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生[公元1918年-1982年] 四川阿坝州金川县人物 杨东生,又名协饶登珠、东周,藏族,四川省金川县集沐乡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五军团团部和中共绰斯甲县委通司(翻译)、新9军第六支队一大队青年干事、第二中队指导员、新四军第四师十六团电台台长、豫皖苏军区司令部二电台队长、华中野战军十纵队司令部情报队队长、淮南地区情报总站教导员,皖北军区滁县军分区政治部直工科长、机关党委书记、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干部处副处长、中共西藏自治区工委组织部副部长兼民政处副处长、处长,西藏自治区筹会副主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工委常委、西藏自治区副主席,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中共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副主任、主任,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病逝于1982年11月13日。 杨东生,藏族,原名喜饶登珠,1918年出生于四川省金川县。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与参军 1935年秋,红军到达金川,建立格勒得沙(藏族百姓)政权。杨东生和阿姐报名参军,县委书记陈庆先见他相貌机灵,又谙熟嘉绒语和汉语,便留他担任县委机关翻译兼通讯员。在此期间,他积极为红军工作,在传达信息、沟通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展现出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对革命事业的热情。 1936年1月,杨东生参加格勒得沙革命青年团。同年春,他调至红五军团军团部任翻译,后进入中共大金省委党校学习。通过党校的学习,他进一步提高了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为今后的革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杨东生参加组建“红色骑兵”,并随骑兵连开赴甘孜一带开展征兵筹粮工作。他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很快完成了“扩红”300名的任务,为红军队伍的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博巴”政府建立后,杨东生担任政府巡视员,负责执行粮食纪律、政策,解决粮食紧张问题。他积极应对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破坏粮政活动,有力地保证了军需民用,稳定了根据地的经济秩序。 长征与抗日时期 1936年7月,杨东生随军北上,参加了艰苦卓绝的长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他先后进入红四方面军党校和中央党校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 1938年,杨东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同年8月,他被派到苏北开辟敌后战场,任新四军彭雪枫部六支队青年干事兼二中队指导员。在苏北战场,他和战友们活跃在陇海路以南,在鹿邑、商丘、柘城、睢县等地粉碎了日伪多次扫荡,歼灭和瓦解敌汉奸武装崔华山等数千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保卫了抗日根据地,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杨东生被调到反“扫荡”第一线的四师二十六团任电台队长。他带领电台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与各级领导机关和友邻部队保持紧密联系,准确及时地传送情报,为多次战役和战斗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被誉为部队的“千里眼”“顺风耳”。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杨东生调到豫皖苏军区司令部二电台任队长。1946年冬,国民党全面进攻解放区,他带领电台人员随领导机关与敌周旋,有时被迫与敌交锋,击退敌人后才又架台工作。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始终坚守岗位,保证了电台通信的畅通,为军区司令部的指挥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建国后时期 1950年7月,杨东生参加昌都战役,为解放西藏作出了积极贡献。昌都战役后,他被派到西康省邓科县任军事代表,负责组织接管政权,清匪肃特,开展民族团结工作。他深入基层,了解当地民情,积极开展工作,迅速稳定了当地局势,为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 1951年7月,杨东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入藏。抵达拉萨后,他正确执行《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抵制了一小撮亲帝分裂分子的破坏活动。他坚决贯彻“精打细算,生产自给,打通(对印)贸易关系”等政策,还同地方干部一起开荒生产,并参加组建“八一农场”,使南泥湾精神在高原得到发扬,为解决驻藏部队的物资供应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增进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从1953年起,杨东生担任中共西藏工委组织部副部长、西藏工委副主任、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主任等职。在这些领导岗位上,他为西藏的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事业呕心沥血,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重视培养民族干部,至1980年,全区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60%以上,这些民族干部和内地来藏工作的干部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在平息叛乱、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保卫祖国边疆及各项建设事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