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南樵[公元1914年-200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像 湖北孝感市孝昌县人物 卢南樵(1914年-2002年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湖北省孝感县人。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 卢南樵:从鄂北少年到开国少将的革命征程 卢南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一位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他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严峻考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 #### 一、早年经历与投身革命(1914-1930) 1914年,卢南樵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县(今孝昌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时值清末民初,社会动荡,苛捐杂税繁重,他自幼便体会到底层民众的苦难。7岁时,卢南樵在乡邻资助下读过两年私塾,后因家境贫寒辍学,随父母务农,12岁起还曾到县城杂货铺当学徒,受尽欺凌。 1926年,北伐战争席卷湖北,孝感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受进步思想影响,卢南樵开始接触革命道理,参与当地农会组织的抗租抗税活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被迫隐蔽,但革命信念愈发坚定。1930年春,红一军在鄂豫皖边区开展游击战争,卢南樵得知消息后,毅然告别家人,徒步投奔红军,成为红一军第1师3团的一名战士,时年16岁。 #### 二、鄂豫皖苏区的磨砺(1930-1932) 加入红军后,卢南樵凭借机敏和勇敢,很快在部队中站稳脚跟。1930年9月,他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在战斗中表现突出,被提拔为班长。1931年1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他调任第十师三十团通信员,因多次在枪林弹雨中完成送信任务,获团部通报表扬。 1931年5月,卢南樵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随部参加了双桥镇战斗、商潢战役等重大战役。在商潢战役中,他所在的三十团担任主攻,他带头冲锋,手部被弹片划伤仍坚持战斗,战后被破格提拔为连指导员。1932年,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中,他率连队负责掩护主力转移,以灵活战术拖延敌军三天,为大部队突围争取了宝贵时间。 #### 三、长征路上的铁血征程(1932-1936)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开始西征。卢南樵随部队转战千里,参与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他任红九军二十七师七十九团政治处干事,参加了反“三路围攻”战役。在空山坝战斗中,他带领宣传队深入前沿阵地,用喊话、唱歌等方式鼓舞士气,被评为“模范政治工作者”。 1935年,卢南樵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在翻越夹金山时,他主动将御寒衣物让给伤员,自己冻得昏迷数次;过草地时,他带领战士挖野菜、煮皮带,确保全连无一人掉队。1936年,红四方面军与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后,他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与了山城堡战役,在战斗中负责伤员转运工作,因组织得力受到军部首长嘉奖。 #### 四、抗日烽火中的敌后斗争(1937-194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卢南樵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随部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37年10月,他参加了七亘村伏击战,负责战前动员,激发了战士们的斗志,此战歼灭日军300余人,缴获大批物资。 1938年,卢南樵任三八六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协助旅政委王新亭开展政治工作。他参与了神头岭、响堂铺等著名伏击战,在战斗中创新“战地鼓动小组”模式,将政治宣传融入实战,有效提升了部队战斗力。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他任三八六旅十六团政治处主任,率部破坏正太铁路,袭击日军据点,歼敌200余人,受到八路军总部通报表彰。 1942年,日军对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卢南樵时任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他提出“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策略,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同时开展政治攻势,瓦解伪军,使根据地得以保存。1944年,他参与指挥了济垣战役,收复据点10余处,扩大根据地面积200余平方公里。 #### 五、解放战争中的攻坚先锋(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卢南樵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十三旅副政委。1946年,他参加了闻夏、同蒲等战役,在临浮战役中,协助旅长周希汉指挥部队歼灭国民党军“天下第一旅”,活捉旅长黄正诚。1947年,他任第四纵队十二旅政委,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组织部队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多次击退国民党军的围攻。 1948年,卢南樵调任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参与指挥了宛西、宛东战役。在襄樊战役中,他提出“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战术,促成敌守军一个团起义,加速了战役胜利。1949年,他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政治部副主任,随部参加渡江战役、两广战役和滇南战役,在解放广州、南宁等战斗中,负责后勤保障和群众工作,为部队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 六、建国后的军队建设贡献(1949-1980) 新中国成立后,卢南樵任云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参与组织部队剿灭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巩固边疆政权。1952年,他调任西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致力于军队后勤系统的政治建设,提出“保障有力、服务前线”的工作方针。 1955年,卢南樵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同年,他任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后升任主任。在总后勤部工作期间,他重视后勤干部培养,推动建立多所后勤院校,为军队现代化后勤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1964年,卢南樵任第二炮兵副政委,参与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工作。他注重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强调“政治过硬、技术精湛”,为第二炮兵的发展壮大作出重要贡献。“文革”期间,他遭到冲击,但始终坚持原则,与错误路线作斗争,保护了一批干部。 1975年,卢南樵恢复工作,任总后勤部顾问,协助部领导整顿后勤工作秩序。1980年,他正式离休,但仍关心军队建设,撰写了多篇回忆文章,为研究革命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 七、晚年生活与历史评价(1980-2002) 离休后,卢南樵定居北京,生活简朴,始终保持革命本色。他常向青年一代讲述革命故事,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1988年,他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2年12月22日,卢南樵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作为从鄂北农村走出的开国少将,他始终坚守信仰,勇挑重担,在军事指挥和政治工作领域均有卓越建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正如其追悼会上评价所言:“卢南樵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人民军队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