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处仁[宋][公元1062年-1127年,宋朝宰相] 河南省商丘市人物 徐处仁,字择之,应天府谷熟县(今河南省虞城县谷熟镇)人。北宋宰相。 宋神宗元丰年间,进士及第,起家东安县令。迁金乡知县,历任宗正丞、太常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右正言、给事中、权知开封府事,进封户部尚书,累拜尚书右丞。大观年间,出知永兴军,反对童贯强平物价,提举鸿庆宫。宋钦宗继位,授太宰兼门下侍郎,迁中书侍郎。 靖康二年(1127年),宋高宗称帝后,授大名尹、北道都总管,卒于任上。 徐处仁(1062年-1127年),字择之,北宋应天府谷熟县(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人,是北宋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官至宰相。他一生历经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五朝,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诸多印记,其事迹涵盖地方治理、朝堂纷争、军事谋划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其生平的详细介绍: 早期仕途与地方治理 徐处仁在元丰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初任永州东安县令。当时,当地蛮人叛乱,他不畏艰险,深入峒寨,向蛮人开示恩信,成功感化了他们,蛮人感动哭泣,发誓不再反叛,展现出了卓越的治理能力和勇气。 之后,他调任济州金乡县知县。因他人推荐,受到宋徽宗召见。徽宗询问京东路当年的收成情况,他如实以旱灾和蝗灾相告,当被问及县里是否有盗贼时,他也坦诚回答“有之”。宋徽宗认为他诚实不欺,遂任命他为宗正寺丞、太常博士。 此后,徐处仁的官职不断升迁,先后担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右正言、给事中等职。他还曾代理开封府事,在此期间,他裁决案件迅速,监狱常常空着,其干练的办事能力得到充分体现。后来,他晋升为户部尚书,接着拜任中大夫、尚书右丞。 然而,母亲的丧事使他暂时离开官场。守丧期满后,他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知青州,后调任知永兴军。此时,童贯出使陕西,欲强行平抑物价。徐处仁表示反对,认为此令会导致商贾不通,物价反而上涨。但转运使为迎合童贯,弹劾他违抗诏令、倡导异论、侮辱使者,他因此被诏回京城,不久改知河阳,后又落职知蕲州。 辗转任职与政治主张 过了一段时间,徐处仁以显谟阁直学士身份知颍昌府。当地有百姓因得罪宫廷之人获罪,虽遇大赦也未被宽免,他为此上奏宋徽宗,却再次遭到童贯排挤,被夺职后提举鸿庆宫。此后,他经历了多次官职变动,先后担任延康殿学士、知汝州,再次提举鸿庆宫、知徐州,后被召为醴泉观使。 宋徽宗向他询问天下事,他指出天下大势在于兵与民,当时水旱灾害之后,赋役繁重,公私凋敝,兵民皆困,若不及时谋划,后果不堪设想。宋徽宗对其言论颇为认可,次日任命他为侍读。之后,他进一步提出应效仿周朝,由冢宰制国用,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这样百姓富足后,军储也会丰足。宋徽宗称善,下诏设立裕民局,讨论振兵裕民之法。但此举遭到蔡京反对,裕民局很快被撤销,徐处仁也被外放出知扬州,不久因病奉祠归南都。 方腊作乱时,他急忙求见南京留守薛昂,为其谋划守战之策,并表示睢阳是屏蔽江淮的要地,也是宋朝开国之地,若有变故,愿助其死守。这番言论传到朝廷后,他被起用为应天尹。后来河北盗贼兴起,他又调任大名尹。前任大名尹王革残酷胆小,对待盗贼无论轻重一律处死,稍有动静就闭城自卫。徐处仁到任后,大开城门,撤去牙内甲兵,稳定了人心。 位居宰辅与朝堂纷争 宋徽宗曾赐手诏给徐处仁,让他就防备金人之事随时奏报。他遂献上《备边御戎》十策,因功进观文殿学士,后又被召为宝箓宫使,特升大学士。按照旧制,大观文非宰相不除,他成为前二府得除大观文的第一人,可见宋徽宗对他的重视。 宋钦宗即位后,金人进犯京师。徐处仁积极储备粮食,部署防备,并集结一万精锐部队准备勤王,同时上奏请求钦宗下诏亲征,以张国威。当时朝廷正好下达亲征诏书,任命李纲为行营使,他还写信给李纲,陈述备御方略。金人议和退兵后,他又上奏建议在浚州、滑州埋伏军队,趁金军渡河一半时袭击,可惜此建议未被采纳。 之后,徐处仁被召为中书侍郎。钦宗询问割让三镇之事,他认为国家若不抗争就会受欺凌,且定武是钦宗的潜藩之地,不应放弃,此意见与吴敏相合。吴敏遂推荐他可任宰相,于是他被拜为太宰兼门下侍郎,成为宋朝宰相。 童贯曾率领胜捷军护卫宋徽宗东巡,童贯被贬后,军士有不满言论。宋徽宗即将返回京城时,都城人心惶惶。徐处仁认为徽宗仁孝,回朝是天下大庆之事,应郊迎称贺,并称会亲自处理军士妄言之事。他因此被任命为扈驾礼仪使,率领禁军出郊,直到徽宗和钦宗回宫,部伍始终肃然有序,展现出了出色的应变能力和担当精神。 徐处仁任尚书右丞时,曾提出六部正副长官应自行裁决部中事务,有条例按条例办,有先例按先例办,无条例则酌情裁决,不能决再申报尚书省。但因母丧离职,此建议未能实施,直到他担任宰相,才将其奏行,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然而,徐处仁在宰相任上并非一帆风顺。他起初言论与吴敏、李纲相合,后来产生分歧,还曾在与吴敏争论政事时,扔笔击中吴敏面部。唐恪、耿南仲、聂山等人想排挤他们以取代其相位,便暗示谏官弹劾,最终他与吴敏一同被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身份任中太一宫使,后又出知东平府,提举崇福宫。 晚年经历与去世 靖康二年(1127年),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登基称帝。高宗起用徐处仁为大名尹、北道都总管,希望他能在北方边境抵御金兵,稳定局势。但遗憾的是,他在任期间去世,结束了其波澜起伏的一生。 徐处仁在宣和年间,就多次请求宽民力以弭盗贼,任大名尹时,以刚廉称,颇受当地百姓赞誉。不过,他在担任首相时,虽有一些举措,但整体上无重大建树,尤其是在对金策略上,曾认为金人不会再来,反对种师道合诸道兵屯河阳诸州的防秋计,被认为有失远见。此外,南都受围时,他身处城中,因局势混乱,被都人指为奸细,其长子徐庚也因此被杀,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悲剧。 总体而言,徐处仁是北宋末年一位较为复杂的政治人物。他在地方治理上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能体恤民情、果断决策;在朝堂之上,虽有一定的政治主张和作为,但也卷入了党争等纷争之中,其对金态度和部分政治举措也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一生为官,始终试图为朝廷排忧解难,为百姓谋福祉,在北宋末年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