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李永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永舫

李永舫[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河南商丘市睢县人物
李永舫,1948年8月10日出生于重庆市,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
李永舫是中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河南商丘市睢县。他在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相关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李永舫于1948年8月10日出生于重庆。196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商丘地区重点高中——商丘一高。1966年,高中毕业的他遇到了“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大学停招,他在校参加了两年文革。1968年,李永舫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回乡务农。

1970年,他到睢县微生物农药厂当了工人,从事生物治虫的实验工作,还参与了植物生长刺激素(920)和微生物农药等的土法生产。这段工作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实践经验,也为他后来的学习和科研奠定了一定基础。1977年,恢复高考后,李永舫凭借在农药厂的实践经验,报考了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抗菌素专业,并成功考上,此时距离他高中毕业已过去11年半之久。

求学之路
进入大学后,李永舫学习非常努力,奋力弥补失去的光阴。1979年,读大学二年级的他经学校推荐,提前考取了该校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1982年,他从华东化工学院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化学热力学和物质结构。

硕士毕业后,李永舫决定报考博士研究生。当时物理化学专业上海的博士生导师只有两位,其中一位便是吴浩青院士,于是他来到了复旦大学化学系。1986年,李永舫在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期间研究方向为电极过程动力学。

科研生涯
博士后研究与留所工作:1986年,李永舫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跟随钱人元院士进行高分子物理化学专业的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导电聚合物电化学。1988年博士后出站后,他选择留在化学所工作。1993年,李永舫晋升为研究员,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在科研道路上稳步前行。
国外访问研究:李永舫曾多次前往国外知名科研机构进行访问研究,不断拓宽自己的科研视野。1988年10月至1991年4月,他到日本文部省分子科学研究所井口洋夫教授(日本学士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1997年6月至1998年6月,他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在Alan J. Heeger教授(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此外,他还于1998年10月至11月到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担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访问教授,2000年2月至5月到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Yang Yang教授实验室进行高访(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主要研究领域与成果:李永舫主要从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和器件以及导电聚合物电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他提出通过共轭支链来拓展聚合物共轭程度、从而拓宽其吸收光谱的分子设计思想。他还通过使用富电子的茚双加成提高了C60的LUMO能级,使用茚双加成富勒烯衍生物(ICBA)新型受体光伏材料创造了基于P3HT光伏器件效率的新记录。此外,在吡咯电化学聚合反应机理和聚合反应动力学、导电聚吡咯的两种氧化掺杂结构和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机理,无机半导体纳米晶的溶液法制备及其在有机/无机杂化光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论文发表与著作:截至2024年3月,他已发表研究SCI论文500多篇,其中在影响因子5以上杂志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刊物包括*Nature Photonics*、*Acc. Chem. Res.*、*Chem. Soc. Rev.*等国际知名期刊。他与吴浩青先生合著《电化学动力学》,还在10多部著作中撰写了与共轭聚合物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相关的部分章节。其发表论文已被SCI他人引用17000余次,h - 因子67。
荣誉与奖项:1987年,“锂电池电极反应机理――电化学嵌入反应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1993年,“导电聚吡咯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1995年,该研究再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2005年,“导电聚合物电化学和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的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12年,获美国化学会(ACS)高分子学术报告奖。2013年入选汤森路透评选的2012年度Hottest Scientific Researchers(在21位入选者中排名并列第二)。2014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和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1998年,他还获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后期经历
2012年,李永舫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退休后,被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聘为特聘教授,担任先进光电材料实验室主任,继续投身科研与教育事业。2013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对他多年来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此后,他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90多次,为推动中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12 17:17
上一篇:孙端夫下一篇:丁启睿
秦国名将
唐朝第二位皇帝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山西省委原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2000年悉尼奥运会冠军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脱口秀演员
国务院总理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新桂系”领袖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落马官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男导演
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
一级演员,节目主持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内地一级男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作家
中共锡盟党校校长
科研巨匠・学术领航者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