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国[公元1914年-200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像 湖北孝感市大悟县人物 周明国(1914年4月20日-2005年4月7日),曾用名周传久,湖北省大悟县四姑镇周家塆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5年4月7日在安徽合肥逝世,享年91岁。 ### 周明国:从鄂北少年到开国少将的戎马一生 周明国(1914年-2005年),湖北孝感市大悟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他出身贫寒,自幼目睹家国危难,从鄂北山区的放牛娃成长为驰骋疆场的军事指挥员,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军人忠诚与担当的生动写照。 #### 一、鄂北烽火:少年投身革命洪流(1914-1934) 1914年,周明国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县(今大悟县)宣化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大悟县地处鄂豫交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之一,早年便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周明国幼年时父母双亡,靠给地主放牛为生,饱尝旧社会的压迫与苦难。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革命烽火燃遍鄂北,年仅13岁的周明国目睹农民协会打土豪、分田地的壮举,心中埋下了反抗剥削的种子。 1930年,鄂豫皖苏区红军主力扩编,16岁的周明国毅然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被编入红一军第一师第三团,成为一名通讯员。他虽年纪尚轻,但作战勇猛,多次在传递情报时突破敌人封锁线,因表现突出被提拔为班长。1931年,红四军成立后,他随部队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作战,在双桥镇战斗中,他所在的连队担任主攻,他带头冲锋,身负轻伤仍坚持战斗,战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四方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周明国随部队西进川陕。在漫长的转移途中,他先后担任排长、连指导员,参与了新集、漫川关等恶战。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站稳脚跟,周明国调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二七九团机枪连指导员。在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中,他带领机枪连多次压制敌人火力,为部队冲锋打开缺口,因指挥果断被晋升为营教导员。 1935年,周明国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先后三次翻越夹金山、两次跋涉草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川西高原的一次战斗中,部队被敌人围困,他主动请缨带领一个排担任掩护,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利用夜色奇袭敌人侧翼,为大部队突围争取了时间。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周明国因长征中的英勇表现,被调任红三十一军司令部作战科参谋,开始涉足军事指挥领域。 #### 二、抗日烽火:敌后战场的智勇指挥员(1937-194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周明国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参谋。1937年9月,他随部队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参加了著名的娘子关战斗。在战斗中,他协助团长制定火力部署方案,利用山地地形组织伏击,有效阻滞了日军南下攻势。1938年,他调任三八六旅司令部作战股股长,协助陈赓旅长指挥了神头岭、响堂铺等伏击战,积累了敌后游击作战的丰富经验。 1939年,周明国随部队进入冀南抗日根据地,任冀南军区新四旅第十团参谋长。当时,冀南地区日军“扫荡”频繁,根据地面临严峻考验。他根据平原作战特点,提出“以村落为依托,地道战与麻雀战结合”的战术,组织部队协助群众挖掘地道,多次粉碎日军的“铁壁合围”。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他参与指挥了破袭德石铁路的战斗,带领部队炸毁日军碉堡12座,破坏铁路30余公里,有力支援了主战场作战。 1942年,日军对冀南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周明国调任新四旅第十团副团长,奉命掩护军区机关转移。在一次突围中,部队被日军包围在威县附近的芦苇荡,他沉着指挥,利用夜色将部队化整为零,分路突围,最终仅有少数人员伤亡,受到军区通令嘉奖。同年年底,他调任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参谋长,主持军分区作战训练工作,针对敌后游击战特点编写了《伏击战战术要则》,成为基层部队的训练教材。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周明国任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率部发起了对临清、邱县等地日伪军的攻势作战。在临清战斗中,他采用“围点打援”战术,先以主力包围临清县城,诱使聊城日军增援,再在中途设伏,一举歼灭日伪军500余人,解放临清县城,扩大了根据地范围。1945年8月,他参与指挥了冀南地区大反攻,先后收复夏津、武城等县城,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 三、解放征程:驰骋中原的铁血战将(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悍然发动内战,周明国奉命随冀南军区部队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中原野战军),投身解放战争。1946年,他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旅参谋长,参与了邯郸战役、陇海路破袭战等战役,在运动战中展现出卓越的战术指挥能力。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周明国调任第二纵队第五旅副旅长,随部队挺进中原。在艰苦的大别山转战中,他协助旅长指挥部队多次粉碎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在商城战斗中,他亲率一个团穿插到敌人后方,切断敌军退路,为全歼国民党军一个旅创造了条件。1948年,他升任第五旅旅长,参加了淮海战役。在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他指挥第五旅担任主攻,突破敌军核心阵地,俘虏国民党军师长以下3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战后被记大功一次。 1949年,周明国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师长,随部队参加渡江战役。在突破长江防线时,他亲率先头部队乘坐木船强渡,冒着敌人的炮火登陆,迅速抢占滩头阵地,为后续部队开辟了登陆点。随后,他率部参加解放大西南战役,在成都战役中,指挥第三十二师追击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解放了绵阳、德阳等城市,为西南地区的解放立下汗马功劳。 #### 四、强军岁月:投身国防现代化建设(1949-1965) 新中国成立后,周明国并未停歇脚步,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1950年,他调任第十一军参谋长,参与部队整编和正规化训练。1951年,他进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系统钻研现代军事理论,毕业后任军事学院高级系副主任,负责培养高级指挥员。在教学中,他结合实战经验,深入浅出讲解战术原则,深受学员好评。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周明国因革命时期的功绩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同年,他调任舟嵊要塞区副司令员,负责浙东沿海防务。当时,国民党军经常袭扰东南沿海,他主持制定了《海岛防御作战方案》,组织部队构筑坚固防御工事,并多次指挥反击作战,确保了沿海地区的安全。 1960年,周明国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主管部队训练和战备工作。他针对城市防御特点,提出“军民联防、立体防御”的理念,组织部队与地方公安、民兵开展联合演练,有效提升了上海地区的防空和反突袭能力。1964年,全军掀起大练兵热潮,他亲自深入基层部队,指导刺杀、射击、战术等科目训练,推动部队战斗力显著提升。 #### 五、晚节弥坚:忠诚本色映照初心(1966-2005) “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明国受到冲击,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与错误路线进行坚决斗争,保护了一批干部和战士。1975年恢复工作后,他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致力于拨乱反正,恢复部队正常的训练和战备秩序。他强调“军队要像军队的样子”,狠抓军事训练和作风建设,为军区部队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2年,周明国离休后,仍心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多次向军区党委提出关于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建议。他还积极参与党史军史整理工作,撰写了《冀南游击战回忆》《淮海战役中的二纵五旅》等回忆录,为研究中国革命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常对家人说:“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永远记得那些牺牲的战友。” 2005年9月26日,周明国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从鄂北山区的少年到开国少将,他始终坚守对党的忠诚,以无畏的勇气和智慧践行着军人的使命。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写:“我这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跟着党,跟着人民,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周明国的事迹,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史,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缩影。他用毕生精力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