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武周(?—620年8月),祖籍河间景城(今河北省交河镇),后迁居马邑(今山西朔州)。隋朝末年地方割据群雄之一。
骁勇善射,喜欢交友,投奔隋太仆杨义臣。跟随隋炀帝进攻高丽,建立军功,授建节校尉,迁马邑校尉。面对隋末群雄竞起的纷乱形势,起兵反抗隋朝,依附突厥部落,受封“定杨可汗”,“率军南向,以争天下”,占据储备充足食粮和库绢的晋阳,攻陷河东大部地区,威逼关中。自称皇帝,年号天兴,“军无蓄积,虏掠为资”,大破裴寂、齐王李元吉,席卷山西。
武德三年(620年),为秦王李世民所败,弃城北逃,终为突厥所杀。
刘武周:隋末乱世中的枭雄沉浮
刘武周出身豪富之家,年少时便展现出骁勇善射的本领,且热衷于结交豪侠之士。其兄刘山伯对此深感忧虑,常告诫他:“你交友不加选择,终将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甚至对他责骂羞辱。不堪忍受的刘武周离家前往洛阳,投奔隋太仆杨义臣。
大业年间(612 - 614年),隋炀帝三次征讨高丽,刘武周应募东征。凭借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他因军功被提拔为建节校尉。东征结束后,刘武周回到马邑,担任鹰扬府校尉 。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末天下大乱,刘武周抓住时机,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开仓放粮赈济贫困百姓,并发布檄文召集民众,很快便聚集了一万多兵力,自封太守。为稳固自身势力,他派遣使者依附突厥。隋雁门郡丞陈孝意与虎贲将王智辩联合出兵征讨刘武周,将其围困在桑乾镇(今山西山阴南)。刘武周借助突厥骑兵的力量反击,王智辩兵败被杀,陈孝意逃回雁门后被部下杀害,献城归降刘武周。此后,刘武周乘胜攻破楼烦郡,夺取汾阳宫。为获取突厥更多支持,他将俘获的隋汾阳宫宫女献给突厥,突厥始毕可汗则回赠战马。至此,刘武周军威大盛,先后攻陷定襄,又返回马邑。突厥为扶植地方割据势力,册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并赐予象征权力的“狼头纛”。
刘武周称帝后,改元天兴,随后发兵围攻雁门,围城长达百余日。陈孝意全力坚守,最终因粮尽援绝,被部下张伦暗杀,开城投降刘武周。此时,易州叛军首领宋金刚因被窦建德打败,率4000余众投奔刘武周,进一步壮大了刘武周的势力。刘武周早闻宋金刚善于用兵,得到他后十分欣喜,封其为宋王,委以军事重任,并分一半家产给他。宋金刚休掉原配妻子,迎娶刘武周的妹妹为妻。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三月,刘武周采纳宋金刚“入图晋阳(今山西太原),南向以争天下”的建议,亲率2万大军南侵并州(治所晋阳)。四月,他联合突厥,驻扎在黄蛇岭(今山西榆次北),军威强盛。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派车骑将军张达率步兵抵御,结果全军覆没。刘武周趁机袭破榆次(今山西榆次),五月攻陷平遥,六月占领介州(今山西介休)。唐高祖先后派遣太常少卿李仲文、右仆射裴寂率军救援并州,但均被刘武周的将领击败。八月,裴寂在索原度(在介休介山下)与宋金刚交战,唐军全军溃败,裴寂只身逃回晋州。刘武周势如破竹,进逼晋阳,李元吉连夜携带妻妾弃城逃回长安,刘武周顺利攻占李唐的发祥地晋阳。十月,刘武周派宋金刚南下,接连攻陷晋州、绛州(今山西新绛),占据龙门(今山西河津),攻占浍州(今山西翼城)。与此同时,夏县吕崇茂自号魏王,与刘武周遥相呼应;隋朝旧将王行本据守蒲坂(今山西永济北),与宋金刚联合。至此,山西大部落入刘武周之手,唐在黄河东岸仅剩晋西南一隅,关中地区受到极大震动,唐高祖甚至惊慌失措地下令:“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
同年十一月,唐高祖命秦王李世民率军征讨刘武周,双方在柏壁对峙许久。期间,唐军多次与刘武周部交战,互有胜负。李世民在美良川击败尉迟敬德,又在蒲州再次取胜。而刘武周在浩州进攻李仲文也屡战屡败,士气受挫。最终,李世民在雀鼠谷大败宋金刚,斩杀俘获数万人,缴获辎重千余辆,宋金刚仅率轻骑逃走。其骁将尉迟敬德、寻相、张万岁率精兵,举介州及永安投降李世民。刘武周惊恐万分,率五百骑弃并州向北逃窜,经乾烛谷逃往突厥。宋金刚企图收拢溃散的军队抵抗唐军,却无人响应,只得带百余骑也逃往突厥。李世民进军并州,收复全部失地。宋金刚背弃突厥欲逃回上谷,被追兵擒获,遭腰斩而死。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刘武周企图逃回马邑,因事情败露,被突厥杀死。
民间传说,刘武周的父亲刘匡与妻子赵氏夜间在庭院中闲坐时,忽见一形似雄鸡的物体,周身流光溢彩,照亮地面后飞入赵氏怀中。赵氏起身查看,却一无所获,不久后便怀有身孕,生下刘武周。
后晋刘昫等所著《旧唐书》评价刘武周:“武周始为鼠窃,偶恣鸱张,不用君璋之谋,竟为突厥所杀。”认为他起初不过是趁乱而起的小势力,因肆意扩张且不听从建议,最终被突厥所杀。宋欧阳修等编撰的《新唐书》则称:“武周为人骁悍,善骑射,喜交豪杰。”着重强调了他骁勇善战、喜好结交豪杰的特点。
刘武周的父亲是刘匡,母亲为赵氏,妻子是沮皇后。北京房山区霞云岭村的刘姓大户,多自认是刘武周的后裔。
刘武周被害后,其旧部将他葬于今霞云岭村东面的西山脚下。此地环境优美,坟茔为人工浆砌的地下石穴,顶部由青砖磨缝立叉而成,坟前立有数座近丈高的石碑,镌刻着他的身世与生平。1967年修建京原公路时,坟茔遭到破坏,石碑或被掩埋,或散失民间,如今不仅石穴位置难寻,残存石碑的字迹也已模糊不清,但坟茔所在地仍被称为“石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