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新[创伤与野战外科学专家]+像 湖南邵阳市新宁县人物 蒋建新,1962年12月12日出生于湖南邵阳,创伤与野战外科学专家,少将军衔,技术三级,文职二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战创伤医学中心主任,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战伤救治前沿技术研究室主任。 蒋建新,1962年12月出生于湖南新宁,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创伤与野战外科学专家。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 求学经历 1980年,蒋建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第三军医大学,1985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他选择继续在第三军医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野战外科医学专家王正国院士,专业为“野战外科学”。1991年,蒋建新赴奥地利Ludwig Boltzmann创伤研究所作访问学习。1995年,他获得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 ### 职业发展与主要成就 - **早期科研突破**:1988年,第六届国际创伤弹道学会议上,蒋建新应邀就其开展的柔性结构振动与轨道姿态耦合课题研究作报告,他创新地完成了该课题,满足了新一代卫星设计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该课题1992年获原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此后,他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动力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出色完成任务,解决了载人飞船留轨舱作为交会对接目标的可行性问题,得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的高度评价。 - **战创伤领域研究**:蒋建新主要从事战创伤领域高爆武器伤与创伤感染救治研究,主持完成国家973计划、军队重大专项等30余项科研项目。 - **爆炸冲击伤研究**:他带领团队针对爆炸冲击伤的防护与早期救治开展创新研究,创建了冲击波分段模拟装置,提出肺冲击伤“过牵效应理论”,修正了“碎裂效应”传统学术观点。基于此,研制出肺冲击伤防护装具,并通过大量爆炸性武器现场试验,制定了我军各类爆炸冲击伤诊治规范和严重爆炸冲击伤一体化救治模式与综合救治方案,明显提高了爆炸冲击伤早期救治水平。 - **创伤感染研究**:1991年在奥地利访问学习期间,蒋建新创新开展创伤后肠道内毒素移位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创伤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概念。学成归来后,他基于临床上创伤感染患者发生脓毒症的个体差异性,率先将分子遗传学引入创伤医学,开拓创伤脓毒症分子遗传学研究新领域,首次揭示创伤脓毒症易患性分子遗传学机制,完成国际上最大样本量多中心临床研究,找到了可用于脓毒症高危人群筛选和靶向药物研发的系列特异性基因位点。他还提出创伤感染病原学新理论,揭示内源性感染是危重伤并发感染的重要途径以及病原菌免疫逃逸感染机制,建立了创伤感染诊治新的技术体系,实现了创伤感染的预警识别与精准防治,使中国危重伤脓毒症防治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学术成果与著作**:截至2024年6月,蒋建新先后发表论文327篇,其中发表SCI论文120余篇。他还主编了《爆炸冲击伤原理与实践》《创伤感染学》《中华创伤重症医学》等7部本领域系列奠基性著作,其成果写入6项国家军用标准、20项规范指南。 ### 社会职务 蒋建新担任了众多重要的社会职务,包括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六届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创伤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军战创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交通医学学会东亚地区主席,亚洲创伤学会秘书长等。他还是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总编辑等。2023年6月,他当选为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2023年7月,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二届学部委员。 ### 获得荣誉 蒋建新获得了众多荣誉,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此外,他还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重庆市杰出英才奖等。他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还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科技新星”“科技银星”等称号。2021年11月18日,蒋建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 人物评价 蒋建新是中国创伤与野战外科学学科带头人,在爆炸伤防治、危重伤感染、内脏修复等战创伤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为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胜仗的卫勤保障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始终心怀感恩和恪尽职守,将所有科研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都紧贴为部队官兵和未来战场服务,竭力提升科研成果含军量含战量,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军队科学家和国防铸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