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蛟[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抗日英烈] 湖南邵阳市邵阳县人物 李伯蛟(1897年—1937年),湖南省邵阳县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第六十三师第一八七旅少将旅长。1897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小东乡周家村。因父早逝,家境衰落,李伯蛟在青少年时代未受过教育。民国初年,李伯蛟投身军旅,由于他苦练军事本领,逐步被提升为班、排、连长等职。后因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将刘重威旅吞并,李伯蛟改投第三师师长叶开鑫部。后由六十三师营长、团长擢升为少将旅长。1935年,李伯蛟率全旅驻扎邵阳县。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抗战爆发后,李伯蛟时任少将旅长。11月初,奉命率旅进入上海,在张发奎第八集团军指挥下,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担任金山卫沿海前线阻击日军登陆。11月5日激战中,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40岁。 李伯蛟(1897年-1937年11月5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第六十三师第一八七旅少将旅长,是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之一。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 出身与早期经历 李伯蛟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小东乡周家村(今属邵东市魏家桥镇)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曾应科举,还在蔡锷幕府任过私人秘书,但因父亲早逝,家境逐渐衰落,李伯蛟在青少年时代未受过系统教育。 民国初年,军阀赵恒惕执掌湖南省政权,其部下独立混成旅旅长刘重威奉命驻扎邵阳,李伯蛟怀着报国之志投身军旅。他凭借自身的努力,苦练军事本领,加上机智勇敢,逐步从班、排长晋升为连长。后来,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将刘重威旅吞并,李伯蛟便改投第三师师长叶开鑫部。不久,叶开鑫与湖南省长赵恒惕先后下台,何键入湘主政,李伯蛟所在部队被改编,他也由六十三师营长、团长逐渐擢升为少将旅长。 ### 驻军邵阳与忧国忧民 1935年,李伯蛟率全旅驻扎邵阳县。当时,日本已经大举侵略中国东北,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这让李伯蛟深为忧虑。他对家人抱怨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难道这个道理一国之君不懂,成何体统!”从中可以看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蒋介石政策的不满。 在邵阳县驻扎期间,李伯蛟还曾奉命抓壮丁,但他目睹老百姓的痛苦,密令部下对那些家境确有困难者,当事人不愿从军者,准其他乡谋生,以此减少民怨,展现了他善良和体恤百姓的一面。 ### 淞沪会战与壮烈牺牲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李伯蛟所在的第六十三师奉命由江西上饶调到浙江驻防。9月,淞沪会战全面爆发,第六十三师调防浙江海宁,李伯蛟率全旅及归其指挥的军团山炮连部署于海盐、乍浦、全公亭、金丝娘桥、金山卫一线,重点扼守杭州湾金山卫,配置山炮连于滩头阻击敌舰。 11月初,淞沪战场危急,第三战区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急调原驻防金山卫的第六十二师北上填补浦东防线缺口,命第六十三师接替其防务。然而,第六十三师接防行动迟缓,至11月4日夜,金山卫至全公亭40公里海岸线仅余第六十二师两个连留守,防御力量极为薄弱。 11月5日凌晨,日军第十八师团十万余人在航空兵火力的掩护下,趁着弥漫的晨雾,在金山卫至平湖全公亭一带登陆。留守的第六十二师两个连仓促进入战壕应战,刚到的第六十三师炮兵连辎重排也在连长郭文河的指挥下,使用零线子母弹,以每分钟二十五发的高频率开炮,极力阻挡敌人攻占滩头阵地,但终因寡不敌众,难以阻止日军登陆。 李伯蛟率第一八七旅紧急驰援,赶到金丝娘桥时,日军已蜂拥上岸,两军随即发生激战。李伯蛟亲临前线阵地督战指挥,他高呼“宁做抗日鬼,不做亡国奴”,鼓舞着抗日官兵的斗志,率部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拼杀。面对日军第41联队机械化部队的猛烈攻势,李伯蛟带领官兵依托弹坑死守,多次组织反冲锋。 午后,日军发动总攻,李伯蛟在指挥第三七三团残部反击时,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当场壮烈牺牲,年仅40岁。此战中,第六十三师伤亡过半,第一八七旅近乎全殁,仅存官兵不足百人。 ### 人物纪念与精神传承 李伯蛟牺牲后,国民政府追授他陆军少将,但因当时战局混乱及其他诸多原因,其事迹一度被埋没。直到2014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将他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他的英勇事迹才再次被人们所铭记和传颂。 李伯蛟以生命诠释了“誓与国土共存亡”的铮铮誓言,他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是从邵阳山村走出的抗日英雄,是湘军的骄傲,更是全体中华儿女抵御外侮的精神图腾,激励着后人不断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