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若飞

英雄模范人物

王若飞

王若飞[公元1896年-1946年,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像 贵州
王若飞(1896年10月11日 ~1946年4月8日),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县(现安顺市西秀区)。幼年原名大伦,小名运笙(运生)、荫生,号继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参加革命深入敌后化名黄敬斋,出生于贵州安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领导人。
青年时代,王若飞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运动。1922年6月,王若飞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积极从事马列主义的宣传。1923年由法国共产党党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江苏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宣传部长、农民部长,并作为中共代表团代表之一,与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乘飞机回延安,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终年50岁。 
2009年,王若飞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王若飞生平事迹详述:从黔中骄子到革命先驱  


一、黔中少年:家世熏陶与早期启蒙(1896—1915)  
王若飞,1896年10月11日出生于贵州安顺县(今安顺市西秀区)一个仕宦家庭,原名王运生,字继仁,号若飞。其舅父黄齐生是贵州著名教育家、民主人士,对他的成长影响深远。祖父王茂兰曾任云南曲靖知府,父亲王国栋为清末举人,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与爱国思想,为他埋下了追求进步的种子。  

幼年时,王若飞先后就读于安顺私塾和贵阳达德学校(今贵阳达德中学)。达德学校是贵州新文化运动的摇篮,校长黄齐生(其舅父)推行“爱国家、爱民族、爱科学”的教育理念,王若飞在此接触到《时务报》《民报》等进步刊物,逐渐萌发反帝反封建的意识。1908年,因父亲病逝,家道中落,他随舅父黄齐生到贵阳达德学校附属小学任教,边教学边自学,展现出过人的思辨能力与组织才华。  

1912年,王若飞参与组织达德学校学生成立“醒狮会”,以“唤醒民众、振兴中华”为宗旨,排演新剧、发表演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到贵阳,王若飞带领学生上街游行,高呼“打倒卖国贼”“还我主权”等口号,成为贵州早期学生运动的骨干。  


二、赴法勤工俭学:信仰的确立与革命实践(1916—1923)  
1、远渡重洋寻求真理  
1916年,王若飞随舅父黄齐生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期间,他目睹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深感“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局限性。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因抗议日本侵略行径被校方开除,遂转赴法国参加勤工俭学运动。  

2、在劳动与思辨中觉醒  
抵达法国后,王若飞先后在圣夏门钢铁厂、巴黎雷诺汽车厂做工,亲身体验工人阶级的苦难生活。他与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等留法进步青年频繁交往,研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参与组织“勤工俭学励进会”(后改称“工学世界社”)。1922年6月,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宣传工作。他主编的《少年》月刊,以犀利的笔锋批判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3、铁窗中的坚守  
1923年,因领导留法学生和华工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王若飞被法国政府逮捕,关押于里昂监狱。在狱中,他坚贞不屈,组织难友开展绝食斗争,并写下《监狱与战争》等文章,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和国内进步力量声援,他于1923年3月获释,随即奉调前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三、投身国内革命:从地下斗争到苏区建设(1925—1937)  
1、在白色恐怖中开辟战线  
1925年3月,王若飞从苏联回国,任中共北方区委秘书长,协助李大钊开展北方地区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五卅惨案爆发后,他参与组织北京反帝大游行,领导天津、唐山等地的工人罢工,推动北方革命运动走向高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奉命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白色恐怖下主持中央机关日常工作,建立秘密交通网,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他创造性地提出“秘密工作与公开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为地下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苏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931年,王若飞调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员,前往内蒙古、陕西等地开展兵运工作,试图在西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因叛徒出卖,他在包头被捕,关押于归绥(今呼和浩特)监狱。在狱中,他以“王敬斋”为化名,坚持斗争,通过难友传递纸条,指导内蒙古地区的革命工作,并写下《唯物史观大纲》《中国向何处去》等手稿,系统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与任务。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经中共中央多方营救,他才获释出狱。  


四、抗战风云:统战舞台与理论旗帜(1937—1946)  
1、统战工作的卓越贡献  
出狱后,王若飞立即奔赴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1938年,他奉派到重庆,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宣传部长,协助周恩来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他频繁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国民党内爱国将领接触,阐明中共的抗日主张,促成了《双十协定》等重要文件的签署。  

在重庆谈判期间(1945年),王若飞作为中共代表之一,与毛泽东、周恩来共同面对复杂的政治博弈。他以渊博的学识、缜密的思维和灵活的策略,在国共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维护了人民的利益。他曾对民主人士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怕牺牲,不计个人得失。”其坦诚磊落的品格赢得了各界人士的敬重。  

2、理论战线上的尖兵  
抗战期间,王若飞还承担了大量理论宣传工作。他在《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发表《论抗战时期的文化运动》《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文化》等文章,系统阐述中共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政策与政治主张,批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文化专制主义。他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语言通俗生动,成为抗战时期宣传党的思想的重要理论武器。  


五、“四八”烈士:永恒的精神丰碑(1946)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与叶挺、博古(秦邦宪)、邓发等中共代表,由重庆乘飞机前往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当日下午,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附近因遇浓雾撞山失事,王若飞等17人不幸牺牲,史称“四八烈士”。  

噩耗传来,延安及全国进步力量悲痛万分。毛泽东题写“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周恩来在追悼会上含泪致辞:“若飞同志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解放、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遗体被安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其生前手稿和遗物被整理为《王若飞文集》出版。  


六、历史评价与精神传承  
王若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四八烈士”。他的一生展现了三大精神特质:
追求真理的坚定性:从留学日本、法国到奔赴苏联,他始终以“为中华之崛起”为己任,在探索救国道路中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至死不渝。  
革命实践的创造性:无论是地下斗争中的秘密工作原则,还是统战舞台上的灵活策略,他总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开创工作新局面。  
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怀:他在《狱中日记》中写道:“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这种为人民利益不惜牺牲的精神,成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标杆。  

为纪念王若飞,贵州安顺市修建了“王若飞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内陈列着他用过的皮箱、手稿、照片等文物,其中“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手迹,成为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每年清明,各界群众都会前往故居缅怀,他的革命精神如同黔中大地的青山,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附:王若飞经典语录  
- “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  
- “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人唾弃,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 “在革命事业中,即使是一点点的力量,也要拿出来献给人民,不要有一时一刻的懈怠。”  

从安顺走出的王若飞,用生命践行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他的事迹不仅是贵州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他所代表的“四八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5 11:18
上一篇:陈曾固下一篇:罗尚才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
著名的军事家
社会活动家
企业家
菲律宾共和国前总统
革命烈士
原中华民国铁道部次长,汪精卫秘书
早期工人运动领袖
英雄模范人物
著名教育家、外交家、语言学家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
中国第二大姓氏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奥运会冠军
国务院原副总理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纵横家
开国少将
湖北省委书记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忠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四川省委书记
革命烈士
江苏铜山革命烈士
著名的军事家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民国藏书家、文献学家
我国工人运动著名领袖之一
革命烈士
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政治工作领导人和优秀指挥员
扎赉特旗人物
扎赉特旗人物
中国新史学派奠基人
英雄模范人物
国民党将领陆军中将
抗日英烈
中国近代教育家、民主人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安顺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