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邦昌

宋朝宰相
张邦昌
张邦昌[宋][公元1081年-1127年,宋朝宰相]+像 河北沧州市东光县人物
张邦昌(1081年—1127年),字子能,永静军东光县(今河北省东光县)人。北宋末年宰相,伪楚皇帝。
张邦昌进士出身,曾任大司成,因训导失职,被贬提举崇福宫,知光州(今河南潢州)和汝州(今河南汝州)。徽宗时历任礼部侍郎、尚书右丞、尚书左丞、中书侍郎等。钦宗时为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靖康二年(1127年)开封失陷后,被金人册立为傀儡皇帝,建国号曰“大楚”。金军北撤后,张邦昌立即请元祐皇后垂帘,并派人奉迎康王赵构即位,前后“僭位”三十二日。南宋建立后,改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封同安郡王。宰相李纲极论其罪,遂责授昭化军节度副使,安置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后因其僭位时与华国靖恭夫人发生暧昧关系,并有“语斥乘舆”之事,而被赐死。
张邦昌生平:从科举入仕到命运跌宕
北宋元符三年(1100 年),张邦昌以甲科及第,自此踏入仕途。初任瀛州教授,后被召为校书省正字、通判曹州等职,一步步在官场积累经验。大观四年(1110 年),他以中书舍人的身份,随兵部尚书王襄出使高丽,回国后升任大司成。
政和二年(1112 年)五月,张邦昌因训导失职,被降两官,提举崇福宫,并先后出知光州、汝州。政和末年,他从右文殿修撰、知洪州,入朝任礼部侍郎、翰林学士。任职期间,他率先提议将崇宁、大观以来的特殊祥瑞感应制成旗帜、器物,这一建议得到宋徽宗采纳。宣和元年(1119 年)三月,张邦昌从翰林学士升任尚书右丞,十一月又迁任尚书左丞。宣和三年(1121 年)十一月,转任中书侍郎。当时王黼当权,与童贯商议边境战事,张邦昌不置可否,遭众人谴责;但他也曾在与童贯议事时当面指出其过错,赢得士大夫称赞。宣和六年(1124 年),童贯欲再次用兵幽燕,张邦昌力劝其停止行动。
靖康元年(1126 年)正月,金军南下,宋徽宗禅位给宋钦宗。张邦昌依附宰相白时中,主张割地求和,力赞钦宗南逃襄阳,因此被升为少宰兼中书侍郎。金人进犯京师,宋廷议割地求和,钦宗命张邦昌随康王赵构前往金营为人质。临行前,张邦昌索要割地圣旨和河北印绶,均未得到。在金营期间,恰逢宋将姚平仲夜袭金营,完颜宗望怒责张邦昌,他坚称此非朝廷之意。二月,宋金达成和议,张邦昌升为太宰兼门下侍郎,继续留质金营,并充任河北路割地使。金兵北撤时,他被扣押北上,还劝说守城军民投降,遭到时人指责。数月后,金国再度攻宋,张邦昌随行,宋朝官员纷纷弹劾他私通金人,他因此被贬为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宋廷也罢去割地求和之议。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丙辰日(1127 年 1 月 9 日),金军攻破开封,俘虏徽、钦二帝。金人要求推举异姓为帝,宋朝留守孙傅等坚决反对,却遭金人胁迫。众人无计可施,因尚书员外郎宋齐愈从金营带回 “张邦昌” 之名,遂决定推举他。孙傅、张叔夜拒不在推举书上签名,被金人抓往营中。靖康二年(1127 年)正月十五日,张邦昌出使归来即被金军扣留。三月一日,他在金军压力下进入城门。百官敦请他即皇帝位,他犹豫不决,痛哭拒绝。金军限令三天内立他为帝,否则屠城。王时雍召集百官,以武力逼迫众人同意,御史中丞秦桧因反对立张邦昌、力争立赵氏宗室,被金人抓走。在众人劝说和屠城威胁下,张邦昌无奈接受册命,即伪皇帝位,国号大楚,准备定都金陵。他登上文德殿,设御位接受朝贺,不让百官跪拜,自己也只是面朝东恭敬站立。
张邦昌称帝后,外统制官吴革耻于屈节异姓,率内亲事官数百人,先杀妻女、烧毁宅第,准备在金水门外举事,却被范琼假意合谋,背后袭杀。张邦昌称帝当天,狂风蔽日,百官神色凄惨,他自己也惊恐不安。他任命王时雍、吴幵等一批官员,下令恢复百官和各部门职能。金军撤退时,他前往送行,徽钦二帝被掳北去,他率百官遥辞送别,众人痛哭失声。
金军撤离后,吕好问、马伸等劝说张邦昌迎立康王赵构。张邦昌听从建议,册封元祐皇后为宋太后,垂帘听政,并派人给康王送信解释缘由。随后,他献上大宋传国玉玺,请求元祐皇后继续听政,等待康王复位。不久,他亲自前往南京向康王请罪,得到抚慰。靖康二年(1127 年)五月初一日,赵构即位,任命李纲为宰相,张邦昌调任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封同安郡王。但李纲坚决弹劾张邦昌,认为他僭越称帝,应处极刑。宋高宗最终将张邦昌责授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潭州。
起初,张邦昌僭越称帝时,华国靖恭夫人李氏多次示好,甚至在他醉酒时为他披上赭红色短袖外衣,还将养女陈氏送入他寝宫。宋高宗得知此事后,将李氏下狱审问,李氏认罪。宋高宗下诏历数张邦昌罪行,赐他在潭州自尽,李氏被杖脊后发配为奴,王时雍等之前已被流放,此时也被诛杀。
张邦昌作为金国推立的伪楚皇帝,其行为充满矛盾。他称帝虽是受金人逼迫,且在称帝后提出一些有利于赵宋皇室和开封军民的请求,如保护赵氏陵墓庙宇、停止搜刮金银等,这些请求也得到金国主帅同意 。但他终究建立了傀儡政府,做出一系列僭越举动,即使最后还政于宋高宗,其 “僭越称帝” 的经历仍触犯了士大夫推崇的忠君观念,遭到南宋士大夫的猛烈抨击。
据《大金国志》记载,张邦昌被贬谪至潭州,寄居在天宁寺。寺内的平楚楼,得名于唐代沈传师 “目伤平楚虞帝魂” 的诗句。当他接到宋帝赐死诏书时,在平楚楼下徘徊逃避,最终被执行官员逼上高楼。望着楼名,张邦昌长叹一声,结束了自己充满争议的一生。
张邦昌人物争议与历史形象解读
张邦昌作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的关键人物,其生平事迹充满争议,主要集中在出使高丽被立为高丽王的真伪,以及他本人是否存有“篡逆”之心两大问题上。这些争议不仅影响着后人对其历史评价,也折射出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与历史书写的多重面相。

一、出使高丽并立为高丽王的争议辨析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O五引《中兴姓氏录》之《叛逆传》记载:“张邦昌,字彦能,元符三年以甲科累迁工部尚书,使于高丽国,适高丽国王死,国人重中国之使,权立邦昌为国王。后诏还之。”然而,这一记载在众多重要史料中均无佐证。王称《东都事略》、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宋史》相关本纪与列传,以及《宋会要》的奉使、国信、蕃夷等诸部,均未提及此事。仅有与张邦昌同时代的朱胜非所著《秀水闲居录》提到“张邦昌以中书舍人使高丽” ,但未涉及他被立为高丽国王的情节。

(一)出使时间的考证
关于张邦昌出使高丽的时间,《中兴姓氏录》称在元符三年(1100年),但《宋史》中王襄传记显示“大观三年,以集贤殿修撰知潭州,改兵部侍郎,使高丽”,清吴廷燮《北宋经抚年表》及今人编纂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也因袭大观三年(1109年)之说。而朝鲜郑麟趾等所著《高丽史》卷十三及金宗瑞等编《高丽史节要》明确记载,高丽睿宗“五年六月辛已,宋遣王襄、张邦昌来”,睿宗五年对应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 。由此推断,张邦昌出使高丽更可能是在大观四年,而非元符三年或大观三年。

(二)立为高丽王的质疑
从史实角度分析,《中兴姓氏录》的说法存在诸多矛盾。当时高丽国王睿宗正值壮年,且已在位五年。睿宗生于文宗三十三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崇宁五年(1106年)即位,张邦昌出使时(大观四年,1110年),他年仅32岁,直至宣和四年(1122年)才逝世 。所谓“适高丽国王死”的记载,与事实严重不符。

从国际形势看,高丽长期处于契丹的武力控制之下,接受契丹册封,使用契丹正朔,虽与北宋恢复往来,但关系远不及与契丹紧密。在这种局势下,高丽绝无可能违背辽国意愿,拥立宋朝使者为国王;契丹也不会容忍宋朝在其势力范围内扶持傀儡政权。

从出使规格而言,大观四年的出使以王襄为正使,张邦昌为副使。《高丽史》记载宋徽宗诏令中,王襄位列首位,且明确“使副就王前传密谕” 。若真有权立国王之事,依照地位与礼仪,也轮不到身为副使的张邦昌。

此外,《高丽史》记载王襄、张邦昌抵达高丽后,六月戊子,睿宗“宴宋使于会庆殿”;七月戊戌朔,“王襄等还”,高丽国王“附表以谢” 。若张邦昌真因被立为国王而留下,《高丽史》不可能毫无记载,且此后书中再未出现其名,可见“后诏还之”的说法并不成立。综合来看,张邦昌被立为高丽王极有可能是误传或后人附会。

二、“篡逆”之心的争议探讨
张邦昌建立“伪楚”政权的动机与行为,是其历史争议的核心。两宋之际的野史笔记虽存在夸大或不实之处,但因多为当时人见闻所撰,仍具重要参考价值。

(一)登基过程的被动性
靖康二年(1127)正月十五日,张邦昌从燕京抵达开封城外金营时,对金人欲拥立他为帝一事毫不知情。直至二月底,金帅派刘彦宗、刘思告知百官劝进之意,他才知晓此事,并当即表示“必欲立邦昌,请继以死”,甚至“呵责彦宗,又骂城中百官,因不食” 。然而,金人以屠城相逼,三月二日更明确限令“三日立邦昌,不立,城中尽行杀戮” 。在金兵威胁与城中官员、百姓泣劝之下,张邦昌最终无奈屈从。《三朝北盟会编》《东都事略》等史料均证实,其登基并非出于本心,而是迫于形势。

(二)“伪楚”政权时期的举措分析
以四月一日金兵北撤为界,张邦昌在“伪楚”政权的举措可分为两个阶段。金兵屯驻开封期间,张邦昌在金人的直接控制下,虽执行了组建傀儡政府、颁布赦令等任务,但也做了一些存抚开封士民的事,如抚谕太学生、请求金人免括金银表段和保护赵氏宗庙等 。这些举措既符合金人利益,又为自己留下退路,正如《大金国志》所言,他“大抵每事不敢有信意,逼迫金国之命耳” 。

金兵北撤后,张邦昌的行为引发更多争议。王称认为他“及金骑已退,乃纳政孟后,归玺康王,其心迹亦可见矣” ;而《伪楚录》则指出他“尚分卫兵守都城,文移中削去靖康年号”等行为,显露出“潜逆之迹” 。徐梦萃也认为他“初,金人欲行未行之间,邦昌为左右眩惑,有异初心” 。但深入分析可知,四月初二日,张邦昌在颁布赦令、遣散勤王师的同时,已密遣使臣寻访赵构,并与赵野、范讷等相约计事,商议复辟事宜 。他之所以采取这些看似矛盾的举措,一方面是忌惮金人扬言“观衅而动”,担心过早归政引发金兵回师;另一方面也是为自身安危考虑,避免残破的开封城因勤王军入城而陷入混乱 。吕好问劝其归政时,他提出“敌去未远,请俟逾境” ,在请孟太后垂帘听政的手书中也提及“尚虞殿后之师或致回戈之举” ,均反映出他的顾虑。

事实上,张邦昌在位期间始终保持“假官家”姿态。他“不御正殿,不受常朝,不山呼;见百官称‘予’不称‘朕’,不称‘圣旨’,禁中诸门悉缄锁,题以‘臣邦昌谨封’” 。这些细节表明,他并无取代赵宋、自立为帝的意图。

三、史料记载与文学形象
张邦昌的历史争议在史料记载与文学创作中呈现出不同面貌。《宋史》《大金国志》《三朝北盟会编》《东都事略》等史料,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他的生平与事迹,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基础 。而在文学作品中,张邦昌的形象被进一步戏剧化。《续金瓶梅》选取他即位及与华国李夫人的故事,塑造出胆小软弱、沉迷情色又贪恋权势的恶人形象;《说岳全传》则将其彻底塑造成北宋灭亡的幕后主使,勾结金人卖国求荣,成为毫无道德底线的刻板反派 。这些文学形象虽与史实存在偏差,却反映出民间对张邦昌的负面评价,以及历史人物在文学演绎中被符号化的现象。

张邦昌的历史争议源于复杂的政治环境与历史书写的多面性。通过对史料的细致考证与分析,可清晰看到他出使高丽被立为王的说法缺乏依据,其建立“伪楚”政权更多是被迫之举,并无篡逆之心。然而,历史评价往往受政治立场、民间情感等因素影响,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更强化了他作为“叛臣”的负面标签,这也为我们理解历史人物与历史书写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上一篇:魏忠贤下一篇:荀慧生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清末民国官员,清华大学校长
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晚清明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湖南省委书记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国务院副总理
原重庆市委书记
东光县人物
唐朝的忠义诤臣
元曲四大家
明代的清正廉吏
唐代诗人
宋朝宰相
西晋的智勇名将
东光县人物
宋朝宰相
京剧“四大名旦”
南宋末代皇帝
五代宋初堪舆家
北宋第五位皇帝
南宋第六位皇帝
南宋哲学家
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
宋朝第四位皇帝
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宋朝词人
宋朝第二位皇帝
宋朝风水师
宋朝第八位皇帝
南宋学者,朱熹理学的继承人
宋朝宰相
宋朝宰相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