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登榜[革命烈士] 四川阿坝州松潘县人物 安登榜(1895-1935)男,羌族。1895年3月出生于今松潘县镇坪乡一个明代嘉靖年间受封的羌族世袭土司家庭。安氏土司统辖松潘县东南部的“六关十堡”以及白羊地区的32寨,在松潘南部及周边羌族、藏族聚居地区颇具影响。 安登榜出生于四川阿坝州松潘县镇坪乡(今属茂县)一个羌族世袭土千户家庭,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第一位少数民族革命烈士。他毅然放弃优渥生活,投身革命,为民族解放事业壮烈牺牲,其事迹震撼人心、可歌可泣。 出身与成长环境 安登榜约生于1893年,家族世袭土千户,在当地拥有较高的地位和财富,管辖着众多村寨和百姓 。尽管出身于统治阶层,但安登榜自幼目睹底层百姓在封建统治和剥削下的悲惨生活,内心充满同情。他性格豪爽,为人正直,对旧有的封建统治秩序有着深刻的反思。在成长过程中,安登榜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接触到了外界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这进一步激发了他改变现状、追求公平正义的愿望。 思想转变 当时的川西北,广大羌族、藏族群众长期遭受封建土司、头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还要承受国民党军阀的苛捐杂税,生活困苦不堪。安登榜虽身为土千户,却对百姓的苦难感同身受,对封建统治和军阀压迫极为不满。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进入川西北。红军所到之处,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主张民族平等、废除剥削,帮助穷苦百姓。安登榜听闻红军的主张后,内心深受触动。他意识到红军与以往的军队截然不同,是真正为穷苦百姓谋幸福的队伍。于是,他主动与红军接触,深入了解红军的政策和理念。红军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和帮助,更加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安登榜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特权和安逸生活,站在人民的立场,与红军并肩作战,为推翻旧制度、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 投身革命 安登榜投身革命后,利用自己在当地少数民族中的威望和影响力,积极向群众宣传红军的主张和政策。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百姓讲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反对封建剥削和军阀压迫。在他的努力下,许多群众消除了对红军的误解和恐惧,纷纷支持红军。 安登榜协助红军筹集粮食、物资,动员青年参加红军。他走村串户,耐心说服群众,将自家的粮食和财产捐献出来,用于支持红军的革命事业。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群众踊跃捐献物资,许多青年也积极报名参军,壮大了红军队伍。 1935年4月,在红军的支持下,安登榜参与组建了川西北第一个少数民族革命政权——格勒得沙共和国,他担任副主席。随后,他又担任中共大金省委委员、省苏维埃副主席、格勒得沙革命军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在这些岗位上,安登榜积极履行职责,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将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分配给贫苦农民,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革命斗争与牺牲 安登榜带领格勒得沙革命军,配合红军开展了一系列军事斗争。他们参与攻打敌人据点、阻击敌军进犯等战斗,为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和红军的战略转移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战斗中,安登榜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 1935年7月,红军为筹集粮食和物资,继续北上,安登榜主动请缨,带领一支小分队前往毛儿盖地区开展工作。然而,由于叛徒告密,安登榜的行踪被反动武装获悉。在执行任务途中,他不幸遭到敌人的伏击。面对敌人的包围,安登榜临危不惧,率领战士们奋勇抵抗。经过激烈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安登榜不幸被俘。 敌人妄图从安登榜口中获取红军的情报,并以高官厚禄诱使他投降,但遭到了安登榜的严词拒绝。恼羞成怒的敌人对他施以残酷的刑罚,安登榜始终坚贞不屈,宁死也不向敌人屈服。最终,敌人残忍地将安登榜杀害,他壮烈牺牲,年仅42岁左右。 精神传承 安登榜从封建土司转变为革命烈士,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无数人。他用生命诠释了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是少数民族革命的杰出代表。他的精神不仅在当地广泛传颂,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如今,安登榜的事迹被写入历史教材和革命文献,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他的家乡,人们通过修建纪念碑、纪念馆等方式,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传承他的革命精神,让他的故事代代相传,永载史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