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干夫[公元1871年-1935年] 贵州安顺市平坝区人物 黄干夫:贵州安顺人,王若飞大舅父,清光绪十四年(1888)秀才,入经世学堂(贵阳书院)。创办达德学校。民国时任省实业厅厅长,创办劝工局、商品陈列所等新兴实业。民国二十四年(1935)卒于江苏镇江。 黄干夫:黔中教育先驱与实业救国的践行者 一、家世背景与早年求学(1871年—1895年) 黄干夫,原名黄禄贞,1871年出生于贵州安顺平坝区(时属平坝县)一个书香门第。其父黄云鹄是晚清著名学者、官员,曾任四川按察使,学识渊博,著有《尚书集解》《训蒙必读书》等典籍,对贵州文化教育影响深远。受家庭熏陶,黄干夫自幼聪慧好学,秉承“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不仅熟稔儒家经典,亦对西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兴趣。 少年时期,黄干夫就读于贵阳贵山书院,师从贵州著名学者雷廷珍。当时正值晚清洋务运动兴起,西方科学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他在传统儒学教育之外,自学数学、物理等学科,成为贵州较早接触近代科学的知识分子之一。1895年,甲午战争惨败,清廷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这一事件极大触动了黄干夫,他痛感国家积弱源于教育滞后与科技落后,遂立下“教育救国、实业兴邦”的志向。 二、创办新学:开启贵州近代教育先河(1896年—1911年) 1、首办算学馆,引入科学教育 1896年,黄干夫在贵阳创办“算学馆”,这是贵州最早教授近代数学与自然科学的私立学堂。他打破传统书院只重经史的教育模式,开设算术、几何、代数及西方物理常识课程,亲自编撰教材,以通俗语言讲解科学原理。算学馆的创办,首次将近代科学教育引入贵州,培养了一批具备基础科学知识的本土人才,如后来成为贵州实业界重要人物的华之鸿等,均曾受教于算学馆。 2、联合创办贵州公立师范学堂 1902年,黄干夫与李端棻、严修等贵州开明士绅合作,倡议创办贵州公立师范学堂(今贵州师范大学前身),并担任首任监督(校长)。他参照日本师范教育模式,制定教学大纲,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及外语课程,培养中小学师资。该校毕业生遍布贵州各地,成为推动地方教育革新的骨干力量,例如著名教育家周恭寿、尹于忠等均出自该学堂。 3、推动中小学教育普及 在创办高等师范教育的同时,黄干夫积极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1904年,他主持修订《贵州中小学堂章程》,将算术、地理、体操等课程纳入必修,并倡导女子教育,支持创办贵阳公立女子师范学堂。此外,他还在平坝家乡创办“乐群小学”,以“乐群敬业、求知图强”为校训,免费招收贫困子弟,亲自授课,培养了大批本地青年。 4、译介西学,传播进步思想 黄干夫深知“开民智”需以思想启蒙为先导。1905年,他与亲友合资创办“贵州官书局”,后改组为“文通书局”,担任总经理。书局不仅印刷教材,更大量译介西方政治、科学著作,如严复译《天演论》、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等,以及梁启超、章太炎的进步文章,成为贵州传播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三、实业救国:探索贵州近代化之路(1912年—1925年) 1、创办文通书局,奠定文化实业基础 民国初年,黄干夫将文通书局从官办转为商办,引入铅印、石印等近代印刷设备,使其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印刷企业之一。书局除出版教材、古籍外,还印刷贵州首张近代报纸《黔报》,以及《贵州教育官报》《实业杂志》等刊物,系统介绍西方工业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贵州文化事业与实业的结合。 2、投身矿业开发,推动工业革新 1915年,黄干夫联合华之鸿、任可澄等贵州实业家,创办“贵州实业发展公司”,投资开采修文、织金等地的煤矿与铁矿。他引入西方采矿技术,改良传统土法开采,提高产量与效率,并尝试在贵阳郊区建立小型冶炼厂,探索本地资源的工业化利用。尽管因资金与技术限制,矿业开发未能大规模推广,但其尝试为贵州近代工业发展积累了经验。 3、发展电力与交通,改善民生基础 1920年,黄干夫意识到能源与交通是实业发展的关键。他牵头筹备贵阳电灯局,从上海引进发电机,于1925年建成贵州第一座火力发电厂,使贵阳城区首次实现电灯照明。同时,他倡议修建贵阳至平坝的简易公路,推动贵州近代交通网络的萌芽。这些举措虽规模有限,却打破了贵州长期封闭的状态,为后续实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4、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规划 作为贵州实业界代表,黄干夫多次参与省政会议,提出《贵州实业发展十年规划》,主张“以农为本、以工强省”,建议设立农科学校、推广改良农具、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他尤其重视棉纺织业与造纸业,曾计划在贵阳建立近代纺织厂,利用本地棉花资源解决民生需求,但因时局动荡、资金短缺而未能实现。 四、社会活动与学术成就(1912年—1935年) 1、参与政治革新,推动地方自治 辛亥革命后,黄干夫积极参与贵州政治建设,曾任贵州省议会参议员、省教育厅顾问等职。他主张“地方自治”,倡导发展民选制度,推动县乡基层政权的民主化改革。1916年,护国战争期间,他以实业界身份支持蔡锷护国军,为军队筹集粮草,利用文通书局印刷反袁宣传材料,助力贵州宣布独立。 2、治学育人,著书立说 黄干夫在繁忙的实业与教育事务中,始终坚持学术研究。他精于考据学,对贵州地方史志有深入研究,著有《黔中经籍考》《平坝县志稿》(部分章节),系统整理贵州历代文献,为地方文化传承做出贡献。此外,他结合教学经验,撰写《算学启蒙讲义》《格致(物理)教科书》,以通俗方式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成为贵州近代科学教育的重要教材。 3、培养后进,提携青年才俊 黄干夫注重人才培养,尤其关注青年学者与实业家的成长。他在文通书局设立“学徒培养计划”,招收贫困青年学习印刷技术与经营管理,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贵州文化界与实业界的骨干。例如,著名版本学家陈恒安、实业家刘剑魂等,均曾受其提携。他还资助进步青年赴省外求学,如平坝籍学生黄齐生(后成为教育家、革命家),早年便得到他的资助前往日本留学。 五、晚年境遇与历史影响(1926年—1935年) 20世纪20年代末,贵州陷入军阀混战,政局动荡,黄干夫的实业与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文通书局因资金短缺和战乱影响,经营陷入困境;矿业与电力项目亦因时局不稳而停滞。但他仍坚持在平坝家乡办学,出资维持乐群小学的运转,并在家中开设私塾,免费教授乡邻子弟。 1935年,黄干夫在平坝病逝,享年64岁。临终前,他仍叮嘱子女“勿忘教育,勿忘实业”。其一生以“教育启民智,实业兴黔中”为己任,虽未能完全实现理想,却在贵州近代化进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教育层面:他打破传统教育桎梏,引入科学课程,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了贵州最早的一批近代化人才,被誉为“黔中教育革新第一人”; 实业层面:他开创贵州近代印刷、矿业、电力等产业,探索本土资源的工业化路径,为贵州民族工业发展播下了种子; 文化层面:他通过文通书局译介西学、整理地方文献,推动了贵州思想启蒙与文化传承。 如今,黄干夫创办的文通书局已发展为贵州重要的出版机构,乐群小学仍在平坝延续办学,其“教育救国、实业兴邦”的理念,至今仍对贵州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他的生平事迹,被载入《贵州教育史》《贵州实业志》等文献,成为黔中近代史上兼具理想与实践的标志性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