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栋庭[公元1901年-1983年] 云南西双版纳景洪人物 刀栋庭,车里勐罕(今景洪勐罕)人,1955年2月至1978年,刀栋庭先后被选为省政协一、二、三届常委,第四届副主席、全国政协二、三届委员,五届常委等职。 刀栋庭(1901年—1983年1月19日),又名刀孟香,傣族,云南车里(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人。他是勐罕土司、末代傣族摄政王,在西双版纳的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土司生涯与摄政时期 刀栋庭出身于西双版纳的傣族贵族家庭,其家族在当地有着悠久的统治历史。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建立了“景陇金殿王国”,开启了傣家王朝数百年的统治,刀栋庭便是这个王朝后裔。 他曾任勐罕(景洪市勐罕镇橄榄坝)土司,在当地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影响力。1943年,西双版纳第37世“车里宣慰使”刀栋梁以刀栋庭的长子刀世勋为养子,确定其为版纳“召片领”(俗称“傣王”)继承人。1944年,刀栋梁去世,刀世勋继任为西双版纳第38世“车里宣慰使”。 当时刀世勋年仅15岁,对权力兴趣不大,渴望到外面学习先进思想,于是前往重庆、南京等地求学。车里宣慰使司署的政务先由刀栋庭的二哥刀栋刚摄政,之后由刀栋庭接任摄政,成为末代傣族摄政王,掌管西双版纳地方政权相关事务。在此期间,他主持修建了“召孟香勐”,这座傣家宫廷于1948年建成,是版纳唯一现存的“甘贺”(宣慰使办公的宫廷),2011年被景洪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流亡与回归 195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刀栋庭因不了解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西双版纳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残部裹挟,带着百余名土司头人和部分百姓迁往缅甸,开始了流亡生活。 在缅甸期间,刀栋庭内心始终牵挂着家乡。后来,他了解到西双版纳解放后的诸多变化,得知共产党真心实意地欢迎他回西双版纳参加政府工作,加之看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后,原“车里宣慰使”司议事庭长召存信当选州长,自己的二哥刀栋刚当选为景洪县(即今景洪市)政府主席,许多民族上层人士都被选为政府委员和政协委员,各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他深受触动,决心回归祖国。 刀栋庭与头人中足智多谋的召龙帕萨商议回国事宜。他们先在缅甸当地选择风水好的地方重建宫廷,派人开田种地、到泰国做生意,还与缅甸土司的女儿结婚,以此迷惑国民党残部,使其放松监视。同时,景洪方面也配合制造假情报,让国民党特务误以为共产党招抚刀栋庭的工作受阻。最终,在1954年3月,刀栋庭一行46人趁夜带着长刀,披荆斩棘,绕过敌人岗哨,从大勐龙入境,回到了景洪。 投身新中国建设与政治生涯 回国后,刀栋庭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欢迎与重用,开始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和民族事务工作中,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4年6月,他被选为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开启了新的政治生涯。1955年3月,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副主席。1955年6月和1961年4月,分别当选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二、三届副州长,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积极推动当地各项事业进步。 1956年6月,刀栋庭被选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云南省民委副主任,负责协调和推动云南省的民族事务工作,致力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交流。1963年12月,他当选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继续为地方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全国政治舞台上,刀栋庭也有突出表现。1955年2月至1964年1月,他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协商事务,为国家的建设和民族政策的制定等提出建议。1977年12月,当选为云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进一步肩负起为云南发展协商议政、凝聚共识的重任。197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常委,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广阔的视野,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晚年与逝世 刀栋庭晚年依然关心西双版纳的发展和民族文化事业。他几十年来一直潜心于傣语研究,成为我国著名的傣语专家,还担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西南民族研究学会顾问、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等职,为傣语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付出了努力,培养了相关人才,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 1983年1月19日,刀栋庭因病逝世于云南昆明,享年82岁。他的一生,经历了西双版纳从封建领主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转变,从旧时代的土司和摄政王,转变为新中国的人民公仆,积极投身于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为西双版纳的稳定、团结与进步,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经历和贡献成为西双版纳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后人铭记和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