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筠[公元1929年-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像 湖南邵阳市武冈县人物 刘筠(1929年11月17日—2015年1月21日),湖南省武冈市人 ,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筠,1929年11月17日出生于湖南双峰县,是中国著名的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虽然他并非出生于湖南邵阳市武冈县,但与武冈有着一定的渊源,他五岁开始读私塾,1937年时被父母带往武冈县城,小学毕业时,以全校第一考入洞庭中学。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 早年经历 刘筠出生于一个小手工业家庭,父亲是制帽小商人,母亲出身农家。尽管家庭贫寒,但父母的勤劳给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五岁开始读私塾,展现出了勤奋的品质,同时也注重独立思考,并非一味苦读,课余时还常去运动场。1948年,刘筠高中毕业后考入湖南国立师范学院,次年9月转入湖南大学生物系攻读学士学位。1953年本科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担任助教兼秘书。 ### 进修与学术奠基 1956年,在时任系主任董爽秋的推荐下,刘筠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师从庄孝惠和朱冼进修实验胚胎学。这一经历为他日后在鱼类研究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8年,刘筠从中国科学院回到湖南师范大学,继续从事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的繁殖生理和育种研究。 ### 科研生涯 - **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研究**:1958年秋,原水产部在湖南召开水产会议,提出了四大家鱼在池塘里不能自然繁殖的问题,刚从中科院进修回来的刘筠主动请缨,承担起这项科研工作。他带领学生在湖南祁东县的渔场扎营,经过一年时间,收集了近1000个样本,发现池塘里四大家鱼的生殖细胞是能够正常发育的,只是雌鱼卵巢中的卵母细胞在发育到初级阶段后,因池塘环境缺乏江河所具备的生态条件,不能自动进行减数分裂。1959年,刘筠成功做到了人工催产草鱼,1963年,他及其团队对青、鲢、鳙鱼进行研究后,对四大家鱼的人工催产排卵均获得了成功,最终宣告了中国四大家鱼不能人工繁殖的历史就此结束,为家鱼人工繁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渔业养殖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 - **鳖和牛蛙的繁殖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刘筠开始了鳖的繁殖和人工养殖研究,成功提出了鳖人工繁殖时雌雄4∶1比例的结论。同时,他及其团队还致力于牛蛙的繁殖生理学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运用受精生物学、胚胎发育学理论,攻克了牛蛙在中国生态环境下人工繁殖的技术难关,相关成果被广泛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让中华鳖和牛蛙走进了百姓家。 - **培育优质鱼类种群**:1979年,湘阴县东湖渔场捕到一条特殊的鱼,像鲫又像鲤,这引发了刘筠的思考,他希望能像杂交水稻那样提高鱼的质和量。于是,他带领课题组开始了鲫、鲤之间的远缘杂交研究。通过努力,他们成功实现了鲫、鲤之间的远缘杂交品系的建立,并从极为有限的能育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在世界上产生了首个具有自然繁殖后代能力的四倍体染色体的后代。再利用这个宝贵的四倍体鱼资源和正常的二倍体鱼杂交,得到了不育的杂交后代三倍体鱼,即湘云鲤和湘云鲫。这些鱼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等优点,而且因为不育,不会污染原水域的鲤、鲫鱼种群,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 ### 工作任职经历 1962年,刘筠担任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研究室主任。1978年,担任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主任兼任副主任。1983年,刘筠担任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同年开始,连续担任了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被聘请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与博士生导师,1998年起,担任湖南师范大学鱼类发育生物学实验室主任。 ### 科研成果与荣誉 刘筠院士先后获得过2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以及3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其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首届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他还曾获得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1995年,刘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与袁隆平一道成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 人物品格与影响 刘筠院士一生勤奋,他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办公室,其拐杖拄在地板上的声音,成为了研究室十几年著名的“报时器”。他一心扑在科研和教育事业上,尽管很多著名高校想挖他走,给他更好的待遇,他也不为所动,从195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校任教,60年没跳槽,始终坚守在湖南师大。他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为中国的水产科研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还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填补了世界在脊椎动物中人工形成两性可育的异源四倍体群体的空白。 2015年1月21日凌晨5时7分,刘筠院士因病救治无效于长沙逝世,享年86岁。他的逝世是中国水产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科研成果和敬业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