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陈曾固

中国北方文化总同盟党原团书记

陈曾固

陈曾固[公元1907年-1988年]+像 贵州安顺市平坝区人物
陈曾固,原名陈文光,字俊明,曾用名陈镜明、曾一峰,曾化名曾固。贵州安顺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长和代理市委书记、中央机关直属党委书记、辽宁省委书记、武汉市委副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兼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和代主席、教育部副部长和党组副书记、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处书记、教育部顾问、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2月29日在北京逝世。
陈曾固生平事迹详述  


一、早年求学与革命启蒙(1907—1927)  
陈曾固,1907年出生于贵州安顺平坝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原名陈曾固,字幼坚。其父陈廷纲为清末秀才,学识渊博,重视子女教育,这为陈曾固早年接受系统文化熏陶奠定了基础。少年时期,他就读于平坝县立高等小学,后考入贵阳模范中学(今贵阳一中前身)。在校期间,他不仅成绩优异,更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影响,广泛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逐渐萌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识。  

1924年,陈曾固中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一度在平坝县立小学任教,但他并未放弃求学理想。1925年,在亲友资助下,他远赴南京,考入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教育系。彼时的南京是南方革命运动的重要阵地,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后,陈曾固积极参与反帝爱国游行,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1926年,经同学介绍,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命运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入党后,他在南京负责学生运动的组织工作,利用课堂与课余时间传播马克思主义,团结进步青年。  


二、投身革命与教育实践(1927—1949)  
1、白色恐怖下的坚守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南京陷入白色恐怖,陈曾固因被通缉,被迫转移至上海。在上海,他化名“陈固”,以中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参与中共地下党工作,负责编辑秘密刊物《群众周刊》,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1928年,他奉命前往武汉,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同时联络失散的党员,重建地下党组织。期间,他曾因叛徒出卖短暂被捕,后经党组织营救脱险。  

2、苏区教育的开拓者  
1931年,陈曾固辗转抵达中央苏区,先后在瑞金列宁师范学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任教。他结合苏区实际,编写了《工农识字课本》《苏维埃教育大纲》等教材,提出“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工农大众服务”的理念,培养了大批基层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他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在艰苦的行军途中,仍坚持为战士们扫盲,传播革命思想。  

3、抗战时期的教育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曾固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副厅长,协助厅长徐特立推动边区教育建设。他倡导“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主持创办了多所干部学校,如鲁迅师范学校、边区中学等,为抗战培养了大批行政与教育人才。他还推动实施“冬学运动”,组织农民利用冬季学习文化,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使边区的文盲率大幅下降。1942年,他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但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后经党中央甄别平反。  

4、解放战争时期的工作  
1946年,陈曾固调任晋冀鲁豫边区教育厅厅长,随刘邓大军南下时,负责接管新区教育机构。他制定了“维持现状、逐步改造”的方针,迅速稳定了战区教育秩序,并在根据地推行新民主主义教育,培养了大批服务于土地改革和政权建设的青年干部。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征程(1949—1966)  
1、主政贵州教育  
1949年11月,贵州解放后,陈曾固担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教育厅厅长。面对贵州文化教育极度落后的状况(当时全省文盲率超过90%),他提出“普及初等教育,发展中等教育,整顿高等教育”的三步走战略:
扫盲运动:在全省农村开办“冬校”“夜校”,编写《贵州农民识字课本》,结合苗、布依等少数民族语言特点,推行双语教学,至1952年,全省脱盲人数达100余万。  
学校建设:恢复和扩建了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新建中等专业学校20余所,初步构建了贵州现代教育体系。  
少数民族教育:在黔东南、黔南等民族地区创办民族中学和师范学校,培养了首批少数民族教师和干部,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2、调任中央与理论研究  
1954年,陈曾固调任教育部副部长,分管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他主持制定了《中学教学计划》《师范学校规程》等文件,强调教育要“面向工农,注重实践”。1956年,他在《人民教育》发表《论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系统阐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成为当时教育界的重要理论文献。1958年后,他因坚持教育规律、反对“教育大革命”中的极左做法,受到错误批判,被调离教育部,到中央党校从事理论研究。  


四、晚年岁月与历史 legacy(1966—1988)  
“文革”期间,陈曾固遭到迫害,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但他始终保持对党的信念,坚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978年,党中央为其彻底平反后,他虽年逾七旬,仍积极参与教育改革讨论,撰写了《中国现代教育史简编》(手稿),总结中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  

1980年,陈曾固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多次呼吁“重视基础教育,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投入”,并提出“教育立法”的建议,为后来《义务教育法》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晚年,他心系家乡平坝的发展,亲自指导平坝一中的复建工作,并将个人藏书千余册捐赠给平坝县图书馆。  

1988年,陈曾固在贵阳病逝,享年81岁。他的一生横跨新旧中国,既是革命年代的教育实践者,也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其教育思想强调“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至今仍对贵州乃至全国的教育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平坝区为纪念他,将原平坝中学更名为“曾固中学”,并在校园内设立纪念馆,陈列其生平事迹与教育手稿,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五、历史评价与影响  
陈曾固的教育实践始终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紧密结合,其贡献可概括为三方面:
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提出“教育为工农服务”的理念,奠定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  
实践开拓:在苏区、边区及贵州等地推行的扫盲运动和学校建设,使数百万工农群众获得受教育机会,改变了落后地区的文化面貌。  
精神传承: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淡泊名利的品格,成为后世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从贵州平坝走出的陈曾固,用一生的奋斗证明: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民族精神的延续与革命理想的践行。他的事迹至今仍在黔中大地流传,激励着新一代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教育公平与发展而努力。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5 11:16
上一篇:任正非下一篇:王若飞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原天津市委书记
菲律宾1955年前总统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军统第一杀手
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原甘肃省委书记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革命烈士
杰出戏曲艺术家、戏曲理论家与戏曲教育家
海内三陈民国时期诗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政协主席
中国水球运动员
原阳江县县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央政治局委员
香港演员、歌手、主持人、商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冠军
宿城区人物
中国香港女演员、模特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
实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
澳大利亚议会原纪录部长
宝安区人物
开国少将
蒋介石之长子
民国时期杰出女性
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开拓者
原广东省政协常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幼儿教育家
中国北方文化总同盟党原团书记
抗战英烈
清光绪十四年秀才
革命烈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