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雄勋 云南省西双版纳人物 陈雄勋:1961年至1966年云南艺术学院油画、版画本科毕业。 陈雄勋:绘梦人生,笔绘万象 在艺术的广袤天地里,陈雄勋宛如一颗独特而闪耀的星辰,以其对绘画矢志不渝的热爱与探索,勾勒出了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轨迹。他的人生,与西双版纳这片神奇的土地紧密相连,在不同的阶段绽放出别样的光芒,为中国的油画艺术发展贡献着独特的力量。 1943年,陈雄勋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童年时期的他,便展现出对周围世界超乎常人的观察力与对绘画的浓厚兴趣。昭通独特的地域风貌,山川的壮丽、街巷的烟火,都成为他眼中最早的绘画素材。家中虽无浓厚的艺术氛围,但这并未阻挡他对艺术殿堂的向往。在少年时代,他常常省下零花钱购买绘画工具,凭借着自学与临摹,逐渐掌握了一些绘画的基本技巧,其作品中已然显露出一种质朴而独特的创造力。 1961年,陈雄勋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他凭借着扎实的绘画基础和出众的艺术天赋,成功考入云南艺术学院,开始了油画、版画专业的本科学习生涯。在云南艺术学院的五年时光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艺术的养分。学院里丰富的艺术资源,专业的教师团队,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核心的大门。当时,苏俄写实主义油画在国内艺术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契斯恰克夫素描教学体系严谨而科学,陈雄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体系的学习中。每天,他早早地来到画室,对着石膏像、模特进行长时间的素描练习,从线条的勾勒到明暗关系的塑造,从物体的结构分析到质感的表现,他都力求做到极致。在油画学习上,他仔细研究苏俄油画大师们的作品,从色彩的运用到笔触的技法,不断临摹、实践、总结。正是这种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让他在艺术院校的科班教育中打下了极为坚实的绘画基础,也为他未来的艺术创作之路铺就了基石。 1966年,陈雄勋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毕业后的他并未立即投身于纯粹的艺术创作领域。1968年,他来到云南西双版纳文化馆担任干部。西双版纳,这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文化深深吸引了陈雄勋。热带雨林的繁茂植被、傣家竹楼的独特建筑、少数民族的多彩服饰与传统习俗,都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在文化馆工作期间,尽管日常事务繁忙,但他总会抽出时间深入到各个村寨,用画笔记录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他创作了一系列描绘西双版纳生活场景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既有对傣族人民劳作场景的生动刻画,也有对当地节日庆典热闹氛围的精彩呈现。他巧妙地将油画的表现手法与西双版纳的地域特色相结合,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1969年,因工作变动等原因,他暂时离开了西双版纳。但这段在西双版纳的经历,已经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对他之后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3年,陈雄勋再次回到西双版纳文化馆任职。此时的他,带着对这片土地更深的眷恋与创作热情。他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当地的文化活动中,不仅自己创作,还积极组织和指导当地的艺术爱好者进行绘画创作。在这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当地的民间艺人,与他们交流、学习,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1971年,还在部队当兵的陈雄勋创作了大幅油画《红日高照团结寨》(240cm×135cm)。这幅作品以其宏大的构图、细腻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展现了当时团结寨在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繁荣景象。画面中,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人们在村寨中忙碌着,房屋错落有致,远处的山峦与天空相互映衬,整幅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该作品在1972年成功入选全军美展,一经展出便获得广泛好评,成为云南省油画历程中的经典作品之一。这一成功,无疑是对陈雄勋前期艺术学习与实践的高度认可,也让他在艺术界崭露头角,为他之后的艺术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975年,陈雄勋离开西双版纳,前往云南昭通地区群众艺术馆担任干部。在昭通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的七年时间里,他同样积极投身于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他组织各类美术展览、培训活动,致力于提高当地群众的艺术素养。同时,他也没有停止自己的创作脚步,昭通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他开始尝试在作品中融入昭通地区的特色元素,如山区的梯田、古老的村落等,使作品呈现出与西双版纳时期不同的风格特点,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1982年,对于陈雄勋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提升阶段,他获得了前往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修的机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两年时间里,他接触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艺术家和前沿的艺术理念。壁画艺术的独特魅力让他深深着迷,他学习了壁画创作的各种技法,从材料的运用到大型画面的构图设计,从主题的表达与深化到与建筑空间的融合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他参与了多个壁画项目的创作实践,不断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和创作思路。这段研修经历,犹如一场及时雨,为他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他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1984年,结束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修的陈雄勋,前往山东青岛纺织工学院美术系任教。在教学岗位上,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绘画经验和艺术见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对艺术的独特感悟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在教学之余,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青岛的海滨风光、欧式建筑以及多元的城市文化,都成为他创作的新灵感。他创作了一系列以青岛城市风貌和生活场景为主题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在保留他一贯写实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色彩的大胆运用和对画面氛围的营造,展现出他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1988年,陈雄勋调回昆明,在云南国际技术促进公司工作。尽管工作性质发生了较大转变,但他对艺术的热爱从未减退。在工作之余,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绘画创作。然而,在商业氛围渐浓的环境下,艺术市场的复杂性也让他经历了诸多挑战。他曾遭遇艺术倒爷、掮客的欺骗,但他始终坚守艺术底线,没有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粗制滥造“行画”。他深知艺术创作需要真诚与专注,只有用心去创作的作品才具有真正的价值。1993年,陈雄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办理了留职停薪手续,选择成为一名职业画家,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艺术创作中。此后,他前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以鬻画为生。在这些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里,他不断寻找着自己的艺术定位,与各地的艺术家交流合作,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艺术阅历。 2003年,陈雄勋来到上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和活跃的艺术氛围。在工作室里,他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创作了大量风格各异的作品。这一时期,他的作品题材更加广泛,除了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描绘外,还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表达。他的绘画技巧愈发成熟,对色彩和光影的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也更加深沉、复杂。他通过作品传达出对生活的思考、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2006年,陈雄勋回到昆明。此时的他,带着多年在外漂泊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感悟,回到了这片熟悉的土地。他继续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同时也积极参与云南当地的艺术活动,为云南的艺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如《选村官》在建党80周年美展中荣获优秀奖。这幅作品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农村选举村官的场景,画面中人物形象生动,表情丰富,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了农村民主选举的庄重与活力,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陈雄勋的绘画生涯,是一部不断探索、创新与坚守的奋斗史。从早期在云南艺术学院打下坚实基础,到在西双版纳、昭通等地积累创作素材,再到在中央美院的进修提升以及在不同城市的艺术实践,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敏锐感知。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写实主义的细腻描绘,又有对色彩和形式的大胆创新;题材广泛,涵盖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他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了时代的变迁,展现了不同地域的独特魅力,表达了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在当代中国油画艺术领域,陈雄勋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创作经历,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成为众多艺术爱好者和后辈学习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