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墨林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 1938年12月5日,葛墨林出生于北京,籍贯是河北唐山市乐亭县。他成长在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环境中,这为他的学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葛墨林同辈共有兄弟姐妹六人,他是其中年龄最小的,哥哥、姐姐均为北大等高等学府的学子,二姐是葛翠琳。
- 1950年至1956年,葛墨林在北京十三中学(辅仁男中)就读。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尤其对数学和物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中学阶段,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学术天赋和钻研精神,为日后进入大学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956年,读高三的葛墨林面临人生抉择。当时学校老师告诉他,国家计划加强兰州大学物理系的力量,一听是国家需要,他便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兰州大学。高考后,葛墨林顺利被兰州大学物理系录取,攻读理论物理专业。在兰州大学,他师从理论物理学家段一士,在导师的指导下,他深入学习理论物理知识,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当时的学习条件很艰苦,但这并没有动摇他求知报国的信念。1961年,葛墨林本科毕业,之后继续在兰州大学攻读研究生,并于1965年毕业。
科研生涯
兰州大学时期(1965 - 1986年):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葛墨林留在兰州大学物理系工作,先后担任助教、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早期,他主要从事基本粒子理论、广义相对论研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他后续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访学与合作(1980 - 1986年):1980年,葛墨林因在理论物理领域的出色表现,受到了物理学家杨振宁的邀请,前往其研究所工作访学。在接下来的6年时间里,葛墨林在杨振宁的帮助和指导下,潜心钻研,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学术视野。他开始主要研究数学物理的新方向,即“杨—米尔斯规范场”和“杨—巴克斯特系统”,这两个方向成为了他此后长期研究的重点领域。
南开大学时期(1986年 - 至今):1986年,在杨振宁的推荐下,葛墨林来到陈省身先生创办的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工作,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这里,他开启了学术研究的新阶段,继续深入研究“杨—米尔斯规范场”及其无穷维代数结构、“杨—巴克斯特系统”及其物理应用等。2003年,葛墨林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对他在理论物理领域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此后,他还担任了南开数学研究所副所长、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刘徽应用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为南开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他兼任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积极推动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学科的发展。
学术成就
发现无穷维代数结构:葛墨林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是首先发现“杨—米尔斯规范场”存在无穷维代数结构,这一发现使得该方向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领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对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他长期集中研究杨—密尔斯场的可积性及其无穷维代数结构、杨—巴克斯特系统、量子群(包括量子代数及Yangian)及其物理效应与应用和处理量子多体模型的新方法等。在这些领域,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此外,他还关注理论物理中数学与物理交叉的新方向,近期研究主要涉及拓扑量子场论与杨—巴克斯特系统的联系,及其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还涉及电磁斗篷的相关理论以及若干数学成果的可能实际应用。
学术论著丰富:根据2020年5月北京理工大学网站显示,葛墨林发表科学论文近190篇,合作专著、编辑书刊9部。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为中国理论物理学科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科研奖项
国家级奖项:曾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次(1990年、1996年)、二等奖两次(1986年、198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98年)。
其他重要奖项:1996年获孺子牛金球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9年获南开大学杰出贡献奖。此外,由于参与引信研制,他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期间获全军科技二等奖、军委炮司科技一等奖。
教育贡献
培养优秀人才:葛墨林始终将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他先后培养了38名硕士毕业生、32名博士毕业生。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研究方向方面的指导。他的学生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很多人已经成为了业界专家,在国家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孙昌璞院士等。
教育理念传播:他认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权在自己,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强调培养科研素质关键要打好理论基础,要一心一意作研究,兴趣不能过于广泛,学习过程要不断提出问题,要有合作的精神,并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还经常在各高校举办报告会、参加各种科普活动,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激励着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
社会兼职
学术组织任职:担任“物理中群论方法”国际大会常委、亚洲太平洋地区理论物理中心一般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天文学科组成员等职务,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理论物理学科与国际接轨。
教育科技管理:担任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科技委战略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为国家的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出谋划策,在学科规划、科研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还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如《美国数学物理》《统计力学》《数学物理评论》《结理论》等,为国际学术交流与传播做出了贡献。
葛墨林院士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高尚的师德风范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了中国理论物理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一生都在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推动中国理论物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已至耄耋之年,他仍思维清晰,关注着科技前沿,继续为科学事业发挥着自己的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