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林[公元1920年-2015年] 四川阿坝州理县人物 胡宗林,又名仁钦索朗,1920年1月出生于理县薛城镇小沟甲米寨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汉人胡德昌, 故得名胡宗林。家境贫寒,自幼以帮人为生。 胡宗林,又名仁钦索朗,1920年1月出生于四川阿坝州理县薛城镇小沟甲米寨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汉人胡德昌,他因此得名胡宗林。由于家境贫寒,他自幼以帮人为生,从9岁开始就不得不当起童工。 投身革命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途经薛城地区。当时15岁的胡宗林,因为懂汉语、藏语和羌语,被乡亲们推选为少年儿童代表参加红军工作队,后又被选为少先队队长。在与红军的接触中,他了解到红军的宗旨和理念,抱着不再伺候别人、不再遭受打骂欺辱的思想,毅然参加了红军。 胡宗林在红军部队接受了半个多月的培训后,所在连部作为学兵连被编入红31军。同年6月18日,杂谷脑喇嘛寺战斗胜利后,学兵连参与战后喇嘛寺庙现场的清理,随后正式加入长征。从理县出发到甘肃会宁,他随部队走了一年多,历经千辛万苦。长征中,胡宗林随部队至少十二次翻越夹金山,六次过草地,创造了红军长征中的英雄奇迹。他还参加了甘肃天水铺伏击战等战斗。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同中央红军在会宁地区会师,胡宗林的漫漫长征路终于画上句号。 抗日战争时期 长征结束后,胡宗林被编入33军政治部新兵大队任传令兵。1938年7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政治部等部门工作,参加了响堂铺战斗、东阳关大战、九路围攻反击战、百团大战、晋东南战役等众多著名战役。1939年,他荣获“抗日民族英雄奖章”一枚。同年,胡宗林调入抗日军政大学六分校学习,其间兼任刺杀教员,结业后分到太行敌后武工队任分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胡宗林被调至内蒙古骑兵部队一大队任教导员,后调往东北。1947年,冀热区队成立,他担任政治部主任兼1营教导员。1948年,在新成立的东北民主联军独立3师,他任9团政治部主任,在3师与8师合并为民主联军11纵队33师后,任炮兵独立营教导员,参加了平津战役,并获“团结友爱模范”称号。进入北京时,胡宗林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代表,参与改编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刘华南部,任123团政治部主任,三个月后回炮兵独立营南下参加渡江战役。在历次战斗中,胡宗林五次受伤。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至1953年,胡宗林调至33师任直属政治部主任。1954年,他转业到广东粤西区党委垦殖部任组织干部科科长兼雷南县委书记。1959年,胡宗林响应国家号召,调往西藏工作,先后任日喀则党委副书记兼山南专区党委副书记、专员。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他担任自治区民政厅厅长、党组书记。1979年,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副主任、党组书记。1985年,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1987年,胡宗林离休,居住在成都西藏干休所。 在西藏工作的多年时间里,胡宗林为西藏的民主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无限忠诚,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的考验。 晚年生活与逝世 离休后的胡宗林,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和西藏地区的发展。2015年,他荣获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同年11月11日15时57分,胡宗林在成都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6岁。 胡宗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从一个贫苦的藏族少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经历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和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