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窥基

唐代高僧、唯识宗创始人
窥基
窥基[唐][公元632年-682年,唐代高僧]: 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人物
窥基:唐代唯识宗的璀璨之星
窥基(632年 - 682年),俗姓尉迟,字洪道,又称灵基、乘基等,法名“窥基”,后世尊称为“慈恩法师” 。他出生于京兆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出身名门望族,是北魏名臣平东将军尉迟说的后代。其高祖尉迟本真为北魏中郎将、冠军将军等;曾祖尉迟孟都在齐、周为官;祖父尉迟伽为隋代州西镇将;伯父是唐初名将尉迟恭;父亲尉迟宗官至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封江油县开国公 。这样的家庭背景,赋予了窥基与生俱来的文化底蕴与不凡气质。

一、早年经历:志在佛门的成长之路
窥基的出生颇具传奇色彩。其母裴氏夫人因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下而怀孕,他呱呱坠地时,红光满室,令全家人既惊喜又不安。窥基自幼聪慧过人,九岁丧母,这一经历使他早早感受到人生的无常,逐渐疏远世俗繁华,萌生出家修行的志向。年少时,他便熟读儒经,善于属文,展现出卓越的学习天赋。

二、出家受业:师从玄奘的修行生涯
17岁那年,窥基的人生迎来重大转折。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西行求法归来,回到长安致力于译经事业,并积极物色培养传法人才。一次偶然的相遇,玄奘见窥基眉目秀朗、举止大方,认定他是可塑之才,便亲自与窥基父亲商议,最终促成其出家。贞观二十二年(648年),17岁的窥基正式舍家受度,成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随玄奘迁入大慈恩寺 。高宗永徽五年(654年),23岁的窥基应朝命成为大僧,并学习五印语文。两年后,他开始参与译经工作,从此跟随玄奘辗转于慈恩、西明、玉华等译场,潜心受业。

在跟随玄奘学习的过程中,窥基展现出非凡的领悟力和学习热情。玄奘每“黄昏二时讲新经论”,译场众人竞相造文疏,而窥基多闻第一,成为当时造疏最多的人,被誉为“百部疏主”或“百部论师”。他的许多注疏都是在玄奘亲自指导下完成,遇有疑难便及时向玄奘请教,师徒二人在佛法研习上相互切磋,共同推进佛教经典的翻译与阐释工作 。

三、西行求法:一段特殊的因缘
玄奘西行求法的经历充满传奇,其中一段与老修行的故事,间接促成了窥基与玄奘的师徒缘分。玄奘西行途中,在山洞中发现一位入定的老修行,老修行称在等红阳佛(释迦牟尼佛)出世弘扬佛法,得知释迦牟尼佛已入涅槃后,又想等白阳佛(弥勒佛)出世。玄奘劝他一同回震旦,待自己取经归来协助弘扬佛法,老修行应允。玄奘让他到长安黄色琉璃瓦的屋子投胎,不料老修行投错胎,进入了尉迟恭家,成为窥基 。

后来,玄奘向唐太宗说明此事,唐太宗下旨让窥基出家。起初,窥基提出三个看似不合理的条件:无论到何处,都要有一车酒、一车新鲜的肉、一车女人跟随。唐太宗为成就这段因缘,竟全部答应。出家当日,当窥基听到大兴善寺的钟鼓之声,突然豁然开朗,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于是遣回三车,专心修行,从此获得“三车法师”的称号 。

四、潜心译经:对唯识论的重要贡献
在译经事业中,窥基成就斐然。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十卷、《大般若经》六百卷等多部经典 。其中,《成唯识论》的翻译尤为关键。这部论书是解释世亲《唯识三十论》的集注性质著作,是中国传译瑜伽学的重要典籍。世亲造《三十颂》后未作释便离世,后经亲胜、火辨等十家论师作注。玄奘在印度搜集到十家注释,最初拟分别翻译,窥基建议将其糅合为一,以避免后人无所适从。最终,该论以护法的注释为主,经窥基抉择组织而成,这种糅译体裁为窥基独创 。

此外,对于其他经典的翻译,窥基也积极参与,对新、旧译本进行对比校正。他在《唯识二十论述记自序》中指出旧译本的不足,通过新译校正,使佛典内容更加准确、易懂 。

五、主要学说:构建唯识宗理论体系
窥基的学说思想丰富且独特,对中国佛教发展影响深远。他和玄奘共译佛教经论74部,1335卷,占唐代译经总数一半以上,为佛教经典的传播与传承立下汗马功劳 。

(一)四重二谛
窥基依自宗经典提出“四重二谛”说,将世俗谛分为世间世俗谛、道理世俗谛、证得世俗谛、胜义世俗谛;胜义谛分为世间胜义谛、道理胜义谛、证得胜义谛、胜义胜义谛 。他认为第一俗谛“有名无体”,是俗中最劣者;第四胜义谛“体妙难言”,是真中极胜者。其余三俗谛和三胜义谛具有相对真理地位,体现出真理的相对性。同时,他将真如之理列入胜义世俗谛,一定程度上软化了真如离言的立场,这与中观学派和三论宗的二谛观有所区别 。

(二)五种唯识
窥基将经论中宣说的唯识学体系归纳为“五唯识”,即境唯识、教唯识、理唯识、行唯识、果唯识。“境唯识”从六个角度阐释唯识所观之境;“教唯识”指相关经典教义;“理唯识”依据论颂成立唯识道理;“行唯识”涉及菩萨修行阶位与智慧;“果唯识”强调唯识修行所得之果 。他认为这五种唯识总摄一切唯识内容,其中“果唯识”理义最为圆满 。

(三)境行果
窥基以“境”“行”“果”概括唯识宗教义。“唯识境”从“三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入手观察;“唯识行”强调通过闻、思、修所成慧进行修行,尤其推崇“唯识观”,并提出“五重唯识观” ;“修行果相”从有漏和无漏两方面说明,有漏修能感世间妙果,无漏修可证大菩提 。此外,他还以“五般若”思想解释般若,将自宗般若思想与其他宗派区分开来,并强调修行成佛需经三大阿僧祇劫 。

六、师法玄奘:继承与发扬
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在玉华宫译场逝世,译经事业中止。窥基回到大慈恩寺,专心撰述。此后,他曾游历祖籍附近,沿途讲经造疏,弘扬佛法。还在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写金字《般若经》 。永淳元年(682年)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在慈恩寺翻经院圆寂,享年五十一岁,十二月四日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 。

窥基继承并发展了玄奘的学说,其著述提纲挈领,善于建立体系。他的注疏多在玄奘指导下完成,涵盖玄奘学说主要内容,成为后人了解玄奘思想的重要依据。玄奘逝世后,窥基成为奘门权威,其学说为国内外所景仰,慈恩宗也因此得以确立和发展 。

七、传承弟子:延续唯识宗的辉煌
窥基的弟子慧沼,年少聪慧,15岁出家,初从玄奘受学,后转依窥基习学唯识,深得真传。窥基示寂后,圆测著唯识论疏反驳窥基之说,慧沼撰成《唯识论了义灯》予以破斥,捍卫法相实义 。慧沼还参与义净、菩提流志的译场,任证义之职,刊正诸多经典。他著有《能显中边慧日论》《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等多部著作,论述法相教义,使唯识宗在他的推动下达到鼎盛时期 。慧沼与窥基、智周合称为唯识三祖,为唯识宗的传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

窥基的一生,是致力于佛教经典翻译、教义阐释与宗派传承的一生。他以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构建起唯识宗的理论体系,培养了优秀的传承弟子,对中国佛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佛教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 
上一篇:张子珍下一篇:马骏应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唐代风水大师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
唐朝宰相
唐朝第三位皇帝
唐朝至武周时政治家,武周皇帝
唐朝开国皇帝
刚正谏臣
风水师
中国画家
中国内地女主持人、北京电影学院教师
中国唢呐演奏者
唐代高僧、唯识宗创始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北魏末年将领、权臣
中国内地男歌唱家
唐代高僧、唯识宗创始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