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兴衰转折的关键君主:宋理宗赵昀 宋理宗赵昀,南宋时期一位极具影响力且充满争议的皇帝。他在位长达四十一年,见证了南宋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程。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下,赵昀的决策与作为,深刻影响了南宋的命运走向,其一生经历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篇章。 一、出身卑微,命运转折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 年)正月,赵昀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虹桥(今浙江绍兴)的一个普通家庭,原名赵乌孙,后改名赵与莒。他虽为赵宋皇室后裔,但其父赵希瓐仅是绍兴府山阴县县尉,家境并不显赫。在赵昀七岁时,父亲不幸病逝,母亲全氏无奈之下,只能带着他和弟弟赵与芮投靠兄长,在兄长家中寄居生活。这段寄人篱下的日子,让赵昀早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也塑造了他沉稳少言的性格。 嘉定十三年(1220 年)八月,皇太子赵询去世,这一事件成为了赵昀命运的转折点。宋宁宗为稳定国家根本,决定从太祖十世孙中挑选十五岁以上的皇族后裔进行教育培养。次年,史弥远的门客余天锡途经绍兴,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赵昀。余天锡见赵昀相貌不凡,举止得体,便将他接到临安(今杭州)居住,从此赵昀开始接受皇室教育,并被改名为与莒。嘉定十四年(1221 年)六月,宋宁宗立赵贵和为皇子,改赐名赵竑,而赵昀则被立为沂王嗣子,随后被授予秉义郎、右监门卫大将军等职,赐名贵诚,之后又担任邵州防御使。在宫廷的学习与生活中,赵昀展现出了聪慧好学的品质,每次早晨入朝等待参见皇帝时,其他人大多窃窃私语,他却独自站立,沉默不语,出入宫廷也都严守规矩,这些表现让他逐渐在皇室中崭露头角。 二、机缘即位,傀儡岁月 嘉定十七年(1224 年)九月十七日,宋宁宗赵扩驾崩。史弥远为继续把持朝政,伪造宁宗遗旨,将太子赵竑废为济阳郡王,判宁国府,转而拥立赵昀为新皇帝,赵昀由此登上皇位,是为宋理宗。即位后的赵昀改元宝庆,大赦全国,尊杨皇后为皇太后,代理主管国政,同时封赵竑为济王,赐给湖州宅所,让其以醴泉观使的身份前往居住。 然而,赵昀的皇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宝庆元年(1225 年)正月,湖州太学生潘壬、潘丙兄弟为首,聚集太湖渔民和当地巡卒数十人起事,意图拥立济王赵竑为皇帝,史称 “湖州之变”。事件发生后,史弥远奏请赵昀派兵讨伐,“湖州之变” 迅速被平定。但史弥远并未就此罢休,他趁机杀害了赵竑,此后至绍定六年(1233 年)十月,史弥远凭借 “定策功” 独揽朝政,赵昀实际上成为了 “傀儡皇帝”,在这长达九年多的时间里,赵昀虽贵为皇帝,却无法真正行使皇权,只能默默等待亲政的时机。 三、端平更化,锐意改革 绍定六年(1233 年)十月,史弥远病死,赵昀终于结束了他 “渊默十年无为史”,开始亲政,并改元端平。亲政后的赵昀,展现出了强烈的改革决心,试图挽救南宋王朝日益衰败的局面。他首先罢黜了史弥远一派的梁成大、薛极等被称为 “四木”“三凶” 的奸臣,谨慎选用宰相,纠正了权臣独相的局面。 为了加强皇权,求得理学官员的支持,赵昀陆续召回真德秀、魏了翁等能人,致力于澄清吏治,改革财政。他大力推崇理学,不断提高二程和朱熹等理学家的地位,将理学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使得信奉理学成为了做官入仕的必要途径。这一系列措施被称为 “端平更化”,变革贯穿于端平、嘉熙、淳祐年间(1234—1252 年)。在赵昀的竭力提倡下,理学在南宋后期的思想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与此同时,大多数理学家及其信徒,或成为伪君子,或沦为高谈 “性命” 的腐儒,理学思想弥漫朝野,也给南宋后期的政治带来了诸多弊端。 四、联蒙灭金,收复失地 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 年),西夏被蒙古灭亡,金朝成为蒙古的下一个目标。南宋绍定五年(1232 年),金朝都城汴京(今开封)受到蒙古军的围攻,金哀宗放弃汴京逃入蔡州(今河南汝南)城。此时,蒙古派使臣到南宋,商议宋蒙联盟,夹击金朝,并承诺灭金以后,将河南等地归还给宋朝。一直胸怀中兴大志的赵昀,将此视为南宋中兴的绝佳机会,毅然答应与蒙古联盟。而金哀宗得知宋蒙达成联合协议后,也派使者来拉拢赵昀,请求与金朝结盟,以共同对抗蒙古,但遭到了赵昀的拒绝。 赵昀与蒙古约定共同攻打金朝,并向蒙古支援兵粮,确定了出师日期。绍定六年(1233 年),宋军先出兵攻占邓州,又攻克了唐州,切断了金哀宗逃跑的退路。之后,宋、蒙两国军队共同发起对蔡州城的进攻。次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缢身亡,金朝历经十帝 120 年后灭亡。然而,蒙古使者与赵昀定盟约时,关于灭金后河南归属的约定只是口头协定,并未签订正式文书。这一隐患,为后续宋蒙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端平元年(1234 年)六月,金朝灭亡后,赵昀乘此时机,想收回盟约中约定的河南之地,于是派军队北上。宋军很快占领了汴梁,但由于后勤物资严重缺乏,宋军在继续向洛阳进兵时,刚入洛阳城就中了蒙古军队的埋伏,只得仓促退兵,损失了大量兵器、辎重和军粮,史称 “端平入洛”。此次军事行动的失败,极大地削弱了南宋的国防力量,也使南宋与蒙古的矛盾彻底激化,蒙古借机开始全面进攻南宋,宋蒙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持续了长达 45 年之久。 五、渐趋昏庸,朝政荒废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昀逐渐变得昏庸起来。在丞相的任命上,他前期深知权相对君权的侵害,采取二相并存的办法,设置左右两丞相,使其相互监督。但淳祐十二年(1252 年)开始,赵昀逐渐荒怠于政事,他认为自己已加强了皇权,丞相专权问题已解决,此时更需要一个能干的丞相帮他处理政务。于是,他先后任命丁大全、马天骥、董宋臣等奸人为宰相,之后又对贾似道在宋蒙鄂州之战中的功过失察。开庆元年(1259 年),赵昀任命贾似道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并于次年罢去左丞相吴潜,让贾似道独相,南宋朝政再次回到相权擅政的局面。 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赵昀也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的两个儿子早夭,无皇子继承皇位。淳祐十三年(1253 年),他立其胞兄荣王赵与芮之子赵禥为皇子。然而,赵禥身体有先天缺陷,手脚软弱,大脑发育缓慢,属于低能儿。但赵昀却执意立赵禥为皇嗣。后来赵禥即位为宋度宗,在位的 10 年(1264—1274 年)里,完全无法理政,甚至称贾似道为 “师相”,对其言听计从,使得南宋王朝更加腐朽不堪。 晚年的赵昀,彻底失去了亲政初期的中兴动力,每日沉浸在诗词酒色之中,追求奢靡生活。他在临安大兴土木,耗费大量民力财力。贾似道在这一时期排斥异己,独揽大权,其所推行的打算法、公田法等措施,激化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抗蒙战争中也屡次失误,但赵昀却始终对贾似道深信不疑,贾似道的相权之盛远超其前任,南宋朝廷在赵昀的昏庸统治下,一步步走向衰落的深渊。 六、病重逝世,身后劫难 景定五年十月丁卯日(1264 年 11 月 16 日),赵昀病重,虽征求全国名医,但无人应征。最终,赵昀在临安驾崩,在位四十年,享年六十岁。他留下遗诏,命太子赵禥即皇帝位,是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 年)三月,赵昀被葬于会稽府永穆陵(今浙江绍兴市富盛镇攒宫山)。 然而,赵昀的身后事却遭遇了一场劫难。元朝时,藏传佛教僧人杨琏真伽盗掘南宋皇陵。由于赵昀尸体入殓时浸泡了水银,得以保存未腐烂,盗墓者竟将尸体倒悬以沥取水银,之后还残忍地将其头颅割下,制成饮器,送至北京大都。这一悲惨遭遇,也从侧面反映了南宋灭亡后的凄凉与无奈。 宋理宗赵昀,这位南宋时期的皇帝,其在位期间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与复杂性。他即位初期的 “端平更化” 曾给南宋带来一丝希望,联蒙灭金也一度让南宋看到了中兴的曙光,但 “端平入洛” 的失败以及后期的昏庸统治,最终将南宋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的一生,是南宋兴衰转折的一个缩影,留给后人无尽的感慨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