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基:唐代唯识宗的璀璨之星
窥基(632年 - 682年),俗姓尉迟,字洪道,又称灵基、乘基等,法名“窥基”,后世尊称为“慈恩法师” 。他出生于京兆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出身名门望族,是北魏名臣平东将军尉迟说的后代。其高祖尉迟本真为北魏中郎将、冠军将军等;曾祖尉迟孟都在齐、周为官;祖父尉迟伽为隋代州西镇将;伯父是唐初名将尉迟恭;父亲尉迟宗官至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封江油县开国公 。这样的家庭背景,赋予了窥基与生俱来的文化底蕴与不凡气质。
一、早年经历:志在佛门的成长之路
窥基的出生颇具传奇色彩。其母裴氏夫人因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下而怀孕,他呱呱坠地时,红光满室,令全家人既惊喜又不安。窥基自幼聪慧过人,九岁丧母,这一经历使他早早感受到人生的无常,逐渐疏远世俗繁华,萌生出家修行的志向。年少时,他便熟读儒经,善于属文,展现出卓越的学习天赋。
二、出家受业:师从玄奘的修行生涯
17岁那年,窥基的人生迎来重大转折。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西行求法归来,回到长安致力于译经事业,并积极物色培养传法人才。一次偶然的相遇,玄奘见窥基眉目秀朗、举止大方,认定他是可塑之才,便亲自与窥基父亲商议,最终促成其出家。贞观二十二年(648年),17岁的窥基正式舍家受度,成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随玄奘迁入大慈恩寺 。高宗永徽五年(654年),23岁的窥基应朝命成为大僧,并学习五印语文。两年后,他开始参与译经工作,从此跟随玄奘辗转于慈恩、西明、玉华等译场,潜心受业。
在跟随玄奘学习的过程中,窥基展现出非凡的领悟力和学习热情。玄奘每“黄昏二时讲新经论”,译场众人竞相造文疏,而窥基多闻第一,成为当时造疏最多的人,被誉为“百部疏主”或“百部论师”。他的许多注疏都是在玄奘亲自指导下完成,遇有疑难便及时向玄奘请教,师徒二人在佛法研习上相互切磋,共同推进佛教经典的翻译与阐释工作 。
三、西行求法:一段特殊的因缘
玄奘西行求法的经历充满传奇,其中一段与老修行的故事,间接促成了窥基与玄奘的师徒缘分。玄奘西行途中,在山洞中发现一位入定的老修行,老修行称在等红阳佛(释迦牟尼佛)出世弘扬佛法,得知释迦牟尼佛已入涅槃后,又想等白阳佛(弥勒佛)出世。玄奘劝他一同回震旦,待自己取经归来协助弘扬佛法,老修行应允。玄奘让他到长安黄色琉璃瓦的屋子投胎,不料老修行投错胎,进入了尉迟恭家,成为窥基 。
后来,玄奘向唐太宗说明此事,唐太宗下旨让窥基出家。起初,窥基提出三个看似不合理的条件:无论到何处,都要有一车酒、一车新鲜的肉、一车女人跟随。唐太宗为成就这段因缘,竟全部答应。出家当日,当窥基听到大兴善寺的钟鼓之声,突然豁然开朗,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于是遣回三车,专心修行,从此获得“三车法师”的称号 。
四、潜心译经:对唯识论的重要贡献
在译经事业中,窥基成就斐然。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十卷、《大般若经》六百卷等多部经典 。其中,《成唯识论》的翻译尤为关键。这部论书是解释世亲《唯识三十论》的集注性质著作,是中国传译瑜伽学的重要典籍。世亲造《三十颂》后未作释便离世,后经亲胜、火辨等十家论师作注。玄奘在印度搜集到十家注释,最初拟分别翻译,窥基建议将其糅合为一,以避免后人无所适从。最终,该论以护法的注释为主,经窥基抉择组织而成,这种糅译体裁为窥基独创 。
此外,对于其他经典的翻译,窥基也积极参与,对新、旧译本进行对比校正。他在《唯识二十论述记自序》中指出旧译本的不足,通过新译校正,使佛典内容更加准确、易懂 。
五、主要学说:构建唯识宗理论体系
窥基的学说思想丰富且独特,对中国佛教发展影响深远。他和玄奘共译佛教经论74部,1335卷,占唐代译经总数一半以上,为佛教经典的传播与传承立下汗马功劳 。
(一)四重二谛
窥基依自宗经典提出“四重二谛”说,将世俗谛分为世间世俗谛、道理世俗谛、证得世俗谛、胜义世俗谛;胜义谛分为世间胜义谛、道理胜义谛、证得胜义谛、胜义胜义谛 。他认为第一俗谛“有名无体”,是俗中最劣者;第四胜义谛“体妙难言”,是真中极胜者。其余三俗谛和三胜义谛具有相对真理地位,体现出真理的相对性。同时,他将真如之理列入胜义世俗谛,一定程度上软化了真如离言的立场,这与中观学派和三论宗的二谛观有所区别 。
(二)五种唯识
窥基将经论中宣说的唯识学体系归纳为“五唯识”,即境唯识、教唯识、理唯识、行唯识、果唯识。“境唯识”从六个角度阐释唯识所观之境;“教唯识”指相关经典教义;“理唯识”依据论颂成立唯识道理;“行唯识”涉及菩萨修行阶位与智慧;“果唯识”强调唯识修行所得之果 。他认为这五种唯识总摄一切唯识内容,其中“果唯识”理义最为圆满 。
(三)境行果
窥基以“境”“行”“果”概括唯识宗教义。“唯识境”从“三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入手观察;“唯识行”强调通过闻、思、修所成慧进行修行,尤其推崇“唯识观”,并提出“五重唯识观” ;“修行果相”从有漏和无漏两方面说明,有漏修能感世间妙果,无漏修可证大菩提 。此外,他还以“五般若”思想解释般若,将自宗般若思想与其他宗派区分开来,并强调修行成佛需经三大阿僧祇劫 。
六、师法玄奘:继承与发扬
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在玉华宫译场逝世,译经事业中止。窥基回到大慈恩寺,专心撰述。此后,他曾游历祖籍附近,沿途讲经造疏,弘扬佛法。还在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写金字《般若经》 。永淳元年(682年)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在慈恩寺翻经院圆寂,享年五十一岁,十二月四日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 。
窥基继承并发展了玄奘的学说,其著述提纲挈领,善于建立体系。他的注疏多在玄奘指导下完成,涵盖玄奘学说主要内容,成为后人了解玄奘思想的重要依据。玄奘逝世后,窥基成为奘门权威,其学说为国内外所景仰,慈恩宗也因此得以确立和发展 。
七、传承弟子:延续唯识宗的辉煌
窥基的弟子慧沼,年少聪慧,15岁出家,初从玄奘受学,后转依窥基习学唯识,深得真传。窥基示寂后,圆测著唯识论疏反驳窥基之说,慧沼撰成《唯识论了义灯》予以破斥,捍卫法相实义 。慧沼还参与义净、菩提流志的译场,任证义之职,刊正诸多经典。他著有《能显中边慧日论》《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等多部著作,论述法相教义,使唯识宗在他的推动下达到鼎盛时期 。慧沼与窥基、智周合称为唯识三祖,为唯识宗的传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
窥基的一生,是致力于佛教经典翻译、教义阐释与宗派传承的一生。他以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构建起唯识宗的理论体系,培养了优秀的传承弟子,对中国佛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佛教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