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登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动力学与控制专家]+像 湖南邵阳市绥宁县人物 于登云,1961年11月出生于湖南绥宁,原名于定高,汉族,中共党员 ,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动力学与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于登云,1961年11月生,原名于定高,湖南绥宁人,是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动力学与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于登云的求学之路始于1981年,他于当年9月进入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学习,1985年7月毕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随后,他继续深造,1985年9月至1988年3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8年1月,于登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系统工程专业学习,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1988年4月,于登云参加工作,进入航天工业部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501部),成为四室卫星动力学与控制组的一员,从事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当时,我国正大力发展新一代卫星事业,于登云一参加工作就承担了柔性结构振动与轨道姿态耦合课题的研究,这是新一代卫星设计中的关键点之一,国内尚无设计先例。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经过两年多时间,创造性地完成了该课题,满足了设计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封锁。1992年,该课题获原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4年,于登云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动力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当时研制费只有3.6万元,但他出色地完成了研究任务,解决了载人飞船留轨舱作为交会对接目标的可行性问题,得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的高度评价。 从1994年起,于登云先后担任501部研究室副主任、神舟飞船指挥、“东方红四号”卫星大平台指挥、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等职。1998年,36岁的于登云出任神舟飞船总体指挥。面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和上万人的队伍,他运用系统工程思想,通过周到、细致、系统的管理,确保了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万无一失。 2001年起,于登云先后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副院长、总工程师,中国东方红卫星公司总经理等职务。2008年9月,他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主持探测器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在他的领导下,“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等任务接连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填补了月球探测的空白。2020年,“嫦娥五号”实现了自苏联1976年“月球24号”无人探测任务以来首次获得新的月壤样品。 于登云在学术领域也取得了众多成就。他是国家863计划某专家组组长,率先提出“数字化航天器”新概念,主持完成了“数字化航天器设计与仿真柔性系统”等国家重大项目的研制,并撰写了《数字化航天器系统工程设计》。他还领导或参加完成了通信卫星、遥感卫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领域20余个国家重大工程,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等众多奖项。 在国际交流方面,2014年9月,于登云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第65届国际宇航大会上通过差额选举当选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成为第9位当选此重要职务的中国人,确保了中国在该国际航天最高组织管理层的话语权。2020年6月,他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最高奖——“世界航天奖”,这是国际宇航联合会成立70年来首次把这一奖项授予中国人。2020年,他还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成为第5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2019年11月25日,于登云荣获英国皇家航空学会2019年度全球唯一金奖,这也是英国皇家航空学会成立153年来首次向中国颁发的奖项。 于登云不仅在科研领域成果丰硕,还十分注重人才培养。2022年6月,他在华中科技大学202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寄语学弟学妹,强调打好基础、做好角色转变、永葆真诚、树立系统思维和学会坚持的重要性。2022年9月26日,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授“未来空天技术导论”课程。2019年6月12日,他在河北科技学院做题为“中国探月成就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向学生们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探月精神”,并教育学生要重视个人品格培养、基础性学习等。 2021年,于登云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8月,他任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继续为我国的航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于登云作为深空探测和高轨道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公认的开拓者和领军者之一,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工程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规划者之一。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为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