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坚[公元1917年-200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像 湖北孝感市大悟县人物 周志坚(1917年1月12日—2005年6月9日),原名周裕发,生于湖北省大悟县夏店镇周家湾村。 周志坚是湖北省大悟县夏店镇周家湾村人。1929年3月到湖北省汉孝陂指挥部教导营当战士,1930年2月转到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三团三营七连。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1军的首任军长,1953年7月,周志坚将军亲身参加了东山岛战役。 周志坚:从鄂豫皖走出的铁血战将,开国中将的传奇人生 在共和国的开国将帅名录中,周志坚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将领。他出身贫寒,12岁投身革命洪流,在鄂豫皖苏区的战火中淬炼成长;他历经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从普通战士逐步晋升为兵团司令员,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多次负伤却始终冲锋在前,被誉为“铁血战将”。这位从湖北孝感大悟县走出的开国中将,用一生践行了对革命的忠诚与担当。 一、少年投身革命:鄂豫皖苏区的“红小鬼” 1917年,周志坚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原黄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大悟县地处鄂豫皖交界,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革命火种在这里早早点燃。周志坚的童年充满苦难,父母早逝,他从小便靠给地主放牛、打零工维持生计,饱尝人间冷暖。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对压迫与剥削有着切肤之痛,也为他后来投身革命埋下了伏笔。 1929年,年仅12岁的周志坚目睹了红军在当地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的场景,深受触动。他看到红军战士为穷苦人做主,心中燃起了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毅然报名参加了当地的儿童团,成为一名“红小鬼”。不久后,他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被编入鄂豫皖苏区的红一军,正式开启了革命生涯。 在红军队伍中,周志坚虽然年纪小,但作战勇敢、机灵过人,很快从通讯员、警卫员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1930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战斗中,他表现突出,多次冒着枪林弹雨完成任务,逐渐崭露头角。 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开始西征。周志坚随部队转战千里,在川陕苏区的创建过程中屡立战功。他先后担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28团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参与了空山坝战役、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等重大战役。在战斗中,他作战勇猛,敢打敢拼,曾在一次突围中身先士卒,带领全营突破敌人封锁线,因功被提拔为红9军25师73团团长。 1935年,周志坚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长征途中,他率部多次担任前锋或后卫,在雪山草地的恶劣环境中,不仅要与敌人作战,还要克服饥饿、严寒等重重困难。在一次掩护主力转移的战斗中,他带领73团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激战三昼夜,击退敌人十余次进攻,确保了主力部队安全转移,自己却在战斗中身负重伤,昏迷数日。醒来后,他不顾伤痛,坚持随部队继续前进,展现出钢铁般的意志。 二、长征路上的淬炼:从川陕到陕甘宁的铁血成长 长征是周志坚革命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多次往返行军,战斗频繁,环境恶劣,对官兵的意志和战斗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周志坚在这一过程中迅速成长,从一名基层指挥员蜕变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骨干。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周志坚调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27师师长。在随后的南下作战中,他率部参加了绥崇丹懋战役、天芦名雅邛大战役等,多次在关键时刻突破敌人防线。1936年,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会师后继续北上,周志坚率部担任后卫,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阻击国民党军的追击,为红军主力胜利抵达陕北作出了重要贡献。 抵达陕北后,周志坚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系统学习军事理论和政治知识。这段学习经历让他的军事素养得到质的提升,为他后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指挥作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抗日烽火中的磨砺:冀鲁豫与苏北的“抗日先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周志坚奉命奔赴抗日前线。他先后担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团长等职,在冀鲁豫边区开展游击战争。他熟悉地形,善于利用游击战的灵活战术打击日军,先后参与了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等著名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0年,周志坚调任新四军第5师13旅旅长,奉命前往鄂豫边区开辟抗日根据地。鄂豫边区是日军重点控制的区域,敌我力量悬殊,斗争异常残酷。周志坚率领部队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和“清乡”。在1941年的侏儒山战役中,他率部与日伪军激战月余,歼灭敌人千余人,巩固了洪湖抗日根据地,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 1943年,周志坚调任新四军第5师兼鄂豫皖湘赣军区参谋长,协助李先念等领导指挥边区抗日游击战争。他积极贯彻“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结合边区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小规模歼灭战,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扩大了抗日根据地。至抗日战争胜利时,鄂豫边区已发展成为拥有数百万人口、数万兵力的抗日根据地,周志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解放战争中的辉煌:华东战场的“攻坚猛将”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周志坚再次投身解放战争的洪流。他先后担任中原军区第2纵队副司令员、胶东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在华东战场上纵横驰骋,成为陈毅、粟裕麾下的一员得力战将。 1947年,华东野战军成立后,周志坚调任第13纵队司令员。这支部队是由胶东军区地方武装组建而成的新部队,战斗力亟待提升。周志坚到任后,狠抓部队训练,注重实战锻炼,很快将其打造成一支能打硬仗、善打恶仗的劲旅。在莱芜战役中,13纵队作为机动部队,迅速穿插分割敌人,为战役的胜利立下大功;在孟良崮战役中,他率部阻击国民党军增援部队,死死守住阵地,确保了主力部队歼灭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 1948年,周志坚率13纵队参加了济南战役。济南战役是解放战争中首次攻克大城市的战役,意义重大。周志坚指挥13纵队担任攻城东集团副指挥,负责攻击济南城东的重要据点。他采用“稳扎稳打、逐点肃清”的战术,先后攻克燕翅山、茂岭山等阵地,为后续部队打开了攻城通道。在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被炮弹炸伤腿部,却坚持不下火线,直至战役结束。 1949年,周志坚调任第三野战军第31军军长,率部参加渡江战役。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他指挥31军从浦东向市区进攻,严格执行“不入民宅”的命令,在雨中露宿街头,赢得了上海市民的广泛赞誉。随后,他又率部参加了解放福建的战役,先后解放了厦门、漳州等重要城市,为华南地区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建国后的奉献:国防建设的“忠诚卫士” 新中国成立后,周志坚并未停下奋斗的脚步,而是投身于国防建设事业。1950年,他奉命率部进驻福建沿海,负责东南沿海的防务,防备国民党军的反扑。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多次指挥部队挫败国民党军的袭扰,巩固了海防。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周志坚因战功卓著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同年,他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进一步提升军事理论水平。毕业后,他先后担任舟嵊要塞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等职,致力于部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在担任舟嵊要塞区司令员期间,周志坚针对沿海防御的特点,提出了“军民联防、固若金汤”的防御理念,组织部队与当地群众开展联防演练,有效提升了要塞的防御能力。在沈阳军区任职期间,他注重部队训练与实战结合,推动了东北地区国防工事的建设与完善。 六、晚年岁月:不忘初心的革命老兵 1982年,周志坚从领导岗位上离休,但他始终关心党和军队的建设。他积极参与党史、军史的整理工作,撰写了《峥嵘岁月》《周志坚回忆录》等著作,详细记录了自己的革命经历,为后人研究中国革命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晚年的周志坚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本色,生活简朴,作风严谨。他经常深入部队、学校作报告,讲述革命故事,教育年轻一代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他还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多次为大悟县的建设建言献策,助力家乡脱贫致富。 2005年6月9日,周志坚在南京逝世,享年88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从鄂豫皖苏区的“红小鬼”到开国中将,从抗日战场的指挥员到国防建设的领导者,他始终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革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结语:铁血战将的精神传承 周志坚的传奇人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缩影。他在战火中成长,在奋斗中奉献,用赫赫战功书写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身上体现出的不畏强敌、敢于牺牲的战斗精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情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从湖北大悟走出的开国将领,周志坚是家乡人民的骄傲。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荆楚儿女投身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写:“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为革命而战,为人民而战。只要祖国需要,我随时准备再上战场。”这句朴实的话语,正是周志坚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