在各级官员间广泛传扬,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誉 。在军机处任职期间,陈大受凭借丰富的从政经验和卓越的见识,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为朝廷出谋划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心系百姓 廉洁奉公 陈大受一生心系百姓,始终将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 。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在中央参与机要,他都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 。在灾荒之年,他不辞辛劳,四处奔走,想尽办法筹集粮食赈济灾民,开仓放粮、调运物资、以工代赈等,使无数百姓得以在困境中生存下来 。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实际需求,积极推广适合当地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发展,增加百姓收入 。他对百姓的关爱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帮助,还体现在对百姓权益的维护上,在处理各类案件和事务时,始终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为百姓伸张正义 。 在廉洁方面,陈大受堪称楷模 。在翰林院供职时,因官职低微,俸禄微薄,生活极度贫困,甚至难以奉养父母,但他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粗茶淡饭,衣服破旧也不舍得更换 。即便后来身居高位,手握重权,他也从未被金钱和权力所诱惑,始终坚守廉洁底线 。对待那些棘手之事,他常以 “镇之以静” 的态度应对,淡泊名利,两袖清风 。他曾说:“历事多而利害明,受害即在此 。” 意思是经历的事情多了,对利害关系看得清楚,但自己也容易因此受到伤害 。清代著名文学家方苞对这句话极为赞赏,认为它 “可为庸庸者之药石”,即可以作为那些平庸之人的良药,警醒他们不要在名利场中迷失自我 。陈大受一生清正廉洁,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官之道,赢得了天下人的推崇和尊敬 。 积劳成疾 英年早逝 长期的辛勤工作和为国家、百姓的操劳,让陈大受的身体逐渐不堪重负 。1751 年(乾隆十六年),他积劳成疾,最终卒于两广总督任所 。陈大受的离世,是国家的重大损失,朝廷为表彰他的卓越贡献,为其加军功三级,死后谥 “文肃” 。在清代,谥号是对官员一生功绩和品德的高度概括和评价,“肃” 在谥号中属于美谥中的上谥,地位颇高 。“文肃” 这一谥号,充分体现了陈大受一生功勋卓著、为官清廉,其一生的作为得到了朝廷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 陈大受的子孙后代也深受其影响,多人先后入仕为官 。其长子陈辉祖历任陈州知府、安徽布政使、广西巡抚、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河南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江南河道总督、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等要职 ;次子陈绳祖,官至广东督粮道兼辖广州府,有《桥遗稿》传世 ;四子陈及祖,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历任南宫县知县等职 。陈大受不仅以自己的政绩和品德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贡献,还为家族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其清正廉洁、勤奋为民的精神在家族中得以传承 。 陈大受作为清代的一代名臣,他从贫寒农家子弟成长为朝廷的栋梁之材,凭借的是自身的勤奋努力、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 。他在政治、经济、民生等诸多方面的杰出贡献,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和赞誉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同时也为后世为官者树立了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典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