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罗尚才

贵州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

罗尚才[公元1929年-2008年] 贵州安顺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人物
罗尚才,贵州镇宁人。布依族,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罗尚才生平详述

一、寒门少年的成长底色(1929-1949)
1929年,罗尚才出生于贵州安顺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一个普通的布依族农家。镇宁地处黔中腹地,多山的地理环境与少数民族聚居的人文氛围,塑造了他早期坚韧质朴的性格。家中以农耕为生,虽家境贫寒,但父母仍竭力支持他接受基础教育,在当地私塾与简易小学中,他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少年时期,罗尚才亲历了贵州山区的闭塞与疾苦。20世纪30至40年代,军阀混战与苛捐杂税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布依族村寨常面临土地贫瘠、水源匮乏的困境。他曾随父兄开垦山地、修缮水渠,在劳作中体会到少数民族群众对改善生活的迫切需求。抗日战争时期,尽管镇宁远离前线,但战时物资的紧张与外来信息的传入,让他开始朦胧认识到国家命运与个人境遇的关联。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镇宁,当地群众在县城举行集会,罗尚才作为学生代表参与其中。这场集会成为他政治意识觉醒的起点,他开始关注时局变化,阅读进步刊物。1947年,他考入安顺简易师范学校,接触到更多新思想。当时学校内地下党组织活跃,他在进步师生影响下,逐渐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念,参与秘密读书会,学习《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1949年11月,贵州解放的浪潮席卷镇宁。罗尚才以学生身份积极参与支前工作,协助解放军筹备粮草、宣传政策。他凭借对当地民族语言的熟悉和群众基础,成为部队与少数民族村寨间的沟通桥梁,这段经历为他日后从事民族工作埋下伏笔。


二、民族工作的开拓实践(1950-1978)
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面临政权建设、土地改革与民族关系协调的多重任务。1950年,罗尚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被选派到镇宁县人民政府工作,历任民族事务科科员、副科长。他深入布依、苗族村寨,调查各民族生产生活状况,参与制定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改革的具体政策,注重保护民族文化习俗,避免简单化操作。

1952年,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筹备成立,罗尚才作为主要参与者,负责民族政策宣传与各民族代表的协调工作。他走遍全县10余个乡镇,收集整理民族文化资料,推动将布依族“六月六”、苗族“四月八”等传统节日纳入自治县文化建设框架。1956年,他担任自治县副县长,分管民族、农业工作,主持修建了首批山区水利工程,如扁担山灌溉渠,解决了数千亩农田的灌溉难题。

“大跃进”时期,罗尚才坚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反对盲目跟风。1958年,在推广公共食堂时,他深入调研后提出“保留民族饮食习俗,不搞一刀切”的建议,在部分村寨试点保留家庭厨房,减少了政策执行中的矛盾。1962年,他调任安顺专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负责协调区域内各民族关系,参与处理民族纠纷,推动建立民族贸易网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物资流通。

“文革”期间,罗尚才受到冲击,但仍坚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1972年,他冒着风险收集整理布依族古歌、民间故事手稿,藏于家中地窖,为后来的民族文化研究留下珍贵资料。1975年,他恢复工作,担任安顺地区农业局副局长,致力于推广适合山区的农业技术,引进杂交水稻品种在镇宁试点,使当地粮食产量提升30%。


三、改革开放中的担当作为(1979-1990)
1978年改革开放后,罗尚才迎来工作新高峰。1980年,他当选为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制定《贵州省民族乡工作条例》,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他提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展思路,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在镇宁推广黄果(当地特色柑橘)种植,建立首个县级黄果种植基地。

1983年,罗尚才任贵州省副省长,分管民族、农业、扶贫工作。他走遍全省80余个县,尤其是武陵山、乌蒙山片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扶贫策略。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他推动建立种草养畜示范基地,将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结合;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他支持发展民族手工业,推动苗族银饰、侗族刺绣走向市场。

1985年,罗尚才牵头制定《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十年规划》,首次将民族文化旅游纳入发展框架。他促成镇宁黄果树瀑布景区与周边布依族村寨的联动开发,建议在景区设立民族文化展示区,让游客体验布依族纺织、蜡染技艺。这一举措既保护了民族文化,又为当地创造了旅游收入,成为早期“文旅融合”的雏形。

在民族教育领域,他力主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1986年,他推动成立贵州省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布依语、苗语等民族语言教材,在20余所民族小学开展双语教学试点。他还争取到国家民委支持,在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增设民族学、民族语言专业,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人才。


四、晚年的文化传承与精神 legacy(1991-2008)
1991年,罗尚才从领导岗位退休,但仍心系民族地区发展。他担任贵州省布依学会会长,全身心投入布依族文化研究与保护。他主持编纂《布依族通史》,历时8年,走访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布依族聚居区,收集整理历史文献、口述史料300余万字,该书成为研究布依族历史的权威著作。

退休后的10余年间,他每年有一半时间在镇宁、望谟、册亨等县的布依村寨度过。他发起“布依族古村落保护行动”,推动镇宁高荡村、安龙纳孔村等10余个布依古寨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他自筹资金创办“布依文化传习所”,邀请民间艺人传授蜡染、织布、八音坐唱等技艺,培养传承人80余人。

罗尚才始终关注少数民族青少年成长。他发起“民族地区寒门学子助学计划”,联合企业与社会力量,资助200余名布依族、苗族学生完成学业。2005年,他将个人多年积蓄20万元捐赠给镇宁县民族中学,设立“尚才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学生。

2008年,罗尚才在贵阳逝世,享年79岁。他的骨灰遵照遗愿撒入镇宁的扁担山与黄果树瀑布附近的河流,象征着他与家乡山水的永恒相伴。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档案馆,保存着他生前留下的200余册工作笔记,记录着从1950年代到21世纪初贵州民族地区的发展轨迹,成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重要史料。

五、历史评价与精神内涵
罗尚才的一生,贯穿了从黔中山区走出的少数民族干部对国家、民族的双重担当。他既具备务实的工作作风,又深谙民族文化精髓,在政策制定中始终坚持“尊重传统、顺应时代”的原则。作为改革开放后贵州民族工作的重要领导者,他开创的“文旅融合”“生态扶贫”等思路,为后来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历史借鉴。

在布依族群众中,他被亲切称为“我们的罗县长”,其故居所在的镇宁六马镇板乐村,至今保留着他当年带领群众修建的“尚才渠”。2012年,贵州省民委设立“罗尚才民族工作奖”,用以表彰在民族地区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者。他的精神遗产——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对群众需求的体察、对改革创新的探索,仍在黔中大地传承延续,成为贵州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精神标杆。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5 11:19
上一篇:王若飞下一篇:杨经国
创新引领者
唐代道士、著名道仙
落马官员
湖北省委原书记
2012年伦敦奥运会冠军
江苏省委原书记
明清小说四大家]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开国大校
开国少将,原总后勤部运输部部长
能臣干吏
北京市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辽宁省委原书记
开国大校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委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江西省委原第一书记
中共云南省委原书记
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金质奖章
原重庆市委书记
澳大利亚已故前总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作家
杰出的外交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届国医大师
华为公司创始人
华为公司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
革命烈士
贵州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