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世勋[公元1928年-2017年] 云南西双版纳景洪人物 刀世勋(1928年9月—2017年10月1日),男,傣族,1928年9月出生,云南车里(今景洪)人。1943年世袭车里宣慰使。195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1954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任云南省政协副主席。 2017年10月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昆明逝世,享年89岁。 刀世勋(1928年9月—2017年10月1日),傣族,云南车里(今景洪)人,他是西双版纳最后一代傣王,也是致力于民族语言研究的学者,曾任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在云南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承袭傣王之位 1928年9月,刀世勋出生,他是刀栋梁胞弟刀栋廷的儿子。当时,傣王刀栋梁44岁仍无子嗣,根据家族内长子继位的习俗,刀世勋被立为嗣子,成为“召片领”的正式继承人。 1943年6月,刀栋梁去世。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将年仅15岁的刀世勋送到重庆中正中学读书培养。1944年1月,国民党云南省行营主任龙云亲颁西双版纳召片领委任状,刀世勋从重庆乘军用专机飞抵思茅。2月,他正式袭位,成为西双版纳地方政权的“召片领”,即最后一代西双版纳傣王。 即位后,刀世勋由二伯刀栋刚和父亲刀栋廷摄政,他带上陪读再次前往重庆中正中学就读。1945年抗战胜利后,刀世勋转学到南京。1947年暑假,思乡心切的他辗转回到版纳,次年春,他经历了第二次登位典礼,由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为他补发“车里宣慰使司宣慰使”委任状,并正式执掌召片领统治大权。但执政3个多月后,刀世勋为继续学业,再次离开西双版纳。 走向革命道路 1948年,刀世勋回乡探亲路过昆明时,拜见了云南省主席卢汉。在卢汉的劝说下,他决定不再返回南京,这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1949年秋,在方国瑜和江应梁教授的帮助鼓励下,刀世勋报考了云南大学社会系,先进入先修班文法组学习。 同年12月9日,卢汉将军率部在云南宣布起义。刀世勋谢绝了朋友出资让他去国外的邀请,毅然参加了云南学联为迎接和平解放组织的宣传队。之后,他响应号召报名下乡工作,被编入滇北区地方工作团第四武工队,前往富民县城,从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征收公粮和迎接解放军等工作。在此期间,他加入了共青团。后来,解放军进入云南,刀世勋所在武工队被编入西南服务团富民工作队,他在队部做资料工作,后又被派往富民县人民银行担任政治指导员、团小组长。 投身民族工作 一次,刀世勋因病到昆明就医,经同乡建议,他给陈赓司令员写信,希望调换工作从事民族事务。很快,他收到省军管会干部科的回信,并前往报到。随后,他在卢汉的安排下,参与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件和重要著作的傣文翻译工作。 1950年7月,中央民族访问团到达昆明,副团长王连芳会见了刀世勋。不久,张冲副主席也接见了他,鼓励他继续做好翻译工作,让傣族人民能看懂汉文文件。在张冲的鼓励下,刀世勋参加高考并被云南大学社会历史系录取。 同年9月,刀世勋被批准为西双版纳的首席代表,随西南民族代表团到北京庆祝国庆,并到全国各地参观访问。10月1日,他登上天安门东侧观礼台,见到了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观礼了阅兵仪式和群众大游行。10月3日晚,他与召存信有幸向毛主席献礼,毛主席亲切地握住他的手,令他终身难忘。 参与土地改革 1951年,云南省开展土地改革,刀世勋所在学校首批参加土改工作。经过集中学习,他被分配到蒙自县草坝大落鹫工作组。大落鹫是彝族聚居村落,生活艰苦,刀世勋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重点负责发动旧乡长家里的长工孙长锁,通过天天一起干活、谈心,消除了孙长锁的思想顾虑,促使其在斗争会上诉苦,推动了村里的群众发动工作。 之后,刀世勋又被调到建水县西庄工作组,在情况复杂的马街、汤伍村工作,最终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任务后返回学校。 专注学术研究 1952年至1953年,云南省进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刀世勋通过学习和结合土改工作实际,思想认识得到提高,更专注于学习。1953年初,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前,领导征求刀世勋意见,拟让他回去任副主席(副州长),但为不中断学业,他婉拒了这一安排。 1954年,刀世勋从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此后,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民族语言研究领域,成为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在傣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傣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担任领导职务 凭借丰富的经历和对民族工作的贡献,刀世勋后来担任了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他积极参政议政,为云南省的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致力于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017年10月1日4时8分,刀世勋因病医治无效在昆明逝世,享年89岁。他的一生,从末代傣王到投身革命,再到专注民族语言研究和担任领导职务,见证了西双版纳从封建领主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奉献了毕生精力,其经历和贡献值得永远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