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1961年11月出生,山西应县人,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德国、巴西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院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高福:从应县走出的抗疫“硬核”院士
在科学界,尤其是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领域,高福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从山西朔州应县的土地出发,一步一个脚印,登上了国际学术的高峰,在病毒研究和公共卫生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为守护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
寒门走出的求学赤子
1961年11月,高福出生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高存喜是木匠,每日辛勤劳作,用双手撑起家庭生计;母亲杨桂莲则操持家务,照顾着两女四男六个孩子。尽管家境贫寒,但父母深知知识的力量,坚持让孩子们读书。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高福从小就养成了刻苦勤奋的品质。
1977年,高考恢复的消息如同一束光照进了无数年轻人的生活,也照亮了高福的未来之路。1979年,高福从应县第一中学高中毕业,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高考的征程。然而,命运在此时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并未考入第一志愿。但幸运的是,大寨农学院和山西农学院合并成为山西农业大学,当时的教育厅长将包括高福在内的部分落榜考生作为第一批学生录入到了山西农业大学。就这样,高福踏入了大学校园,开启了他的学术之旅。
进入大学后,高福很快发现自己对传染病学有着浓厚的兴趣。1980年,在大一下学期,他毅然决定改投传染病学专业。此后,他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图书馆、实验室里常常能看到他专注的身影。1983年,凭借优异的成绩,高福获得了山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学士学位。但他的求知欲并未得到满足,同年,他成功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微生物学与动物传染病学硕士学位。在北京农业大学,高福接触到了更前沿的学术知识和更优秀的学者,学术氛围愈发浓厚,这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科研热情。1986年,高福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并因其出色的学业表现,留校担任讲师与助教。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同时也对科研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一颗探索未知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
海外深造的学术蜕变
1991年,高福迎来了人生中又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获得了公派留学的机会,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深造。牛津大学,这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世界顶尖学府,在学术研究领域享有盛誉。高福师从David H L Bishop与Ernest A Gould,攻读博士学位。在牛津大学的日子里,高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同的学术体系、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以及语言障碍,都如同一座座大山横亘在他面前。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学术的执着,逐一克服了这些困难。他每天早早来到实验室,一直忙碌到深夜,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和研究的机会。经过三年的刻苦钻研,1994年,高福成功获得牛津大学医学系博士学位。
然而,高福并未就此停下脚步。为了拓宽学术视野,积累更多的研究经验,他前往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师从Robert Bell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博士后研究。短暂的博士后经历结束后,1995年,他又回到牛津大学,在John I bell、Andrew J McMichael和Bent K Jakobsen的指导下,继续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此期间,高福取得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免疫学中两个最基础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模式》,该成果在1997年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正式发表于《自然》杂志。这一成果在免疫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他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声誉。1999年,高福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师从Don C Wiley和Stephen C Harrison,继续博士后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自己在分子免疫学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在海外的学习和研究经历,让高福接触到了世界最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他的学术水平,也为他日后回国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归国奉献的科研先锋
2001年,学有所成的高福在牛津大学任教,担任讲师与博士生导师。在英国的工作经历虽然舒适且待遇优厚,但高福始终心系祖国。2003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百人计划”,旨在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高福得知这一消息后,毅然决定回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2004年,他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出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当被问及为何举家归国时,他坚定地回答:“父母需要我,国家也需要我。”
回国后的高福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2005年,他和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对迁徙鸟类的感染》,文中描述了在中国青海湖发生的水禽感染流感病毒的情况。他们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实验分析,首次证实野生迁徙鸟能够群体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以往认为野生迁徙鸟只是流感病毒贮存宿主的结论,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同年,高福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是对他科研能力的高度认可,也为他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此后,高福在科研领域不断取得突破。2008年,他卸任微生物所所长,担任中科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专注于研究病原微生物突破种间传播的机制、感染后的细胞免疫问题以及耐药与抗感染新药三件事。同年,他荣获首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这一奖项肯定了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2011年,高福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开始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将科研成果与实际的疾病防控工作紧密结合。
重大疫情中的中流砥柱
2013年,中国暴发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7N9疫情,一时间,疫情的发展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高福及其团队临危受命,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研究工作中。他们争分夺秒,对病毒样本进行深入分析,一个月后,成功破解了H7N9感染人的原因,其研究成果率先发表于《科学》杂志。这一成果为H7N9禽流感的防控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依据,也因其在病毒基础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同年,高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外,他们关于“禽流感病毒研究获突破”的成果入选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2014年,一场更为严峻的挑战来临。以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为中心,扎伊尔型埃博拉疫情迅速在西非大陆蔓延,并逐渐波及全球,成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帮助西非国家防控埃博拉病毒,同时将我国疾病防控关口前移,党中央果断决策,派实验室检测队赴塞拉利昂。高福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实验室工作经验的疾控老兵和院士党员,主动请缨,带头加入中国第一批实验室检测队,奔赴疫情最严重的塞拉利昂。在塞拉利昂,高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当地恶劣的环境、简陋的医疗条件以及极高的感染风险,都给检测队的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到达西非不久,高福就发烧了,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作为团队中最年长的队员和有着“院士”光环的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团队的士气和任务的完成。于是,他选择隐瞒病情,坚持工作。在工作初期,队员们和其他留守塞拉利昂的中国工作人员心理压力巨大,部分人甚至产生了畏惧心理。高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与大家沟通交流,做思想工作,鼓励大家坚定信心,积极投入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团队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埃博拉防控和检测工作中。
在塞拉利昂期间,高福率领团队分析了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序列,发现埃博拉病毒的进化速率与以往疫情暴发时相似,这一发现否定了当年5月美国科学家根据有限数据得出的病毒变异大可能影响疫苗的结论,为疫苗和药物等抗病毒手段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他们及时将数据整理发表在《自然》杂志(Nature 2015)上,与国际同行分享科研成果。该成果入选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疾控工作人员的科研实力。疫情结束后,为了落实“一带一路”“南南合作”战略,2016年6月,高福再次赴塞拉利昂开展交流访问工作,推动中非公共卫生合作,培训当地医护和监测人员,为提升当地公共卫生水平贡献力量。
2019年底,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迅速席卷全球。高福及其研究团队再次冲在抗疫科研一线。他们率先确认了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出新冠病毒,同时确定了传播途径流行病学重要参数。在新冠疫苗研究领域,高福院士团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发出快速适应新冠肺炎流行变异株的嵌合受体结合结构域(RBD)二聚体蛋白疫苗的设计方法。2020年,他们研发出针对包括中东呼吸综合征、2019冠状病毒病在内的β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通用疫苗策略,并在Cell杂志上提前公开发表。同年,在The EMBO Journal发表论文,揭示了新冠病毒重要检测靶点N蛋白和药物靶点的结构特征,为特异性靶向N蛋白的免疫快速诊断方法及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12月10日,高福等人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了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启动仪式。2021年,高福所参与的“微生物所合作研发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及中和抗体进入临床”成果入选2020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3月10日,他参与研制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在中国国内紧急使用获得批准,成为国内第四款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为全球抗疫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
载誉前行的学界楷模
高福在科研生涯中取得的卓越成就,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他不仅获得了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奖项,还先后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等。在社会任职方面,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等重要职务,同时还在多个学术组织和期刊任职,如国际抗病毒联盟(ICAV)执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科学通报》杂志主编等,通过这些职务,他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提升我国在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高福担任浙江大学大健康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虽已功成名就,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科研的热爱和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责任感,奔波在科研、教学和公共卫生工作的一线。他经常前往小学、中学作科普报告,致力于提高公众对科学和公共卫生的理解;在国际会议中,他也积极宣传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使者”。
从山西应县的小村庄到国际科研舞台的中心,高福用自己的坚持、努力和智慧,书写了一段辉煌的人生篇章。他是应县的骄傲,更是中国科学界的楷模。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高福将继续在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领域发光发热,为守护人类健康、推动科学进步不懈努力,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