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烈[唐][?-758年,唐朝宰相] 河南省商丘市人物 陈希烈,字子明,宋州商丘(今河南商丘市)人。唐朝宰相,赠工部尚书陈瑾之子。 陈希烈早年精通道学,得到圣宠,历任秘书少监、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崇玄馆大学士,封临颍侯。天宝五年(746年),被李林甫推荐成为宰相,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后迁左相、兵部尚书,封颍川郡公。任职期间,依附权臣李林甫。杨国忠继任宰相后,参与清算李林甫身后事,进封许国公。唯唯诺诺,毫无作为,罢守太师。安史之乱爆发后,陈希烈未跟随唐朝政府出逃,被叛军俘虏投降,伪授宰相。 唐肃宗至德二年(758年),两京收复后,朝廷下诏将陈希烈在家中赐死。 陈希烈(?-758年),宋州(今河南商丘)人,是唐朝时期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历经唐玄宗、唐肃宗两朝,曾位居宰相之位,却因晚节不保投降叛军而被列入《奸臣传》。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与崛起 陈希烈年轻时便展现出好学之风,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道家学说。凭借这一专长,他受到唐玄宗的关注,被召入禁中为皇帝讲解《老子》《易经》。陈希烈善于讲解,能够将道家经典中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述出来,深受唐玄宗赏识,官职也随之不断升迁,累迁至秘书少监。 在此期间,陈希烈为了进一步迎合唐玄宗,常以神仙符瑞之事取悦于玄宗。当时,唐玄宗对道教极为推崇,追求长生不老等道家理念,陈希烈的做法正好符合皇帝的喜好,这也为他日后的仕途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元十九年(731年),陈希烈迎来了仕途的一次重要升迁,他升任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并开始主持集贤院事务。集贤院是唐朝重要的文化机构,负责整理图书、编撰典籍等事务,陈希烈在此期间负责整理唐玄宗的撰述,将皇帝的相关著作等进行系统整理,这一工作让他更得皇帝信任。后来,他又改任门下侍郎,在朝廷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天宝元年(742年),陈希烈兼任崇玄馆大学士,负责道教相关事务,这与他的学术专长相契合,同年他还被封为临颍侯,此时的他已成为朝廷中较为显赫的官员之一。 担任宰相与庸碌为政 天宝五年(746年),陈希烈的仕途迎来重大转折,他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宰相。当时,李林甫专断朝政,他之所以推荐陈希烈为相,是因为陈希烈深受皇帝宠信,且性情谦柔,容易被自己控制。陈希烈也深知李林甫的权势,对其唯命是从,成为李林甫在朝中的附和者。 天宝六年(747年),陈希烈进一步升任左相,兼兵部尚书,封颍川郡公,其官职和爵位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然而,他在相位上却并无多少实际作为。李林甫为相多年,权倾朝野,喜欢独揽大权。陈希烈拜相后,与李林甫相得甚欢,甘愿成为其傀儡。李林甫常常在家中处理政务,百官都集聚到他府前等候召见,而陈希烈虽坐镇政事堂,却无人谒见,他只是在公文上署名而已,完全没有发挥出宰相应有的决策和管理职能。 在李林甫掌权期间,陈希烈配合其打压异己,对李林甫的种种行为不加阻拦,甚至有时还助纣为虐。他凭借对李林甫的顺从,在相位上安稳度过了多年,虽无显著政绩,但也未遭遇大的波折。 卷入政争与爵位变动 天宝十一年(752年),京兆尹王鉷之弟王焊与刑縡图谋作乱,他们计划杀死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等朝中重臣,但很快遭到镇压。唐玄宗命陈希烈与杨国忠审讯此案,最终赐王鉷自尽。 此时,朝廷内部权力格局发生变化,杨国忠欲借此案牵引李林甫,试图扳倒这位长期把持朝政的权臣。陈希烈在此次事件中,选择与杨国忠站在一起,和哥舒翰等人从旁作证,提供了一些对李林甫不利的证词。不久,李林甫病逝,杨国忠成功拜相,成为朝廷中新的权力核心。 天宝十二年(753年),李林甫被追削官爵,子孙除名流放。唐玄宗认为陈希烈在处理李林甫相关事务中有功,特将其爵位进为许国公,以奖赏他在此案中的表现。然而,陈希烈并未因此而在杨国忠掌权的朝廷中获得更多实权。杨国忠同样是一个专权之人,他对陈希烈并不信任,且忌惮其左相之位,陈希烈在朝中的处境逐渐变得尴尬。 罢相闲居与内心不满 天宝十三年(754年),陈希烈终究因受杨国忠忌恨,难以再继续担任宰相之职,于是上表辞位。唐玄宗接受了他的辞呈,任命韦见素为宰相,将陈希烈罢为太子太师,使其成为一个没有实际权力的散职官员。 从位极人臣的宰相到闲散的太子太师,陈希烈内心充满了不满和失落。他习惯了在朝廷中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如今突然失去了宰相的权势,变得无所事事,这种落差让他怏怏不乐,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在闲居中度过时光,等待着命运的进一步变化。 晚节不保与最终结局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攻占了洛阳。至德元年(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立燕国,并于六月攻陷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奔蜀地,陈希烈未及随从,被叛军俘获。 面对叛军的威逼利诱,陈希烈未能坚守气节,选择了投降叛军,他与张垍、达奚珣等一众官员一同接受了叛军的任命,陈希烈被安禄山任命为宰相,成为其伪政权中的一员。不久,皇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朝形成了前后两个朝廷并立的局面,与叛军的对抗进入了新的阶段。 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等将领率领唐军收复两京。广平王李俶进入洛阳后,陈希烈等降臣三百余人素服待罪,随后被押送长安。唐肃宗在处理这些降臣时,采纳李岘的建议,将他们分为六等定罪,分别予以斩首、赐自尽、杖一百、流放、贬官等处罚。陈希烈论罪当斩,但唐肃宗念其曾受玄宗宠信,特减免一等刑罚。 然而,陈希烈终究未能逃脱惩罚。同年十二月(758年2月),他被朝廷赐死于家中,结束了其颇具争议的一生。欧阳修、宋祁在编撰《新唐书》时,将其列入《奸臣传》,以批判他在安史之乱中的叛国行为和其在任相期间的庸碌无为、附势弄权等行径。 文学成就与作品 陈希烈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曾参与注解《御刊定礼记月令》,展现了其在经学方面的一定功底。《全唐诗》收录了他的诗作三首,分别是《赋得云生栋梁间》《奉和圣制三月三日》《省试白云起封中》,这些诗作多为应制诗,体现了当时宫廷文学的风格。《全唐文》则收录了其奏疏三篇,即《道士萧从一见玄元皇帝奏》《请以南华真经宣付史官奏》《修造紫阳观敕牒》,从这些奏疏中可以看出他在朝廷事务中曾参与道教相关事宜的决策等工作。 陈希烈的一生,从凭借学术专长受到皇帝赏识而崛起,到成为宰相却庸碌无为、依附权臣,再到最终在安史之乱中投降叛军晚节不保,其经历反映了唐朝中期政治的复杂与混乱,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因贪图权势、缺乏气节而遭人唾弃的反面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