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俊高[公元1919年-1998年,著名剪纸艺人] 湖北孝感市孝南区人物 管俊高是湖北孝感市孝南区极具影响力的著名剪纸艺人,他一生致力于剪纸艺术,将孝感雕花剪纸技艺传承发扬,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 出身剪纸世家,开启艺术之路 1919年,管俊高出生于孝南毛陈镇启安村管家汊的一个剪纸世家。其先祖为道士,擅长剪桌花、室座花、纸堂花等,这些精美的剪纸作品常被用于宗教仪式和民间节庆活动中。受家庭氛围的熏陶,管俊高从小就对剪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跟随父亲和哥哥学习剪纸技巧,看着一张张普通的纸张在他们手中变成栩栩如生的图案,他心中充满了向往与敬佩,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管俊高一边帮家里做农活,一边利用闲暇时间刻苦练习剪纸。他从简单的花草纹样学起,逐渐掌握了折、剪、刻等基本技法。尽管生活艰苦,缺乏专业的纸张和工具,但他总能就地取材,用废旧的纸张和自制的剪刀,不断磨练自己的手艺,为日后的剪纸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继承家族衣钵,专注剪纸创作 1942年,对于管俊高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哥哥不幸去世,他毅然决定正式接过父、兄的旧业,全身心投入到剪纸艺术中。从此,他常年肩背花箱,走街串巷,穿梭于孝感的各个村落和乡镇之间。他以剪卖枕花、帽花、鞋花等多种纸花为生,这些剪纸作品题材丰富、造型精美,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管俊高的枕花有“春牡”“夏蓬”“秋菊”“凤朝牡丹”“腊梅”“蜻蜓闹菊”等多种样式,每一种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如牡丹象征富贵,秋菊寓意高洁,蜻蜓则代表着灵动与生机。他的帽花有“凤朝牡丹”“荷叶莲”“金鱼闹莲”及四季花等,将吉祥图案与儿童服饰相结合,既美观又实用。鞋花方面,“喜鹊啄梅”“凤朝牡丹”以及“白兰”“秋菊”等图案,为传统的布鞋增添了别样的风情。 ### 顺应时代发展,推动剪纸创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管俊高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也迎来了新的变化。他在继承父业经营米酒馆的同时,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剪刀。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需求,他不仅在米酒品种上进行创新,还将剪纸艺术与时代主题相结合。他开始尝试创作一些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人民幸福生活的剪纸作品,如“农业大丰收”“工业新貌”等,这些作品在保留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元素和内涵,展现出了剪纸艺术的时代活力。 1950年,管俊高参加了湖北美术室在孝感召开的座谈会。这次座谈会让他有机会与其他剪纸艺人及美术工作者交流,开阔了视野,也更坚定了他传承和发展剪纸艺术的决心。次年,他积极参与组建“孝感县雕剪艺人研究会”,并担任重要职务。在研究会中,他与同行们相互学习、共同探讨,致力于雕花剪纸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了孝感地区剪纸艺术的整体发展。 ### 剪纸走向世界,荣获多项荣誉 1952年,管俊高担任县工艺社主任。他带领工艺社的艺人积极创作,将孝感雕花剪纸推向更广阔的舞台。1953年,他与工艺社艺人共同创作的“刘海砍樵”“秋江”“扑蝴蝶”“赶潘”等剪纸作品出口到日本、意大利、法国等9个国家,让孝感雕花剪纸首次走出国门,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至1955年,经他之手出口的剪纸作品达30余件,为国家换取了外汇,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孝感的剪纸艺术。 管俊高的剪纸作品还多次在《湖北日报》《孝感报》等报刊上发表,扩大了其艺术影响力。同时,他的作品在地区和县级工艺展览会上多次获奖,成为孝感剪纸艺术的代表性人物。1982年,中央美术学院派员专程登门取其作品,将其作为教学标本,这是对他剪纸艺术水平的高度认可。1986年,他新中国成立前后创作的剪纸作品被湖北民间美术杂志选刊,并在湖北省范围内展出,让更多人领略到了他剪纸艺术的魅力。 ### 晚年备受关注,传承剪纸技艺 1987年,管俊高迎来了剪纸艺术生涯中的又一个高光时刻。4月26日,湖北省群艺馆一行来到孝感市,专为他拍摄剪纸纪录电视片,将他的剪纸技艺和创作过程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传承和推广剪纸艺术。同年10月,他的两幅剪纸工艺品在北京首届中国艺术节展出,能够在全国性的艺术盛会上展示作品,是对他多年来艺术创作的极大肯定。 晚年的管俊高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心系剪纸艺术的传承。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走街串巷卖剪纸,但却在家里开设了小小的“课堂”,免费教授前来学习的年轻人剪纸技艺。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后辈,希望孝感雕花剪纸这门古老的技艺能够代代相传,永不失传。 1998年,管俊高因病去世,享年79岁。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剪纸艺术。他用手中的剪刀,剪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为孝感雕花剪纸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作品和技艺,成为了孝感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剪纸艺人继续前行。如今,孝感雕花剪纸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离不开管俊高在内的老一辈剪纸艺人的不懈努力,他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民间艺术的历史长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