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挚[宋][公元1030年-1098年,宋朝宰相] 河北沧州市东光县人物 北宋刚正直臣、政坛中流砥柱、变革浪潮中的坚守者 刘挚,字莘老,于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 年)出生在永静军东光(今河北沧州市东光县)。东光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滋养了刘挚坚韧不拔、正直果敢的性格特质。他自幼聪慧,在父亲刘居正的悉心教导下,勤奋苦读,父亲秉持“正是因为只有一个儿子,才不可以放纵他”的理念,对他的学业要求极为严格,早晚督促学习,从不间断。 然而,命运在刘挚10岁时给了他沉重一击,父母相继离世,母亲卒于江华,父亲卒于衡州。此后,他前往山东东平外祖父母家居住并继续求学。在东平的日子里,刘挚并未因家庭的变故消沉,反而更加刻苦,一心向学,同时还时常外出游历,饱览山川风光,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胸襟。 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刘挚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他参加科举考试,凭借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发挥,高中进士甲科,就此踏上仕途,初任冀州南宫县令。在南宫任职期间,他一心为民,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疾苦,积极推行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当时,一些地方豪强仗势欺人,侵占百姓土地,刘挚得知后,不畏强权,坚决予以打击,将土地归还给百姓。他还致力于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组织百姓兴修水利,使得农田灌溉得到保障,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因其政绩卓著,他与信都令李冲、清河令黄莘被并称为“河朔三令”,声名远扬。 之后,刘挚担任江陵府观察推官,其才能得到了时任宰相韩琦的赏识。在韩琦的推荐下,刘挚进入馆阁担任校勘,得以接触到大量珍贵的书籍文献,这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学识。在此期间,他还升迁为著作郎,开始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 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开始执掌政权,推行变法。王安石对刘挚的才能颇为看重,提拔他为检正中书礼房公事,不久又将其提升为监察御史里行。然而,随着对新法的深入了解,刘挚认为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他主张变革应循序渐进,反对激进的变革方式,觉得新法推行过于迅速,民众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于是,他不顾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毅然上书宋神宗,详细陈述新法的弊病。例如,他指出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员为了完成指标,强行让百姓借贷,导致许多百姓不堪重负;免役法虽然本意是减轻农民负担,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增加了百姓的经济压力。但彼时宋神宗对王安石信任有加,全力支持变法,刘挚的谏言不仅未被采纳,反而触怒了神宗,他因此被贬为衡州监管盐仓。遭贬后的刘挚回到郓州,迁移祖坟,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他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注,思考着如何才能真正改善民生。 元丰初年(公元1078年),刘挚的命运出现转机,他改任集贤院校理,知大宗正寺丞,后又担任开封府推官,展现出了出色的政务处理能力。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他出任尚书礼部郎中,同年八月,作为正旦使出使辽国。在辽国,他凭借卓越的外交才能和坚定的立场,维护了北宋的尊严和利益,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刘挚任右司郎中,然而好景不长,四月便被罢官归乡。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他再次被起用,出知滑州(河南省滑县)。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故,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新的政治局面为刘挚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先是被诏为吏部郎中,后经丞相司马光上疏推荐,改任秘书少监,不久又晋升为侍御史。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刘挚擢升为御使中丞。此时,朝廷中程颐代表的洛党、苏轼代表的蜀党与刘挚代表的朔党相互抗衡,最终朔党在这场党争中取胜。同年十一月,刘挚进位中大夫,尚书右丞,正式进入北宋的权力核心层。此后,他一路升迁,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升为尚书左丞,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升为中书侍郎,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兼任门下侍郎。 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刘挚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巅峰,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兼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尚书左仆射吕大防同时执政。此时,他开始着手废弃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他认为,经过多年的实践,新法中的一些措施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给百姓带来了更多的苦难。例如,他废除了市易法,因为该法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导致商业活动受到抑制。然而,他与吕大防在执政理念和权力分配上逐渐产生矛盾。御史杨畏依附吕大防,对刘挚进行弹劾,刘挚因此被罢相,贬为观文殿学士,出知郓州,后又移知青州(河北青县)。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病故,哲宗亲政,重新推行新法。刘挚再次受到冲击,被贬为黄州(湖北黄州),后又被贬为光禄卿分司南京,在蕲州(湖北蕲春)居住。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刘挚再次被贬黄州,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他被贬为鼎州(湖南常德)团练副使,被安置在新州(广东新兴)。在新州,刘挚的生活陷入困境,身心遭受极大折磨,最终于绍圣四年十二月三日含冤而死,享年68岁。 刘挚平生酷爱学习,治学严谨,才华横溢,著有《忠肃集》。其著作涵盖奏疏、表、启、序、杂著、碑、墓志铭以及诗词歌赋等多种体裁。奏疏部分尤其值得关注,占《忠肃集》五卷,共七十篇,字数近五万,占全书四分之一。这些奏疏中,刘挚针对时政问题,如新法的利弊、人才的选拔任用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人才选拔方面,他曾言:“人才难得,贤能品行不一。性情忠厚而且才能学识有余,这是上等;才能学识不足但忠厚老实有余,这是次等;有才能而难以保持,可以借以成就事业,这是又次等;心怀邪念观望,随着时势而改变,这是小人,终不可以任用。”他的诗词创作也颇具特色,和韵得体,贴近生活与百姓,写景咏物细致入微,富有唐人韵味,在当时广为流传,深受文人推崇。就连乾隆皇帝阅后,也肃然起敬,御题《忠肃集六韵诗》,对刘挚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 刘挚一生刚正不阿,正气森严,面对王安石的提拔之恩,当变法理念产生分歧时,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毫不退缩地表达反对意见。他在政治生涯中,始终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不惧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即便多次被贬,也从未改变自己的初心。宋哲宗死后,韩忠彦为右丞相,为刘挚翻案,宋朝诗人苏轼因失去这样一位挚友而叹息,写下《广陵会三同舍各与刘莘老诗》以表怀念之情。刘挚以其高尚的品格、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在北宋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