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魏元忠

唐朝宰相

魏元忠

魏元忠[唐][?-707年,唐朝宰相] 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物
魏元忠,原名魏真宰,字元忠,宋州宋城(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人。唐朝宰相。 
魏元忠早年为太学生,但久未补官,便拜江融为师,学习兵术。676年至679年间,吐蕃屡次攻掠唐朝边境,魏元忠上书朝廷,提出用兵见解,很受高宗赏识,任他为秘书省正字、直中书省,仗内供奉,又提升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徐敬业在扬州举兵讨伐武则天时,武则天派李孝逸率军征讨,命魏元忠为监军,班师回朝后,魏元忠被授为司刑正。不久,又被任为洛阳令。此后,魏元忠多次遭到奸臣诬陷下狱,但均未处死,其间依次被流放至费州、岭南,最后恢复其御史中丞的官职。698年后,魏元忠历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检校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管、左肃政台御史大夫等官职。
703年,武则天卧病,张易之等人在她面前诬告魏元忠,并将其逮捕入狱,但不少朝臣为其辩解,最后释放,被贬为高要尉。705年,中宗复位,任魏元忠为卫尉卿、同中书门下三品,几天后,迁为兵部尚书、进位侍中。武则天病死时后,中宗守丧,军国大事都委托给魏元忠裁决,又拜为中书令,封齐国公。706年,任兵部尚书,执掌朝政。后佞臣宗楚客上奏说魏元忠与太子同谋,策动兵变,应当夷灭其三族,中宗因魏元忠曾先后被高宗、武则天所敬重,便免其死罪,贬为务川尉。707年,魏元忠离京赴贬所,行至涪陵而病死,终年七十余岁。
魏元忠,原名魏真宰,字元忠,宋州宋城(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人,是唐朝时期一位历经高宗、武则天、中宗三朝的重要政治人物。他一生起伏跌宕,多次因直言敢谏和刚正不阿而遭到奸臣诬陷,但也因其卓越的才能和忠诚受到朝廷重用,在唐朝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求学与初入仕途
魏元忠早年是太学生,他志气倜傥,不热衷于通过常规的举荐途径获取官职,所以多年未能得到升迁。当时,盩厔人江融撰写了《九州设险图》,记载了古今用兵成败之事,魏元忠便拜江融为师,学习兵术,并对该书内容加以训释解说。

仪凤四年(679年),吐蕃屡次侵犯唐朝边境。魏元忠前往洛阳上密封奏章,论述朝廷命官在用兵作战方面的优缺点,其见解独到,深受唐高宗赏识。唐高宗遂授予他秘书省正字一职,让他在中书省听调遣,不久又升任监察御史。弘道二年(684年),魏元忠迁任殿中侍御史。

平叛立功与首次蒙冤
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在扬州举兵讨伐武则天。武则天派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率军征讨,命魏元忠为监军。李孝逸到达临淮后,其偏将雷仁智被徐敬业的先锋部队挫败,随后徐敬业又攻陷润州,回兵抗击李孝逸,李孝逸因害怕敌军力量而按甲不敢进军。

魏元忠力劝李孝逸进军,他指出朝廷因李孝逸是王室懿亲才委以平叛重任,天下安危系于此战,若大军停滞不前,恐遭朝廷问责。李孝逸听从其建议,准备进军。当时,针对先攻击徐敬业还是其弟徐敬猷,诸将意见不一,魏元忠认为应先攻徐敬猷,因其军队不习战斗、人少且弱,打败他后我军可乘胜而进,徐敬业难以救援,此为“弱者先擒”之策。李孝逸采纳了这一建议,一战破徐敬猷。

之后,在与徐敬业隔溪相拒时,李孝逸因前军总管苏孝祥守地被破又想退兵,魏元忠以流星坠落敌营、群鸟飞噪于阵上为贼兵败亡之兆,且风顺荻草干枯利于火攻为由,坚持请求决战,最终平定了徐敬业之乱。魏元忠因功升任司刑正,后又升至洛阳令。

然而,不久后魏元忠便遭周兴诬陷下狱,被判处死刑。武则天念其讨平徐敬业有功,特免死而将其发配贵州。临刑前,传达命令的人未到,监刑官欲提前释放他,魏元忠却坚持等听到正式赦令才起立致谢,其临刑不惧的气节令众人赞叹。

屡遭陷害与仕途起伏
圣历元年(698年),魏元忠任侍御史,后升任御史中丞。但他又被来俊臣、侯思止陷害,再度流放于岭表。后来回到京师,再次被授为御史中丞。魏元忠前后三次被流放,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无罪。

武则天曾问他多次遭陷致罪的原因,他回答说自己就像一匹鹿,而罗织罪名的人就像猎人,想用他的肉做羹,这些人杀他是为了求通达,自己并无罪过。

圣历二年(699年),魏元忠升任凤阁侍郎,代理宰相,检校并州长史,不久加授银青光禄大夫,迁任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兼检校洛州长史,治政清严,深受百姓爱戴。长安年间,相王为并州元帅,魏元忠任副职。当时,奉宸令张易之纵容家奴欺凌百姓,魏元忠按法笞杀了家奴,令权贵们敬畏。

突厥与吐蕃多次侵犯边土时,魏元忠担任大总管抗击敌军,他在军中持重自守,虽未取得大胜,但也未大败。唐中宗李显为太子时,魏元忠任检校太子左庶子。

直言犯谏与再度被贬
当时,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深受武则天宠信,倾朝官员都趋附他们,而魏元忠却上奏武则天,称自己未能使小人远离君侧,是自己的罪过,因此得罪了张氏兄弟。

武则天晚年卧病在床,张易之等人趁机诬陷魏元忠与司礼卿高戬私下同谋,称“陛下老了,我辈当挟太子而令天下”。武则天将魏元忠收入狱中,并召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及宰相到朝廷,让张昌宗与魏元忠殿前对质。张昌宗又企图让凤阁舍人张说做伪证,但张说最终据实说明魏元忠无罪。武则天才明白魏元忠被诬害,但仍因张昌宗的缘故,将其贬为端州高要县尉。

中宗复位后的起落
神龙元年(705年),李显即位,召回魏元忠,授卫尉卿,任代理宰相,不久迁任兵部尚书,主管军国大事。武则天驾崩后,李显居丧期间多不视事,军国大政委托给魏元忠裁决,随后魏元忠任中书令,加授光禄大夫,封齐国公,监修国史。

神龙二年(706年),魏元忠参与撰写《武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等,李显称善,赐其五色绸千段,并封其子魏升为任城县男。此时的魏元忠特别受李显宠信,然而,他却开始依附权豪,抑弃寒俊,未能赏善罚恶、勉修时政,遭到了时人的责备。

安乐公主曾请求李显废除太子李重俊,立自己为皇太女,李显问魏元忠,魏元忠坚持反对,此事才作罢。不久,魏元忠任左仆射,他嫉妒武三思专权用事,心中常感愤慨,总想除掉武三思。

景龙元年(707年),李重俊起兵诛武三思,魏元忠及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暗中参与。太子斩了武三思后,率领军人到宫门外,欲废除韦后,途中胁迫魏元忠的儿子太仆少卿魏昇顺从。但后来李多祚等犹豫不战,魏元忠也态度暧昧,导致起兵失败,魏昇被乱兵所杀。

李显因魏元忠有平寇之功,且其一向为高宗、武则天所看重,未对他进行追究,仍委任如初。但武三思的死党宗楚客等却以此为由,称魏氏父子与李重俊同谋叛逆,请求抄斩三族,李显未允许。魏元忠惧怕不安,上表请求告老还乡,李显免除其左仆射,加特进,封齐国公,让其初一、十五上朝。

宗楚客等仍不肯罢休,继续罗织罪名,魏元忠先是被贬为渠州员外司马,后又降迁思州务川县尉。尽管中宗曾为其辩解,认为是他人假借前事罗织罪名,但魏元忠最终还是未能逃脱被贬的命运。

晚年病逝与身后殊荣
魏元忠在前往贬所的途中,行至涪陵时去世,享年七十余岁。景龙四年(710年),朝廷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齐国公、本州刺史,并下令将其灵柩送回老家安葬。

唐睿宗李旦复位后,亲旨令魏元忠遗骸陪葬定陵。景云三年(712年),唐睿宗降旨称魏元忠代合众望,历事三朝,忠诚干练,晚年遭贬并非有罪,应按功归还其儿子著作郎魏晃实封一百户。开元六年(718年),朝廷赐予他谥号“贞”。

魏元忠一生历经坎坷,虽多次蒙冤受屈,但始终坚守气节,敢于直言进谏,在唐朝政治舞台上展现出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才能。他的经历也从侧面反映了唐朝中期宫廷斗争的复杂与激烈。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12 17:07
上一篇:陈希烈下一篇:朱敬则
晋国魏氏第四位宗主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
元代才俊、科举魁首
战国传奇,侠义无双
南宋抗金忠义将领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指啸艺术者
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
盖州市人物
开国少将
贤良父母官
唐朝第二位皇帝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唐朝第三位皇帝
唐代风水大师
唐朝宰相
唐朝第二十任皇帝
刚正谏臣
初唐文坛革新先驱
唐朝开国皇帝
唐朝第十八代皇帝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唐朝宰相
宋国第29任国君
北宋官员、文学家、书法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