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序常[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贵州安顺市西秀区人物 肖序常(1930年10月12日—2023年12月6日),出生于贵州安顺,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肖序常于1952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之后到地质部直属的641地质队工作;1954年被地质部调回北京,在地质部地矿司有色金属处任职;1957年跟随黄汲清当学术助手;1986年—1988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3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3年12月6日10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肖序常院士生平:从黔中大地走出的地质科学巨匠 一、黔中沃土育初心:少年时代的求知路(1930-1949) 肖序常,1930年10月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一个普通家庭。安顺自古为黔中文化重镇,山川地貌的奇特与喀斯特地质的复杂性,从小便在他心中埋下了对自然奥秘探索的种子。父亲虽以小本生意维生,却极为重视子女教育,常教导他“求知需穷理,治学当坚韧”,这种朴素的价值观成为他日后学术道路的精神基石。 1938年,抗日战争的烽火蔓延至西南,安顺作为大后方,汇聚了一批从沿海内迁的学者与文化机构。肖序常在安顺县立中学就读期间,恰逢学校引入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与科学救国的道路。彼时,地理课本中关于中国地质构造“贫弱”的描述,以及老师讲述的“中国缺乏石油”的论断,让少年肖序常内心受到强烈冲击,“用科学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信念逐渐萌芽。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曙光笼罩黔中大地,刚从安顺中学毕业的肖序常,目睹了家乡在时代变革中的新生。他放弃了家人期望的“安稳职业”,毅然选择报考地质相关专业,立志以地质勘探为祖国寻找资源宝藏。凭借优异的成绩,他于1952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从此踏上了与地质科学相伴终生的旅程。 二、踏遍山河求真知:学术奠基与科研突破(1952-1978) 1. 边陲勘探:在实践中锤炼地质眼光 1956年,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肖序常被分配至地质部西藏工作队,投身于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当时的西藏交通闭塞、条件艰苦,他与队友们背着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无人区跋涉,克服高原反应与极端气候,完成了对藏南、藏东地区的基础地质测绘。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他首次发现了蛇绿岩套的露头,这些由地幔橄榄岩、辉长岩和玄武岩组成的岩石组合,成为研究板块构造的关键证据。 1964年,肖序常参与中尼公路(中国段)的地质勘察工作。在横断山脉的峡谷间,他带领团队冒着雪崩与泥石流的风险,详细记录了沿线的断裂带分布与岩石属性,为公路选线提供了关键地质数据。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地质科学不仅是理论探索,更要服务于国家建设实践。 2. 蛇绿岩研究:打开板块构造研究的突破口 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在国际地学界兴起,但中国学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尚处空白。肖序常敏锐地意识到,中国西部广泛分布的蛇绿岩可能是揭示古板块运动的“活化石”。1973年,他带队深入新疆西准噶尔地区,在戈壁荒漠中历时三年,系统采集了蛇绿岩样品,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首次证实西准噶尔地区存在古亚洲洋板块俯冲带,这一发现将中国板块构造研究推向国际前沿。 1978年,肖序常在《地质学报》发表《西准噶尔地区蛇绿岩及其地质意义》,首次提出“中国境内存在多条古板块缝合带”的观点,打破了“中国处于单一陆块”的传统认知。这一成果引起国内外学界轰动,为后续青藏高原隆升机制、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攀上科学高峰:院士之路与学术引领(1979-2000) 1. 青藏高原研究:揭示“世界屋脊”的形成密码 1980年起,肖序常将研究重心转向青藏高原,作为“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核心成员,他多次深入藏北、藏西地区。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他通过对蛇绿岩带的精细解剖,结合同位素测年技术,证实该缝合带是中生代时期特提斯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产物,这一结论为解释青藏高原“多块体拼合”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 1987年,肖序常联合多国学者开展“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国际合作研究。他提出的“陆内俯冲-地壳缩短”模式,成功解释了青藏高原为何能在短时间内隆升至如此高度。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子刊,被国际地学界称为“理解高原隆升的里程碑工作”。1991年,他因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的卓越贡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贵州籍学者中为数不多的地学领域院士之一。 2.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打造地质研究“国家队” 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肖序常不仅专注于科研,更致力于推动中国地质学科的发展。1985年,他牵头组建“蛇绿岩与构造岩浆带研究室”,培养了一批以侯增谦、李海兵为代表的青年学者,如今这些人已成为中国地质学界的领军人物。他强调“野外第一”的治学理念,要求学生每年至少有三个月在野外实习,“地质锤敲出来的结论,才是最可靠的”成为他的口头禅。 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肖序常是中国地质科学走向世界的“桥梁”。他多次担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项目负责人,推动中国学者参与全球地学合作。1996年,他主导召开“东亚板块构造与资源环境”国际研讨会,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地质学家的声音。 四、桑梓情深赤子心:反哺家乡与科学普及(2001-2019) 1. 为贵州地质事业“把脉搏” 晚年的肖序常虽年事已高,却始终牵挂着家乡贵州的发展。2005年,他受邀担任“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组长,带领团队对贵州境内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进行调研。在安顺、六盘水等地,他深入村寨勘察地质隐患,提出“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结合”的防治方案,为贵州山区脱贫攻坚中的地质安全保驾护航。 他还积极推动贵州地质资源的科学开发。针对贵州丰富的磷矿、煤矿资源,他建议“在保护中开发,以科技提效益”,促成了贵州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合作建立“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为家乡培养了一批地质环境领域的专业人才。 2. 科普惠民:让科学之光照亮黔中 肖序常深知,科学普及是提升全民素质的关键。2010年起,他以80岁高龄走进贵州各大中小学,开展“地质科学与人类未来”主题讲座。他用安顺家乡的喀斯特地貌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岩石形成、地质灾害预防等知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让他感受到科普工作的意义。 2015年,他参与编撰《贵州地质奇观》科普丛书,以通俗的语言介绍贵州的地质演化与自然遗产。书中对黄果树瀑布、织金洞等景观的地质成因解析,让更多人认识到贵州不仅有秀丽风光,更有深厚的地质科学内涵。 五、薪火相传垂青史:学术精神与人生 legacy 2019年,肖序常院士在京逝世,享年89岁。他的一生,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诠释——从贵州安顺的山山水水出发,足迹遍布青藏高原、西北戈壁,用地质锤敲开了中国板块构造研究的大门,为国家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防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科学家,他严谨求实,在蛇绿岩与板块构造研究中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作为教育家,他甘为人梯,培养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地质学者;作为贵州之子,他始终心系桑梓,将科学智慧反哺家乡发展。如今,在贵州地质博物馆,专门设立了“肖序常院士展区”,展示他用过的地质工具与研究手稿,这些物件无声地诉说着一位科学家对祖国、对家乡的赤子之心。 从黔中少年到地质泰斗,肖序常的人生轨迹,恰似一部中国地质科学从追赶到引领的缩影。他用一生证明:科学没有边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更能赋能一方水土。这份根植于贵州土地的科学精神,将永远激励后来者在探索自然、建设家乡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