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则[唐][公元635年-709年,唐朝宰相] 河南商丘市永城市人物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今河南省永城市)人。 唐朝大臣、史学家。他好学,重节义,爱助人。武则天时,任右补阙。 武则天称制,广开密告之门,罗织诬陷,诛杀大臣。敬则进谏,武后采纳他的建议,并提升他为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不久,检校左庶子魏元忠因恒国公张易之的陷害被判处死刑,朝内的大臣都因惧怕张的权势而不敢挺身谏阻,唯有朱敬则向武则天劝阻说:“元忠对朝廷忠心耿耿,对他所加的罪名没有事实,如果杀了他,会使天下的人失望。”武则天从谏,魏元忠才得赦免。 后来,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治理国家事务常以用人为先决条件。但因他的性情直爽,触犯了时政,被贬为郑州刺史。他为官清廉,辞官归来时只一人一马别无所有。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去世,享年75岁。著有《十代兴亡论》《五等论》等书。唐睿宗即位后,追赠其为秘书监,谥号为元。 朱敬则,字少连,生于公元635年,亳州永城(今河南永城)人,是唐朝时期的重要大臣和史学家,于公元709年去世。他一生经历了唐高宗、武则天等时期,以直言敢谏、知人善任和清正廉洁著称,在唐朝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出身孝义世家,年少以辞赋知名 朱敬则出身于一个孝义世家,其祖辈自北周到唐朝,三代都因孝义受到朝廷旌表,被地方百姓所称颂,家族声誉颇高。受家族氛围熏陶,朱敬则从小就养成了重节义的品格,他潇洒倜傥,且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无不精通,年轻时便以辞赋在当地闻名。 朱敬则不仅才华出众,还十分注重亲情伦理。他与堂兄弟共同生活,四十多年间财产不分彼此,相处和睦,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风范。他还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交往密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初入仕途不顺,任职洹水县尉 咸亨年间(672年左右),唐高宗李治听闻了朱敬则的美名,将他召见入宫。经过交谈,唐高宗对朱敬则的才学和品德十分赞赏,有意提拔任用他。然而,中书舍人李敬玄却对朱敬则进行贬毁,致使他未能得到重用,最终只被授予了洹水县尉这一低级官职。尽管仕途开端不顺,但朱敬则并未因此而气馁,依然坚守自己的操守,在任上兢兢业业,努力履行职责。 劝谏武则天,直言获赏识 武则天临朝称帝后,为了巩固统治,广开密告之门,重用酷吏,使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许多大臣因被诬告而惨遭诛杀,一时之间人心惶惶。长寿年间,朱敬则已担任右补阙一职,他深感这种局面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多次上书劝谏武则天。 他在奏疏中以秦朝为例,指出严刑峻法可用于打天下之时,但天下太平后,就应改用宽松、仁厚的政策来治理国家,如今国家已趋于稳定,不应再依靠告密和酷吏来维持统治,而应以仁义、礼乐为本。武则天看过奏疏后,认为朱敬则所言有理,虽然没有立刻完全废除告密制度,但对朱敬则的直言敢谏十分赞赏,朱敬则也因此得到了武则天的关注。 力保魏元忠、张说,尽显忠义 长安三年(703年),朱敬则调任正谏大夫,并代理宰相之职。当时,御史大夫魏元忠和凤阁舍人张说被张易之兄弟陷害,面临重刑处罚。由于张易之兄弟深得武则天宠信,权势滔天,朝中大臣们虽明知魏元忠和张说是冤枉的,却无人敢出面谏阻。 关键时刻,朱敬则挺身而出,向武则天抗疏申理,他力陈魏元忠和张说一向忠正,所加罪名毫无根据,如果将他们处以重刑,将会失去天下人心。武则天最终听取了他的意见,魏元忠和张说得以免除死刑,二人对朱敬则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已。 任人唯贤,展现宰相风范 朱敬则担任宰相期间,始终将用人视为治理国家的关键,秉持着任人唯贤的原则,积极为朝廷举荐人才。桂州发生蛮族叛乱时,他举荐司封郎中裴怀古前往平叛,裴怀古果然不负所望,迅速平定了叛乱,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凤阁舍人一职空缺时,他又举荐了魏知古,魏知古后来也凭借自身才华一路升迁,最终担任宰相,成为国之重臣。此外,右史空缺时,他举荐张思敬,同样得到了武则天的认可。朱敬则因知人识才,受到了武则天的高度评价,也为朝廷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洁守正,拒绝攀附权贵 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曾命画工绘制武三思、李峤等十八人的肖像,称为“高士图”,他们试图拉拢朱敬则参与其中,以提升自己的声誉。但朱敬则深知他们的品行和目的,坚决推辞,不为权贵所诱,保持了自己高洁的操守。 同时,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奉命召集有名望的学者编撰《三教珠英》,也曾想拉拢朱敬则参与编撰,同样被他拒绝,其正直无私的品格得到了世人的广泛颂扬。 被贬还乡,清廉之风传千古 神龙元年(705年),朱敬则因性情直爽,触犯了一些时政,被调出朝廷,担任郑州刺史。不久后,他以年老为由,请求告老还乡,得到了朝廷的批准。然而,次年(706年),侍御史冉祖雍因与朱敬则不和,便诬告他与王同皎关系密切,意图谋反。朱敬则因此被贬为庐州刺史。 数月后,朱敬则等待到了继任者,便启程还乡。他为官清廉,离职时身无长物,仅有一匹马代步,子女家人都步行跟随,没有带走当地的一钱一物,其清廉作风令当地百姓赞叹不已。 死后哀荣,谥号为“元” 景龙三年(709年),朱敬则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唐睿宗即位后,吏部尚书高幽求向睿宗提及朱敬则在武则天时期的忠贞义烈之举,以及他曾预言相王(即唐睿宗)会承运受命之事,认为朱敬则有功于朝廷,却在神龙年间被宗楚客、冉祖雍等诬陷,至今仍含冤九泉。 唐睿宗认同高幽求的说法,为朱敬则平反昭雪,追赠他为秘书监,并赐予谥号“元”,以表彰他的品德和功绩。 著书立说,史学成就斐然 朱敬则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表现,在史学方面也颇有成就。他勤奋好学,笔耕不辍,入仕后仍坚持读书著述。他搜集魏、晋以来群臣成败之事,著成了《十代兴亡论》,还针对前代文士关于废五等封爵的文章,结合秦朝的得失,撰写了《五等论》,对封爵之事进行评论。这些论著蕴含了他对历史兴衰成败的深刻思考,为后世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和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史学家的深厚学识和独到见解。 朱敬则一生,从年少时以辞赋知名,到入仕后直言敢谏、力保忠良、任人唯贤,再到晚年被贬还乡仍保持清廉本色,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操守和政治理想。他以其卓越的才华、高尚的品德和忠诚的态度,在唐朝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