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敬:革命与建设征程中的奋进者 黄敬,一位在革命烽火中淬炼,于新中国建设浪潮里勇挑重担的杰出人物。他果敢坚毅,富有远见卓识,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在不同岗位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特别是在担任天津市委书记期间,他为天津的发展倾尽全力,推动这座城市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跨越。 黄敬于 1912 年出生,祖籍浙江绍兴,却在北京开启了他的人生旅程。原名俞启威的他,幼年在南京祖父处接受私塾教育,这段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此后,他先后进入金陵大学附小及东南大学附小就读,进一步拓宽了知识视野。1924 年,黄敬来到南开中学、汇文中学求学,在新文化运动等进步思潮的影响下,他内心逐渐萌生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930 年,黄敬在上海参加左联文艺团体南国社,正式踏上革命之路。1931 年,他考入青岛大学物理系,在校期间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他毅然与 180 名同学南下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当局抗日,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1932 年,黄敬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党的事业。他积极组建海鸥剧社,通过演出进步话剧的形式,宣传革命思想,唤起民众的觉醒。同年 5 月,他主演话剧《工场夜景》,凭借出色的表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1933 年夏,黄敬因革命活动被捕入狱,但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同年秋,在党组织的积极营救下,他成功出狱并前往上海治病。 1935 年,黄敬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系读书,并改名黄敬。同年 12 月,他参与领导了震惊全国的 “一二・九” 爱国学生示威游行活动。在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中,黄敬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领导作用,带领广大学生勇敢地走上街头,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高呼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等口号,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6 年 1 月,他与林枫、姚依林等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进一步团结和凝聚了广大爱国青年的力量。4 月,黄敬担任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兼学委书记,积极推动党的宣传工作和学生运动的开展。5 月,受党组织派遣,他前往上海参与筹建全国学联和全国各届救国联合会的工作,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贡献。1937 年 2 月,黄敬参与组成 “北平三人委员会”,主持中共北平市委的日常工作。不久后,他接到中共中央通知,作为苏区代表前往延安参加中共苏区代表会议。在延安,他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政治素养和领导能力。 全面抗战爆发后,黄敬奔赴抗日根据地,先后担任晋察冀区党委书记、冀中区党委书记等职务。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他深入群众,发动群众,积极组织和领导抗日武装斗争,为创建和巩固抗日根据地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带领根据地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巧妙地与敌人周旋,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同时,他注重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加强政权建设等措施,提高了根据地的经济实力和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1939 年,黄敬与范瑾在冀中河间根据地结婚,二人携手并肩,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1942 年秋,黄敬调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后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书记。在这一岗位上,他继续领导当地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为保卫和发展冀鲁豫根据地做出了卓越贡献。1944 年冬,由于长期的劳累和艰苦的工作环境,黄敬身体出现严重问题,不得不赴延安治疗休养。1946 年冬,身体康复后的他迅速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先后担任晋察冀财经委员会主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常委、第三副书记,晋察冀军区第四副政委等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积极贡献力量。1948 年,黄敬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华北局常委、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部长,负责领导华北地区的公营企业工作,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949 年 1 月 15 日,解放军攻克天津,天津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黄敬担任中国共产党天津市委第一副书记、天津市市长。随后,他在 1952 年至 1958 年期间,还担任过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兼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等重要职务。但在天津任职期间,他为这座城市带来的变化尤为显著。刚解放的天津,百废待兴,面临着经济恢复、城市建设、社会稳定等诸多难题。黄敬到任后,迅速深入基层,了解天津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需求。他深知工业对于天津经济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天津的工业恢复和发展。他组织专家对天津的工业布局进行规划,加大对重点工业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在他的领导下,天津的一些传统工业如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新兴工业如电子、航空航天等也开始起步。他注重培养工业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为天津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在城市建设方面,黄敬积极推动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他牵头修建塘沽新港,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天津的港口运输能力,为天津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他主持改建天津火车站,改善了城市的交通枢纽功能,方便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此外,他还推动修建了人民公园、水上公园和杨柳青飞机场,改造南开蓄水池、赤龙河和墙子河等工程。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条件,还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品质。为了解决住房困难工人的居住问题,黄敬启动 “经济适用房” 建设。1952 年初,工程正式开工,到 1952 年底,在中山门、王串场等五处距工厂集中地较近的地方,5 万间住宅全部落成,极大地改善了工人的居住条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黄敬还十分重视天津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他积极推动组建天津医学院,为天津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同时,他鼓励文化艺术的发展,支持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他的领导下,天津举办了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会,恢复了对外贸易,促进了天津与国内外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天津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工作中,黄敬展现出坚定的原则性和果断的决策能力。面对复杂的工作局面和各种困难挑战,他能够冷静分析,迅速做出正确决策。他注重团结同志,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善于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他的工作作风严谨认真,对工作要求严格,注重细节,确保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然而,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对黄敬的身体造成了严重损害。1958 年 2 月 10 日,黄敬在广州因病逝世,年仅 46 岁。在他的追悼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致悼词,称黄敬为 “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学习的榜样”。黄敬虽然英年早逝,但他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他在天津任职期间,为天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实干精神、创新意识和为民情怀,成为了天津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天津人不断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他的生平事迹,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的重要篇章,被人们永远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