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家屏

明朝首辅
王家屏
王家屏[明][公元1535年-1603年,明朝首辅] 山西朔州市山阴县人物
王家屏(1537年1月13日—1604年1月22日),字忠伯,号对南,大同山阴(今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人。明代中后期大臣,内阁首辅。
王家屏是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预修《世宗实录》。万历时,迁侍讲学士,擢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万历十四年(1586年),回家丁忧。万历十七年(1589年),服除后以礼部尚书入阁。万历十九年(1591年),升任内阁首辅。次年以请立太子忤明神宗,引疾致仕。万历三十一年(1604年),王家屏病逝于山阴家中,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少保,谥号“文端”。
王家屏性忠耿,好直谏,喜诗文。其诗文气象开阔,雍容和雅,有正始之音。著有《复宿山房集》。
王家屏:刚正首辅的沉浮人生
王家屏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1月13日)闰十二月二日出生在山西大同府山阴县。彼时家族已不复往昔荣光,父亲一边耕种劳作,一边坚持读书,在这样耕读传家的氛围中,王家屏开启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嘉靖十九年(1540年),年仅4岁的王家屏开始接受父亲的教导,专注研习《诗经》,自此踏上了漫漫求学之路。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他通过考核成为诸生;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乡试中脱颖而出,考中举人。隆庆元年(1567年)冬,王家屏毅然北上,奔赴京城,全力备战次年的会试。

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王家屏在会试中崭露头角,高中进士,位列二甲第二名。同年六月,他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还创作五古《出入翰林自述》,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此后几年,王家屏在官场稳步前行:隆庆三年(1569年),他先后为同僚王锡爵、李长春送行,并赋诗留念;隆庆四年(1570年)三月,被授予编修一职,参与国史编纂工作,五月又奉命纂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他不仅分教礼闱、教习内馆,还奉命入蜀册封藩王;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9岁的朱翊钧登基,王家屏负责拟定多篇尊号册文。万历元年(1573年)正月,他担任展书官,同年参与《穆宗实录》的修纂。

万历三年(1575年)七月,王家屏担任日讲官,八月兼任直起居注。在任期间,他一改朝讲经筵流于形式的弊端,陈述事理清晰透彻,奏陈恳切真诚,得到明神宗的认可,被赞为“端人”。万历四年(1576年)夏,他因病告假返乡,朝廷赐予金币并安排驿车护送。万历五年(1577年),他在家养病,因《世宗实录》修成,获加俸禄一级。万历七年(1579年)四月,他被召回继续担任日讲官。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卧病,朝中大臣纷纷奔走祷祈,唯有王家屏不为所动。同年七月,他被擢升为洗马,八月又升为庶子。万历十一年(1583年)九月,他主持武试,随后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掌管翰林院事务。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家屏迎来仕途的重要转折。正月,他负责教习庶吉士,后被擢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吏部右侍郎;十二月,以吏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机务。当时内阁中,申时行主持政务,许国、王锡爵次之,王家屏虽排位靠后,但议论政事时始终公正严明,坚守法度,不随波逐流。万历十四年(1586年)八月二十七日,王家屏的继母景氏去世,九月,他请假回乡守孝。万历十六年(1588年)十二月,内阁首辅申时行奏请召王家屏回内阁,王家屏两次上疏恳辞,均未获明神宗批准。万历十七年(1589年)四月,他无奈入京,以礼部尚书身份入阁。八月,他请求明神宗在万寿节于御殿接受朝贺,神宗勉强应允,并给予嘉奖,他趁机奏请神宗多理朝政。同年十二月,大理寺评事雒于仁上“四箴”疏劝谏神宗,神宗大怒,欲从重惩处,王家屏极力申救,并自请罢斥。

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月,神宗召王家屏等辅臣,出示雒于仁的奏疏,欲施以重典,经王家屏等人委婉劝解,神宗只是将雒于仁贬为平民。此后,围绕立储问题,朝堂纷争不断。王家屏多次与群臣上疏请求册立太子,神宗虽有承诺,却一再拖延。万历十九年(1591年),因册立太子之事,申时行、许国先后离职,王家屏成为首辅。他认为自己在许国的谏疏上署名,不应单独留任,多次请求致仕,均未得到神宗同意。

万历二十年(1592年)正月,礼部给事中李献可因“国本”问题触怒神宗,被贬职外调,王家屏拒不执行神宗御批,封还旨意并劝谏,遭神宗责备,他遂请求致仕。二月,再次请辞未获批复;三月十四日,第五次上书后终于得到批准,十八日离京,四月初二日回到山阴老家。回乡后,他在县南修建复宿山房,与儿子在此读书。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朝鲜战事爆发,王家屏致信经略顾养谦,提出独到见解,可惜未被采纳,导致战事久无战功。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神宗终于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王家屏闻讯欣喜,作《壬寅贺册立大典疏》。十一月,神宗遣使慰问并赏赐他。万历三十一年(1604年1月22日)十二月二十二日,王家屏在山阴家中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赠少保,谥号“文端”。次年,他被葬于山阴河阳堡桑干河畔。明熹宗即位后,又追赠他为太保,并任用他的一个儿子为尚宝丞。王家屏的一生,在官场中坚守正道,虽历经起伏,却始终秉持初心,其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对国事的担当,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家屏:历史印记中的风骨与传承
一、轶事典故:彰显刚正品格
(一)秉笔直书,坚守史德
在参与编修《世宗实录》时,王家屏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坚定的史德。当时文渊阁大学士高拱执掌朝政,其兄高捷曾将大批官税赠予严嵩死党赵文华。面对这一敏感事实,有人因畏惧高拱权势,提议改写内容,高拱本人也亲自授意隐晦表述。然而,王家屏不为所动,坚持如实记载历史,以笔为剑,捍卫史实的真实性,无惧权贵压力。

(二)为人端正,不阿权贵
从万历元年(1573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担任首辅,权倾朝野,众臣争相逢迎。张居正生病时,诸多朝臣或登门探望,或前往寺院祈祷,极尽谄媚之态,唯有王家屏坚守本心,未曾前往。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形势骤变,群臣掀起倒张浪潮,明神宗亦撤销其太师头衔、抄没家产。在众人落井下石之际,王家屏秉持公正态度,给予张居正“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的客观评价,展现出不随波逐流、坚持独立判断的高尚品格 。

二、家族渊源与亲属脉络
王家屏祖籍太原,后分支迁居陕西凤翔。其先世中有一人凭借材勇充任龙江左卫(南京)职务,曾为明成祖朱棣北巡大同护驾。后响应朝廷屯田云中塞的号召,迁至山阴,成为军户。在家族发展历程中,高祖王翀担任明朝邑(陕西同州府)尉;曾祖王缙于明成化四年以贡士身份授任山东临邑县知县,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德高望重;祖父王朝用为明诸生,颇具才名,后因孙王家屏显贵,被追赠为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祖母赵氏亦因孙贵,被追赠为一品夫人 。

王家屏的父亲王宪武(1509年 - 1565年),字克定,别号石溪,二十岁成为县学生员,却六次参加科举均未中第。直至王家屏考中举人后,他放弃科考,以贡士身份补授学官。母亲韩妙善为其生母,累次受敕命赠为安人、宜人、淑人,泰昌元年加赠为一品夫人。继母梁氏在韩氏去世后嫁与王宪武,七年后离世;景氏则是梁氏去世后续娶。

王家屏的妻子霍氏,为兵部主事霍宗岳之女,婚后不满三月便离世;李氏为霍氏去世后继娶,是山阴县处士李松之女。王家屏育有六子,分别为:长子王濬初(一作王浚初),字启哲,万历十三年(1585年)乡试中解元,初任内阁中书舍人,后迁户部郎中;次子王沛初,官至鸿胪序班;三子王汲初,官至陕西西安富平知县;四子王瀹初,官至户部主事;五子王湛初,官至中书舍人、大仆少卿;六子王演初,官至光禄寺丞 。其孙辈中,王泰庚为王濬初四子,官至宛平知县;王泰阳为王沛初之子,任职尚宝司;王泰坝为王汲初长子,官至沙县知县;王泰阶为王汲初之子,亦任职尚宝司。

三、著述成就与文学贡献
王家屏著述丰富,其传世作品集《復宿山房集》四十卷,由儿子王濬初、王湛初辑录,经时任山西巡抚魏养蒙刊刻发行。最早且最完整的版本为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民国十七年(1928年)山西民治学社据此重印,并附有《明史》中王家屏传。山西省历史文化研究院以该本为底本进行点校,于2017年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此外,《四库全书总目》记载有“《王文端集》十四卷”,据尺牍部分韩爌的序言推测,此版本并非完本,存在诸多散佚内容。《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的《王文端公诗集二卷奏疏四卷尺牍八卷》,是根据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至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刻本影印。《明经世文编》收录有《王文端公文集》一卷,由明崇祯年间陈子龙等人选编,内含王家屏奏疏1封、书信24篇,这些内容均收录于《復宿山房集》 。同时,《明史》记载“《王家屏文集》二十卷”,清代徐乾学《传是楼书目》记载“《王文端公集》十四卷”,但这两个版本至今未见流传。明王锡爵等编选的《增订国朝馆课经世宏辞》、明焦竑编著的《国朝献微录》中,也收录了王家屏的部分文章,清朱彝尊《明诗综》则收录了其《恭题文皇帝四骏图》四首诗 。

四、人物争议:《金瓶梅》作者之争
在文学研究领域,曾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提出《金瓶梅》作者可能是王家屏的观点,但这一说法遭到南开大学文学院李宏哲博士的反驳。李宏哲博士通过对明人关于《金瓶梅》作者的五种说法进行分析,指出其漏洞。

屠本畯《山林经济籍》称该书作者因遭陆都督炳诬奏、沉冤难雪,故而创作《金瓶梅》;谢肇淛《金瓶梅跋》认为作者是永陵中金吾戚里的门客,记录主人奢靡生活而成书;袁中道《游居柿录》表示作者是绍兴老儒,记录西门千户家中风月之事;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指出作者为嘉靖间大名士,借书中人物影射时事;《金瓶梅词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刻本欣欣子序与廿公《金瓶梅跋》均指向该书为嘉靖年间“巨公”所作,且提及“兰陵笑笑生”。

从这些记载来看,一四五条所述作者为嘉靖年间大名士,与王家屏所处的万历年间身份不符;第五条提到的“兰陵”,在山阴县及其所辖范围历史上并无此地名;二三条明确作者为门客、绍兴老儒,进一步否定了王家屏作为作者的可能性。此外,书中内容显示作者通晓元明戏曲,而现有关于王家屏的记载中,并无其与戏曲相关的任何材料,因此基本可以确定《金瓶梅》的成书与王家屏无关。

五、后世纪念:缅怀先贤功绩
(一)墓址:历史的见证
王家屏墓位于山西省山阴县南7.5公里的河阳堡村南,墓区留存有石兽、石人、石碑等文物,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后人对这位先贤的缅怀与敬意,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二)纪念园:文化的传承
王家屏纪念园位于山西省山阴县河阳堡村西600米处,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于2010年开始建设。纪念园分为两大部分:墓区部分按照明代一品大员墓地规格进行规划修复,包括高6.8米的王家屏主墓冢及三座小墓冢、四座享堂,还有石人、石兽、神道、碑刻等,其中神道碑、墓表碑及部分石匾均为明代原物,重现昔日庄重肃穆之景。

管理中心和纪念馆及魁星楼等旅游文化设施,以“复宿山房”命名管理中心,仿蔚县暖泉镇苍竹轩经典古院落建筑风格,砖雕木刻精美,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以“南洲书院”命名纪念馆及魁星楼,面积3000多平方米。南洲书院内的魁星楼中,陈列有魁星点斗金碑、国学大师季羡林“独占鳌头”墨宝、魁星点斗刻石、康熙皇帝御笔“天下第一福”、魁星点斗雕像以及80多位历史文化名人彩绘。此外,书院内还有“连中三元”转运石、仿宋版书劝学墙、仿汉简大学墙及文房四宝等建筑,将文化传承与纪念缅怀融为一体,成为当地弘扬王家屏精神、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 
上一篇:尔朱荣下一篇:李克让
明清小说四大家
明朝开国皇帝
明初道士
明朝末年名将
明朝开国功臣
明神宗朱翊钧第七子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明朝官员
明代潮汕文化巨擘
孝勇双全
明末清初杰出的书法家、文学家
中国第二大姓氏
开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国务院原副总理
湖北省委书记
纵横家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落马官员
开国上将
文化领域的开拓者
战国时期秦国将领、军事家
明朝首辅
明朝首辅
明朝首辅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