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王尧臣

北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

王尧臣[宋][公元1003年-1058年,北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 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人物
王尧臣,字伯庸。应天府虞城县(今河南虞城)人。北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王尧臣状元及第。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宋夏战争时,历任陕西体量安抚使、泾原路安抚使,于边防部署、将帅任用方面多有建白。后任权三司使,奏止增收民房租及夔州盐井岁课。皇祐三年(1051年),升为枢密副使,任内务裁抑侥幸。嘉祐元年(1056年),拜参知政事,位列执政。卒赠右仆射,谥号“文安”。宋神宗时重赠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王尧臣工诗词,擅书,以文学名,典内外制十余年,文辞温丽。又精于目录学,有《崇文总目》传世。
王尧臣(1003年~1058年),字伯庸,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六世祖唐末避乱东迁,遂为北宋应天府虞城(今河南虞城)人,是北宋时期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大臣、文学家和书法家。

家族背景
王尧臣出身官宦世家,其六世先人曾做过唐朝的辉州刺史,祖父王砺是宋太平兴国初年的进士,官至屯田郎。这样的家族背景,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熏陶,也奠定了他步入仕途的基础。

科举入仕
天圣五年(1027年),年仅24岁的王尧臣参加科举考试,在殿试中脱颖而出,高中状元。这一成就不仅为他个人带来了极高的荣誉,也让其家族更加荣耀。中状元后,他被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此后,奉调回京,改任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因其叔父王冲犯法,他受到牵连,被调出京城,出任光州知州。

地方任职与民生关怀
在光州任职期间,当地遭遇饥荒,百姓生活困苦,不少人迫于生计,群起为盗。朝廷欲从重处罚这些“盗贼”,王尧臣却上疏认为,这是灾荒导致的结果,百姓实属无奈,朝廷应予以抚恤,而非苛责。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宋仁宗的嘉纳,许多百姓因此免受重罚,得以保全性命,他也因关注民生、体恤百姓而深受当地民众爱戴。

父亲病逝后,王尧臣离职服丧。服丧期满后,他回到京城,担任三司度支判官,后升为右司谏。在此期间,他依然秉持着为民请命的原则,积极履行职责。郭皇后突然去世,他奏请仁宗调查左右侍医者,并请停上元灯节,以示哀悼,展现出其对宫廷事务的关注和谨慎态度。

朝堂重任与军事谋略
景祐四年(1037年),王尧臣擢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开始在朝堂上发挥重要作用。当时,西夏李元昊叛宋独立,边境战事频发,北宋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宋仁宗任命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前往西北督抚边防,稳定民心。

临行前,王尧臣向仁宗奏请免除关中租赋二年,他认为关中地区历经战乱,百姓深受其害,减免租赋可调动民力,同心御敌。这一建议体现了他对民心与战争关系的深刻认识,具有战略性眼光,仁宗准奏。到达陕西后,他认真巡察西北要塞及驻军状况,深入分析西夏和宋军的优劣势及战略特征。

他发现宋军虽在陕西有20万之众,但因分兵守塞,兵力难以集中,而西夏则善于集中兵力,往往以数倍于宋军的兵力作战,致使宋军疲于防守,屡屡战败。基于此,他上奏提出宋军应集中优势兵力,扼守要塞,巧设埋伏,断敌首尾,且追且击的战略建议。同时,他还分析了延州、镇戎军、渭州山外三战失利的原因,指出宋军将帅不善于据险地要塞,墨守陈旧战法是战败主因,建议遇到西夏军入侵,不可轻言出战,应设立营砦,主帅要有应变谋略,量敌出征。宋仁宗对这些建议十分重视,颁诏命令边境将帅参照执行。

庆历元年(1041年),宋军在好水川之战中大败,主帅轻敌,大将任福战死,韩琦、范仲淹因被认为指挥有误而遭罢官。王尧臣则认为韩琦、范仲淹皆是当世英才,忠义智勇,不应如此处置,力谏仁宗重新启用二人。同时,他还力荐种世衡、狄青等有将帅之才。后来,宋仁宗采纳了他的意见,重新起用韩琦和范仲淹,让他们担任招讨使,置府泾州,并加兵三万,同时再遣王尧臣为泾原安抚使。王尧臣在任上妥善处置了叛将姚贵及其部众,安定了边塞,进一步展现了其军事才能和治理能力。

位极人臣与政治贡献
母亲病故,王尧臣服丧期满后,转右谏议大夫,拜枢密副使,开始进入北宋政权的核心圈层。皇祐三年(1051年),他请奏定制,裁抑侥幸,旨在规范官员选拔和任用制度,减少不合理的恩荫等现象,以保证朝廷官员队伍的清正廉洁和行政效率,这一举措深得朝廷嘉许信任。当时,有人在京城散布针对他的匿名信,但宋仁宗对他信任有加,置而不问,可见其在仁宗心中的重要地位。

嘉祐元年(1056年),王尧臣拜户部侍郎,为参知政事,成为北宋朝廷的副宰相级别的高官。此后,仁宗欲任命他为枢密使,但草制的学士胡宿坚决抑制,最终仁宗升他为吏部侍郎。尽管未能担任枢密使,但王尧臣在参知政事任上,依然为国家政务尽心尽力,参与诸多重要决策,为北宋的政治稳定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文学与学术成就
王尧臣以文学名世,典内外制十余年,文辞温丽,深受时人赞誉。曾巩评价他“尧臣典内外制十余年,文词温润,得王言体”。他工于诗词,其诗词作品风格独特,可惜大多已失传,未能完整保存下来。同时,他还擅长书法,苏耆家《兰亭跋》有其手书,从中可窥见其书法造诣之一斑。

在学术方面,王尧臣精于目录学。景祐六年(1034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及秘阁藏书谬乱不全,他与史馆检讨王洙、馆阁勘校欧阳修等一同校正编订三馆秘阁藏书。他们撮其条目,讨论撰次,仿唐《开元四部录》体列,撰为目录66卷,于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奏上,赐名为《崇文总目》。该目按四部分类,收书30669卷,每类之下有序,每书附有提要,是北宋重要的官修目录。原书虽已佚,但对后世目录学发展影响甚大,清嘉庆年间,钱侗等人从《欧阳文忠公集》《玉海》《文献通考》等书目中辑成5卷。

人物品德与评价
王尧臣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生活作风简朴,不贪图荣华富贵。他与弟弟王纯臣相友爱,兄弟之情深厚,世人称赞王氏兄弟为孝悌的典范。他待人真诚,以诚意相待,无所矫饰,善于知人,所举荐的士人中有许多成为当时的名臣,如韩琦、范仲淹、狄青等皆受其举荐或力保,为北宋朝廷选拔和储备了大量人才。

欧阳修在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评价道:“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与其弟纯臣相友爱,世称孝悌者言王氏。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脱脱在《宋史》中也对他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尧臣论议铿铿,正谊而不谋利,其最优乎”。这些评价都充分肯定了王尧臣的品德和功绩。

嘉祐三年(1058年),王尧臣在任上病故,享年五十六岁。朝廷追赠尚书左仆射,谥号“文安”。元丰三年(1080年),王尧臣之子王同老进献王尧臣请求立英宗的遗稿来为父请功,宋神宗向文彦博求证后,得知此事本末,于是加赠他为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王尧臣的一生,从状元郎到朝廷重臣,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文学、学术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成为北宋时期一位备受敬仰的人物。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12 17:03
上一篇:惠施下一篇:徐处仁
中国第二大姓氏
奥运会冠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国务院原副总理
纵横家
开国少将
湖北省委书记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吴忠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落马官员
南宋末代皇帝
五代宋初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
南宋学者,朱熹理学的继承人
五代宋初堪舆家
南宋第六位皇帝
北宋第五位皇帝
南宋哲学家
宋朝第二位皇帝
宋朝第八位皇帝
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宋朝词人
宋朝风水师
宋代五鬼
西夏开国皇帝
北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
开国少将、革命烈士
北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
北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