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蕴瑜[公元1900年-1938年,抗战英烈]+像 贵州安顺市平坝区人物 陈蕴瑜(1900年02月—1938年05月23日) 贵州平坝人。字怀珍。 陈蕴瑜,又名陈怀珍,1900年2月出生于贵州平坝区天龙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幼时家境贫寒,但为人朴实厚道,品学兼优。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早年经历 1916年,陈蕴瑜肄业于贵阳模范中学。当时国家多难、民不聊生的现状让他深感痛心,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毅然考入贵州讲武学堂第二期。1919年,陈蕴瑜从讲武学堂毕业,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历任黔军排长、连长。 投身革命与地方治理 1921年,孙中山为出师北伐,通告粤、滇、黔、川等军入桂,陈蕴瑜随援桂黔军转战广西。在攻克柳州的战斗中,他表现英勇,立下战功,因此晋升为营长、团副。援贵返黔后,陈蕴瑜先后担任黔军第四混成旅参谋,二十五军军部上校参谋、第三师副官长、贵州全省保卫团总部副官长,兼军警督察处参谋长、第二师副官长等职。 在此期间,陈蕴瑜还兼任过黔西、织金、水城、正安、思南、威宁等县县长。他在任县长期间,为政廉明,关心农事,积极赈济灾民,重视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地方工商业。例如,在思南任职时,他肃清匪类,赈济灾民,独立教育经费,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赞誉。 抗战时期 淞沪会战显英勇: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蕴瑜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102师由河南开赴淞沪会战前线,他担任607团团长。10月下旬,部队奉命由苏州河南岸的陈家桥、北新泾向南翔方向前进,去接替友军防务。在接近目的地时,遇到五六百日军在其空军和炮兵的掩护下,乘20艘装甲汽艇和橡皮艇猛攻友军阵地。陈蕴瑜当机立断,冒着敌人的弹雨,亲自指挥第二营向敌人猛冲,当即击退日军,并击沉敌艇2艘,日军纷纷溃逃。607团趁胜接换阵地,并在驻防地与日军血战10余日,使日军未能前进半步。胡宗南曾致电102师称赞“奋勇克敌,显树战功”,607团居首功。 保卫南京展风采:上海失守后,102师奉命扼守浦口、浦镇瓜埠的防线,协同友军保卫南京。12月9日,陈蕴瑜率团到达浦口布防,阻击日军沿浦口线北上。在南京沦陷后,102师开赴陕西,经整训改归第八军指挥,陈蕴瑜改任该师304团上校团长。 徐州会战洒热血:1938年4月,台儿庄大捷后,日军受挫并集中兵力进攻徐州,企图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第八军奉命急赴徐州前线,102师作为先头部队,到达江苏砀山(解放后划归安徽省)后,陈蕴瑜领命率304团向韩道口急进时,与日军遭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陈蕴瑜沉着指挥,给予日军迎头痛击,击退敌军后乘胜向南挺进10里,收复苇楼,击毁日军坦克5辆,缴获装甲汽车12辆。日军因遭受失败而恼怒万分,为夺取苇楼,三次增兵,以5倍于陈团的兵力发起进攻。敌人先以迫击炮、平射炮轰击苇楼,在房屋尽毁、官兵死伤过半、弹药几乎耗尽的艰难条件下,陈蕴瑜指挥部队打退敌人两次进攻,完成了掩护友军转移的任务。 壮烈殉国 1938年5月23日,陈蕴瑜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准备突围时,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发起第三次猛攻,在坦克引导下突破我军防线。陈蕴瑜亲率敢死队20余人向敌发起反冲锋,浴血奋战中不幸中弹阵亡,壮烈殉国,年仅38岁。 陈蕴瑜血洒沙场,全团官兵哀痛不已,悼念他“精忠报国,成仁成义”。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追赠其少将军衔,发给其家属抚恤金,并在其家乡修建了衣冠冢、烈士祠、纪念塔。1938年10月3日,在天龙镇为其举行追悼大会,国民党军政要员24人为其送了挽联、挽词。其中李宗仁挽联写道:“不以履险而却,不以险危而避,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壮烈牺牲,足以泣鬼神,动天地”。1986年10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陈蕴瑜为革命烈士。2015年,陈蕴瑜烈士英名列入国家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陈蕴瑜将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壮烈牺牲,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值得铭记和敬仰,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