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经国[公元1916年-1942年,抗战英烈]+像 贵州安顺市普定县人物 杨经国,字德一,又名杨全、杨耀生、杨靖国 、杨德益,贵州省普定县马官区余官乡人。,贵州省普定县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冀中骑兵团政治处主任。1942年牺牲。 抗战英烈杨经国:普定热土上的热血忠魂 一、寒门少年的求知之路(1916—1934) 1916年,杨经国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普定地处黔中腹地,山峦起伏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当地人坚韧质朴的性格,而贫瘠的土地也让杨经国从小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父亲以农耕为生,尽管家境贫寒,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省吃俭用将他送入当地私塾启蒙。 少年杨经国聪慧好学,在私塾中熟读四书五经,尤其对历史典故中的忠义人物充满崇敬。1928年,他考入普定县立小学,此时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已逐渐渗透到偏远的黔中地区,他开始接触到进步书刊,书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深深烙印在他心中。小学期间,他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还常常帮助家境更困难的同学,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担当。 1932年,杨经国以优异成绩考入安顺中学。安顺作为黔中重镇,当时已是贵州西部的文化教育中心,校内汇聚了一批思想开明的教师。在这里,他系统学习了数理化等现代知识,更通过阅读《新青年》《申报》等刊物,了解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的危机,以及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目睹国家危难,他常在日记中写下“国难当头,吾辈当效岳飞、文天祥,以血肉护山河”的字句,救国救民的理想在心中萌芽。 1934年,中学毕业的杨经国本欲报考大学,但因家庭经济拮据,不得不暂时放弃学业,回到普定县担任小学教员。在三尺讲台上,他不仅传授知识,更常向学生讲述历史上的爱国故事,暗中传播抗日思想,鼓励青年“读书不忘救国”。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是抵御外侮的根基。 二、投身革命的青春抉择(1935—1937)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贵州,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红军在普定周边活动时,宣传“打土豪、分田地”“抗日反蒋”的主张,杨经国亲眼见到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与欺压民众的国民党军队形成鲜明对比。他主动接近红军宣传队,聆听革命道理,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红军离开后,他秘密搜集红军留下的传单和小册子,反复研读,逐渐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希望。 同年,杨经国联络普定县的进步青年,成立了“普定青年读书会”,以阅读进步书籍为名,组织讨论时事政治。他们传阅鲁迅、茅盾的文学作品,以及《大众哲学》等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探讨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结合。读书会逐渐成为普定县传播进步思想的据点,杨经国也因其思想觉悟和组织能力,成为青年中的核心人物。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消息传到普定,杨经国悲愤交加,他在读书会中慷慨陈词:“日寇铁蹄踏我河山,同胞血染故土,吾辈岂能坐视?当投笔从戎,赴国难!”他积极组织青年上街演讲、张贴标语,发动群众募捐支援前线,普定县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高潮。此时,他得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前线浴血奋战,便下定决心寻找党组织,投身革命武装斗争。 三、铁血战场的英勇征程(1937—1941) 1937年年底,杨经国告别家乡,辗转前往武汉,寻找八路军办事处。在进步人士的帮助下,他终于见到了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表达了参军抗日的决心。1938年初,他被批准加入八路军,随后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在抗大,他系统学习了军事理论和游击战术,更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觉悟和军事素养得到极大提升。他在给家乡亲友的信中写道:“延安是革命的熔炉,吾辈在此淬火,他日必成钢,誓将日寇驱逐出中国!” 1938年8月,抗大毕业后,杨经国被分配到八路军129师386旅,随部队开赴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他从基层战士做起,先后参加了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战斗等多次战役。在战斗中,他英勇顽强,冲锋在前,多次负伤却从不退缩。因表现突出,1939年,他被提拔为排长,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仪式上,他紧握拳头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1940年,杨经国参加了百团大战。在破袭正太铁路的战斗中,他率领全排战士攻克日军坚固据点,炸毁敌军碉堡3座,为大部队扫清了障碍。战斗中,他的右臂被弹片击中,鲜血浸透了军装,却坚持指挥战斗直到胜利。战后,他因战功卓著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随着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日益残酷,1941年,杨经国所在部队转入太行山区开展游击战争。他熟悉地形,擅长伏击战术,多次带领小分队袭扰日军运输线,破坏敌人的“囚笼政策”。一次,他得知日军一支运输队将经过某山谷,便连夜带领战士在险要处设伏。战斗中,他身先士卒,率队冲入敌阵,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成功截获敌军物资,毙伤日军数十人,而小分队无一伤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四、血洒太行的永恒丰碑(1942—1946) 1942年,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发动“五月大扫荡”,采用“铁壁合围”“梳篦式清剿”等残酷手段,企图摧毁八路军指挥中枢。5月25日,八路军总部及直属机关在辽县(今左权县)十字岭突围时,遭到日军重兵包围。杨经国所在的386旅某团奉命掩护总部转移,在十字岭主峰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战斗中,杨经国已升任连长,他率领全连战士坚守阵地,打退日军多次进攻。日军凭借飞机、大炮的优势,对阵地狂轰滥炸,阵地上硝烟弥漫,土石飞溅。杨经国腿部中弹,战友要背他后撤,他却怒吼道:“总部还没安全,我是连长,死也要死在阵地上!”他忍着剧痛,用步枪射击,用手榴弹阻击敌人,直到弹药耗尽,便与敌人展开肉搏。 在最后的战斗中,杨经国身中数弹,血流不止,仍抱住一名日军军官滚下山坡,拉响了身上仅剩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6岁。他用生命为总部突围争取了宝贵时间,践行了“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 杨经国牺牲的消息传到普定县,家乡父老悲痛万分。人们自发组织悼念活动,讲述他年少立志、投身革命的事迹。1946年,普定县民主政府为纪念这位抗日英烈,将他家乡的一所小学命名为“经国小学”(今普定县某小学前身),以激励后人铭记历史。 五、精神长存的时代回响 新中国成立后,杨经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事迹被载入《普定县志》《安顺地区革命烈士传》等文献。普定县烈士陵园建成后,他的名字被镌刻在纪念碑上,每年清明节,当地学校、机关都会组织人员前来祭扫,聆听他的抗战故事。 杨经国的一生短暂而光辉,从黔中山区的寒门少年到血洒太行的抗日英雄,他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在国家危难之际,他舍弃安稳的生活,选择奔赴最危险的战场,用生命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他的精神如同普定县的青山,永远矗立在黔中大地,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如今,当人们走过普定县的街道,提及“杨经国”这个名字,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热血与忠诚。他不仅是普定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抗日英雄群体中不可磨灭的一员,其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其精神将永远传承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