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华 云南西双版纳景洪人物 张志华,1958年出生于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基诺族,中共党员,是一位在文学领域和边防工作中都取得显著成就的杰出人物,笔名杰克鲁卡、沙卡。 张志华在基诺山的褶皱中读完小学,故乡的山水风光、民俗文化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源泉。之后,他投笔从戎,开启了自己的边防生涯。1978年,他参加工作,历任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边防派出所民警、所长。在基层派出所工作期间,他深入群众,积极维护当地的治安稳定,凭借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能力,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认可和赞誉,还当选为曼腊区第一、二届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展现出了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 此后,张志华的职业生涯不断发展,他先后担任了政协景洪县委第九届委员、景洪市委第一届委员,西双版纳边防支队纪检委员、干事、副书记,《边防研究》杂志社报道员等职务,最终获得武警中校警衔。在这些岗位上,他始终坚守职责,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促进地方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曾荣立三等功一次,还被部队和地方各级党委评为先进个人58次,连续三年被州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这些荣誉是对他多年来辛勤工作的高度肯定。 尽管边防工作繁忙,但张志华从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1982年,他开始踏上文学创作之路。起初,他在工作之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无论是在老乡家的火塘边,还是农耕的地边,亦或是巡逻路上的篝火旁、出差开会的旅途中,都能看到他如饥似渴读书的身影。 随着阅读的积累和生活的沉淀,张志华开始尝试写作。1988年,他被聘为《云南经济信息报》的特约记者,成为基诺族书面写新闻的第一人,迈出了基诺族书面文学创作的重要一步。1997年,他与战友李晓庆共同创作的散文《红土地之歌》在《版纳》杂志发表,从此开启了他 prolific 的文学创作历程。 张志华的创作题材丰富,涵盖了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如《神奇的大鼓》《彩虹桥》《啊!我的故乡基诺山》《月楼》等,充满了对家乡基诺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基诺山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展现了基诺族人民的生活与情感。他的散文作品,如《古城易武》《白鹭》《永远的澜沧江》等,则以细腻的笔触,将边疆地区的独特风貌和人文底蕴呈现在读者面前。此外,他还撰写了《版纳花季成熟的魅力》等文学评论,对西双版纳地区的文学创作现象和作品进行分析与探讨,为当地文学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思考。 由于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突出成就,2008年,张志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基诺族中第一位中国作协会员,开创了基诺族书面文学创作的新纪元。他的作品《走进天下第一山》获得云南省作协举办的建党80周年金石奖,摄影作品《同庆回归》获千里边防卫士摄影书画展优秀奖,进一步彰显了他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才华。 除了个人创作,张志华还热心于基诺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积极参与基诺文化的打造,与一些文化人共同努力,促进基诺族文化的实景再现。在基诺山上,创世女神阿膜腰北塑像、太阳花坛、基诺族五神柱等得以建立,大公房基诺文化博物馆、卓巴房、染布坊等也相继修建,这些成果都离不开张志华的努力。他还挖掘展示竹工艺、民间酿酒等传统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到基诺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2014年,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编选大型丛书《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集·基诺族卷》,聘请张志华为主编,这是对他在基诺族文学领域地位和贡献的认可。他深感自豪与责任重大,全力以赴投入到编纂工作中,希望通过这部作品集,让更多人了解基诺族的文学创作成果,推动基诺族文学的发展。 在张志华的引领和带动下,基诺族涌现出了一批文学爱好者,他们组建了文学社团,积极创作,形成了良好的文学创作氛围。张志华像一位老大哥,不仅在创作上给予指导,还积极为大家争取发表作品的机会,努力扩大基诺族文学的影响力。例如,基诺族女青年米娜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创作了《骑在牛背上的身影》等优秀诗歌和散文作品,并在《西双版纳报》《澜沧江文学》等报刊上发表,成为基诺族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