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坤[明][公元1536年-1618年,明末唯物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像 河南商丘市宁陵县人物 吕坤(1536年10月24日—1618年7月24日),字叔简,一字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士,明代归德府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县)吕大庄人,原籍宁陵县何庄 。明朝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主要作品有《实政录》、《夜气铭》、《招良心诗》等,除《呻吟语》《实政录》外,还有《去伪斋集》等十余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教育、音韵、医学等各个方面。 吕坤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作《吕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创性之作。宁陵有吕坤篆盖于慎行的墓志铭。 吕坤生平详考:明末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宦海与著述之路 吕坤(1536年-1618年),字叔简,号新吾,别号抱独居士,河南商丘市宁陵县人,是明代中后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与文学家。他生于嘉靖年间,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实学”思想闻名,在哲学、政治、伦理等领域均有深刻建树,其著作《呻吟语》《实政录》等至今仍被学界重视。以下从生平轨迹、思想体系、历史影响三方面详述其一生。 一、早年困顿:寒门苦读与科举入仕(1536年-1574年) 1. 家世与启蒙 吕坤出身于宁陵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祖父吕得是当地秀才,父亲吕得胜虽未仕进,却以行医与教书为业,为人正直,对吕坤早年品德塑造影响深远。吕坤自幼体弱多病,却展现出过人聪慧,6岁入私塾,便能熟背《孝经》《论语》,且不盲从经注,常以“质疑”发问,被乡邻称为“小圣人”。 因家道中落,吕坤少年时需兼顾学业与生计,曾随父亲学医、务农,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民间疾苦,也奠定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基调。他在《自撰墓志铭》中回忆:“少贫,衣不蔽体,然夜读必至三更,母忧其疾,强令卧,乃以被蒙首,默诵不辍。” 2. 科举之路 明代科举是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吕坤虽鄙视八股取士的僵化,却深知“非科举无以济天下”。20岁中秀才,25岁中举人,但此后会试屡屡受挫,直至39岁(万历二年,1574年)才考中进士,列三甲第108名。漫长的科举历程让他目睹了科场腐败与士风颓靡,更坚定了其“以实心行实政”的信念。 二、宦海沉浮:从地方循吏到中枢直臣(1574年-1594年) 1. 地方治理:以“实政”惠民 山西襄垣知县(1575年-1578年):初仕襄垣,吕坤面对的是土地贫瘠、民风彪悍的困境。他首先整顿吏治,裁撤冗员,亲自审理积案,三个月内厘清300余件冤案,百姓呼为“吕青天”。为兴农桑,他推广耐旱作物,编写《农桑摘要》指导耕作;为正民风,他设立“乡约所”,以通俗的《好人歌》《劝善歌》教化民众,取代晦涩的儒家教条。任内襄垣赋税翻番,犯罪率下降七成,被山西巡抚奏为“全省第一循吏”。 吏部主事与山东参政(1578年-1588年):因政绩卓著,吕坤被调往京师任吏部主事,负责官员考核。他坚持“考绩不看虚文,只问实绩”,弹劾多名虚报政绩的官员,得罪不少权贵。后外放山东参政,主管水利与盐政,在黄河泛滥时亲率百姓筑堤,创“分段责任制”,三个月完成往年三年的工程;改革盐税,打击官商勾结,使山东盐税年收入增加12万两,百姓负担却减轻三成。 山西按察使与陕西布政使(1588年-1594年):任山西按察使期间,吕坤针对刑狱黑暗,制定《问刑条例》,强调“罪刑相当,不偏不倚”,严禁酷刑逼供,一年平反冤狱200余起。升任陕西布政使后,他推行“均田平赋”,丈量土地、核查户籍,使陕西偷税漏税现象锐减,同时建立“社仓”储备粮食,缓解了万历十八年(1590年)的大饥荒,救活灾民十余万。 2. 京官岁月:直言进谏与被迫去职 万历二十年(1592年),吕坤被召入京师任刑部左侍郎,跻身中枢。此时明朝已显露颓势,万历皇帝沉迷酒色,朝政被宦官与外戚把持。吕坤多次上书直言,其中《忧危疏》(又称《陈天下安危疏》)最为著名,疏中列举“民穷、吏贪、兵弱、士腐”四大弊端,直指皇帝“耽于享乐,不问政事”,建议“停织造、罢矿税、起用贤臣”。 此疏触怒万历帝,虽未立即降罪,但吕坤已被视为“眼中钉”。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宫中爆发“妖书案”,有人伪造文书诬陷吕坤“谋立太子”,虽查无实据,但吕坤深感“伴君如伴虎”,三次上书请辞,最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获准,归隐宁陵。 三、归隐著述:构建实学体系与教育实践(1598年-1618年) 1. 哲学思想:唯物主义与批判精神 归隐后的吕坤潜心著述,完成了《呻吟语》《去伪斋集》等代表作,构建起独特的“实学”思想体系: 宇宙观:否定“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认为“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主张“气是万物本源”,反对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的唯心论,提出“理者,气之条理也”,强调规律存在于物质之中。 认识论:主张“知行合一,以行验知”,认为“学问不在空谈,而在实践”,批判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的空谈倾向,提倡“做实事、求实效”。 伦理观: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欲合理,不可尽灭”,主张“义利兼顾”,强调道德应“接地气”,如《呻吟语》中“圣人不贵无欲,而贵寡欲”的观点,打破了传统理学的禁欲主义。 2. 政治与社会思想 吕坤在《实政录》中系统阐述了治国理念: 吏治改革:主张“选官重德才,不看出身”,提出“官员考核三标准:民生是否改善、盗贼是否减少、文风是否淳朴”。 民生关怀:强调“民为邦本”,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反对官府与民争利,认为“官逼则民反,民安则国宁”。 军事思想:提出“兵不在多而在精”,主张改革军制,淘汰老弱,加强训练,同时“善待士兵,不克扣军饷”,以提高战斗力。 3. 教育实践与文化影响 归隐期间,吕坤在宁陵创办“芝泉书院”,亲自授课,主张“教育不在培养空谈家,而在造就实用人才”,课程设置除经史外,还包括农桑、水利、算术等实用知识。他编写《小儿语》《续小儿语》等蒙学教材,以通俗儿歌形式传播伦理与常识,流传至今。 他还重视地方志修撰,主持编纂《宁陵县志》,强调“方志不仅记沿革,更要载民生”,开创了“民生志”体例,被后世方志学家效仿。 四、思想特色与历史地位 1. 唯物主义的突破 吕坤的哲学思想超越了宋明理学的桎梏,其“气一元论”比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早半个世纪,被学界视为“明清实学的先驱”。他批判唯心主义的同时,也反对机械唯物论,提出“气有灵明”,认为物质与精神是统一的,这一观点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 2. 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 从地方官到京官,吕坤始终以“实心行实政”为准则,其改革措施兼顾效率与民生,如水利、盐政、刑狱等方面的实践,为晚明的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他的《实政录》被视为“明代地方治理百科全书”,清代名臣曾国藩曾将其列为“为官必读书”。 3. 对后世的影响 吕坤的思想在明清之际影响深远,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均受其启发,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称其“学贵实用,不务空谈,可谓明之完人”。近代以来,梁启超将吕坤列为“中国六大思想家”之一,赞其“思想之解放,远超同时代人”。 五、晚年与身后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吕坤病逝于宁陵家中,享年83岁。临终前,他留下遗言:“殓以布袍,葬不占良田,不立碑传,只愿百姓念我曾为他们做过实事。” 然而,百姓自发为其立祠,称“吕公祠”,四时祭祀。崇祯年间,朝廷追赠其为刑部尚书,谥号“文介”(“文”指博学,“介”指正直)。如今,宁陵县仍保留吕坤故居与芝泉书院遗址,其著作《呻吟语》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吕坤的一生,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践行者,更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思想家。他以寒门士子的身份,凭借务实精神在宦海立足,以批判勇气直面社会积弊,最终以著述构建起影响深远的实学体系,堪称明末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其“实学”思想不仅照亮了明清之际的思想界,更对当代的务实精神与民生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