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尉迟恭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恭
尉迟恭[唐][公元585年-658年,唐朝名将]+像 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人物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12月25日),名恭,字敬德,本名尉迟融 (《新唐书》作尉迟恭 )朔州善阳(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 )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末唐初大将。
隋朝大业末年,因功升为朝散大夫,刘武周起兵,以其为偏将,夺得晋、浍等州,击破永安王李孝基,活捉独孤怀恩。武德三年(620年),兵败归顺唐朝,赐名尉迟恭。跟随秦王李世民,参与唐初统一战争,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等势力,颇有功勋。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敬德力主先发制人,后在玄武门外射死齐王李元吉,协助秦王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 
贞观元年(627年),授右武候大将军,封吴国公,后历任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同州刺史,贞观十一年(637年),监修洛阳老君山,拜上柱国、改封鄂国公,后任鄜,夏二州都督,贞观十七年(643年),授开府仪同三司,致仕还家,不问政务,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名。贞观十九年(645年),随唐太宗征高丽。显庆三年十一月甲辰日(658年12月25日),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尉迟敬德:从乱世猛将到凌烟功臣的传奇人生
尉迟敬德出生于公元585年,是隋末唐初的著名将领,其一生波澜壮阔,历经多场重大战役,在唐朝的建立与巩固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早期经历:乱世崛起,辗转效力
隋炀帝大业末年,尉迟敬德在高阳参军,投身于讨伐暴乱兵众的战斗中。凭借着过人的勇猛,他一路晋升,直至获任朝散大夫。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马邑鹰扬府校尉刘武周起兵反隋,因听闻尉迟敬德作战勇猛,将其招致麾下,任命为偏将 。

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突厥支持下,刘武周率军南下,尉迟敬德随军出征。九月,刘武周占领太原,尉迟敬德又随宋金刚继续南下,相继攻克晋州、浍州。此时,夏县人吕崇茂起兵响应刘武周,击败唐右仆射裴寂。李渊派永安王李孝基等人前去讨伐,吕崇茂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派尉迟敬德和寻相前往接应。尉迟敬德与吕崇茂里应外合,大败唐军,俘获李孝基、独孤怀恩等一众将领。然而,李世民派兵部尚书殷开山、总管秦叔宝在美良川截击,尉迟敬德军溃败,他仅与寻相只身逃脱,其余部众皆被唐军俘获。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在柏壁城讨伐刘武周,刘武周命尉迟敬德和宋金刚在介休县抵抗。宋金刚战败逃往突厥,尉迟敬德则据守介休县城。李世民派任城王李道宗、宇文士及进城劝降,尉迟敬德最终以介休、永安二城降唐。李世民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右一府统军,并带他一同前往东都洛阳,进攻王世充。

勇冠三军:屡立奇功,备受信任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世民东征王世充。九月,寻相及刘武周旧将纷纷叛变逃走,唐朝诸将怀疑尉迟敬德也会叛逃,将他关押起来。屈突通、殷开山建议杀掉尉迟敬德,李世民却坚信他不会背叛,不仅释放了他,还带入卧室,赏赐金银珠宝,并表达信任。

当天,尉迟敬德陪同李世民在榆窠打猎时,遭遇王世充带领的几万步兵骑兵挑战。王世充部下骁将单雄信直扑李世民,尉迟敬德驱马向前,一枪将单雄信挑下马。随后,他保护李世民杀出重围,又率骑兵与王世充作战,最终王世充部众溃散,唐军俘虏六千骑兵及将领陈智略。经此一战,李世民对尉迟敬德愈发信任,赏赐日益丰厚 。

尉迟敬德擅长夺取和躲避马槊,齐王李元吉听闻后,想与他比试。比试中,尉迟敬德不仅轻松躲避李元吉的攻击,还三次夺下他手中的马槊,令李元吉虽口头上赞叹,内心却深感耻辱。

屡立战功:驰骋沙场,功勋卓著
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在板渚扎营,李世民准备诱其出战,预先设下埋伏。李世民与尉迟敬德到窦建德营垒前叫阵,吸引敌军几千骑兵追击,将其引入伏击圈后,与伏兵一起出击,大败窦建德。王世充侄子王琬骑着隋炀帝的宝马在阵前炫耀,尉迟敬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人冲入敌阵,活捉王琬并牵回宝马,敌军无人敢阻拦 。

武德五年(622年),尉迟敬德跟随李世民到临洺讨伐刘黑闼。刘黑闼袭击李勣,李世民率部救援时被包围,尉迟敬德率勇士冲进包围圈,大败敌军,助李世民和李道宗突围。之后,尉迟敬德又随李世民打败徐圆朗,因多次立功,被授予秦王府左二副护军职务 。

玄武之变:关键抉择,改写历史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扰乌城,李建成推荐李元吉为统帅,并密谋在昆明池送行时杀害李世民。尉迟敬德得知后,与长孙无忌力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李世民起初犹豫不决,在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复劝说下,终于下定决心。

当时房玄龄、杜如晦被逐出秦王府,李世民派尉迟敬德持剑前去,促使他们化妆潜入秦王府共同谋划。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爆发,李建成被杀后,李元吉逃跑,李世民在树林中被缰绳绊倒,李元吉趁机抢夺弓箭并想掐死他,尉迟敬德及时赶到喝退李元吉,并一箭将其射死。随后,李建成、李元吉的部将前来,尉迟敬德出示二人首级,令对方撤退。接着,他奉李世民之命保护唐高祖李渊,并请李渊下旨让各部听从秦王指挥,稳定了局势。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后,尉迟敬德任太子左卫率,还因力保李建成部属不被株连,以及在事变中的功绩,获丰厚赏赐 。

自负其功:历经波折,终得警醒
武德九年(626年)九月,尉迟敬德被授予右武侯大将军,封吴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并奉命攻打侵犯边境的突厥,在泾阳击败敌军。然而,尉迟敬德性格耿直,喜欢揭发他人短处,且自负其功,常指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与宰相们关系不和。贞观三年(629年),他离京任襄州都督 。

贞观六年(632年),尉迟敬德迁任同州刺史。在一次宫廷宴会上,他因不满有人座次排在自己前面,打伤任城王李道宗。唐太宗李世民为此警告他,以汉高祖时期功臣的结局为例,告诫他要严格约束自己。尉迟敬德从此有所收敛 。

绘图凌烟:荣耀加身,功成身退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分封功臣,授予尉迟敬德宣州刺史,改封鄂国公。贞观十三年(639年),他调任鄜州都督,面对李世民对其谋反的质疑,尉迟敬德以展示身上的战伤表明忠心。此后,他又出任夏州都督 。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尉迟敬德上表请求退休,获朝廷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允许每月初一、十五进宫朝拜。不久后,他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一同被绘像陈列于凌烟阁,位列第七 。

晚年生活:远离纷争,安享余年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尉迟敬德上书劝谏,认为不必御驾亲征,可交予将领。但唐太宗未采纳,仍命他以原职行使太常卿职权,任左一马军总管,跟随出征并在驻跸山打败高丽。班师回朝后,尉迟敬德退职居家 。

此后,尉迟敬德晚年迷信仙丹,研磨金属矿石,吞服云母矿石粉,修建楼台,以清商乐曲自娱,闭门谢客长达十六年。显庆三年(658年),唐高宗李治追封其父亲为幽州都督。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尉迟敬德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唐高宗为他举行悼念活动,三天不临朝,令五品以上官员吊唁,并追赠他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赐东园秘器,陪葬于唐太宗昭陵 。尉迟敬德的一生,从隋末乱世中崛起,历经沙场征战、宫廷政变,最终以荣耀之姿谢幕,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尉迟敬德:功勋卓著的传奇人生及其深远影响
一、主要影响
(一)玄武门之变的关键推手
尉迟敬德是玄武门之变的核心策划者与坚定实施者。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权力斗争白热化阶段,李世民因念及兄弟情义而犹豫不决时,尉迟敬德多次力劝其当机立断,先发制人,提醒他不要因“仁爱小情”而忘却“社稷大计” 。玄武门之变当日,尉迟敬德拈弓搭箭,果断射杀李元吉;事变后,为稳定局势,他奉李世民之命,身披铠甲入宫,向正在海池泛舟的唐高祖李渊如实禀报情况,并促使李渊下诏,令各路军队悉数听从秦王指挥。这场政变直接助力李世民登上皇位,开启贞观之治的辉煌篇章。在整个过程中,尉迟敬德表现英勇、临危不乱,厥功至伟,事后论功行赏,他被列为首功之臣。

(二)大破突厥,稳定边疆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初登皇位,突厥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合兵二十万大举进犯唐朝边境,迅速推进至泾州、武功一带。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军抵达高陵县。彼时,唐朝在长安的兵力远不及突厥,各地援军又无法及时赶到,局势岌岌可危。尉迟敬德临危受命,担任泾州道行军总管,在泾阳与突厥展开激战。他不负众望,大破突厥,擒获突厥俟斤(官名)阿史德乌没啜,斩首千余级 。

八月二十八日,颉利可汗率军进至渭水便桥北岸,李世民仅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直抵渭水河边,斥责颉利可汗背弃盟约。随后,各路唐军陆续赶到,阵容严整、旌旗蔽日。李世民命大军迅速布阵,自己仍单独与颉利可汗对话。颉利可汗见唐军早有准备,心生恐惧,遂请求讲和。八月三十日,李世民与颉利在便桥会盟,宰马歃血,并赠予大量金帛,突厥这才撤军。尉迟敬德的胜利虽未重创突厥主力,但极大地打击了突厥的士气,为李世民成功劝退突厥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历史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盛赞尉迟敬德:“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公之素心,郁如山岳。” 唐朝宰相许敬宗在赞颂中,将尉迟敬德比作商周时期的伊尹、吕望,称其“勋烈推光”,辅佐唐朝建立功勋。唐代文学家吕温赞誉尉迟敬德“百炼龙泉”,其英勇无敌,在唐朝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旧唐书》评价尉迟敬德“夺槊陷阵,鼓勇王师,却赂报恩,竭忠霸主”,肯定他在战场上的勇猛以及对君主的忠诚;同时指出他虽有“奋拳负气”的性格缺陷,但唐太宗的告诫对功臣具有借鉴意义 。《新唐书》认为李世民对尉迟敬德推心置腹,尉迟敬德也不负所托,君臣际遇堪称千古佳话 。

南宋学者张预、陈元靓,元末明初文学家杨维桢,明朝学者张燧、黄道周等,均从不同角度高度评价尉迟敬德的军事才能、忠义品质和历史功绩,称赞他是唐朝的“猛将谋臣”“英雄冠唐将”。

三、轶事典故
(一)铁匠借钱
隋朝末年,太原一书生家境贫寒,以教书为生。他潜入官府仓库,欲取钱财,却遇金甲人告知这是尉迟敬德的钱,让他找尉迟敬德要公帖。书生多方寻觅,终于在铁匠铺找到正在打铁的尉迟敬德,恳请他给予五百贯钱。尉迟敬德起初拒绝,后在书生坚持下,写下“今付某某五百贯钱”的字条。书生凭借字条从仓库取走五百贯钱。后来尉迟敬德辅佐李世民成就大业,获赐财物,查库时发现少了五百贯,且在房梁上看到自己所写字条。他惊叹之余,派人找到书生,重加赏赐,并将库中财物分给朋友 。

(二)监修老君山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因民间传说道家始祖李耳曾在景室山归隐修炼,被尊为太上老君,而唐太宗推崇道教、奉老子李耳为本家祖宗,便特派尉迟敬德前往景室山督造老君庙,并将此山改名为“老君山” 。

(三)忠心无二
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意图谋害李世民,想拉拢尉迟敬德,赠送他一车金银器物,并希望他为己所用。尉迟敬德严词拒绝:“我出身低微,蒙秦王救命之恩,只愿以死相报,不敢接受重赏。若为私利背叛,您又怎会用我?”李建成恼羞成怒,断绝与他的往来。尉迟敬德立即将此事告知李世民。此后,李元吉派刺客暗杀尉迟敬德,他坦然面对,刺客多次进入其家却不敢下手;李元吉又在李渊面前诬陷他,致使他被囚禁审讯,幸得李世民极力营救才得以释放 。

(四)敬德不谄
吏部尚书唐俭与唐太宗下棋时发生争执,李世民大怒,将唐俭发配潭州。余怒未消的李世民让尉迟敬德为他做伪证,称唐俭言语冒犯。尉迟敬德答应后,在朝堂上却坚持说没听到唐俭冒犯之语。李世民愤怒之下摔碎玉梃,拂袖而去。后来,李世民在宴会上反思此事,认为尉迟敬德此举让唐俭免于枉死,自己获得勇于改过的美誉,唐俭得以重生,尉迟敬德也赢得忠直的名声,遂赏赐他一千匹绸缎 。

(五)解衣释疑
唐太宗曾怀疑尉迟敬德谋反,尉迟敬德悲愤地说:“臣确实谋反!跟随陛下征战四方,身经百战,身上伤痕累累。如今天下安定,就开始怀疑我?”说罢脱下衣服,展示身上的疮疤。李世民见状落泪,解释只是试探,让他不必恼怒 。

(六)不忘发妻
唐太宗想将女儿许配给尉迟敬德,他叩谢道:“我的妻子虽出身低微,但与我同甘共苦多年。我虽学识浅薄,也知古人富贵不换妻,这并非我的心愿。”李世民只好作罢 。

四、人际关系
尉迟敬德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尉迟本真为北魏冠军将军、渔阳懋公,赠幽州刺史;祖父尉迟孟都任北周济州刺史;父亲尉迟伽在隋朝官至仪同大将军,追赠幽州都督、常宁安公 。

他的发妻苏娬,是檀州刺史苏谦之女。儿子尉迟宝琳官至上柱国、卫尉少卿、鄂国公;另有儿子尉迟宝琪、尉迟宝环,尉迟宝环曾任邛州刺史 。孙子有尉迟循毓(潞王府仓曹参军)、尉迟循寂(即修寂)、尉迟循俨(即修俨) 。孙女中,一位嫁给秦琼之子秦有道,另一位被封为河南郡君,嫁与安州刺史杜鹏举 。

五、后世纪念
(一)追封荣誉
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设庙享奠,尉迟敬德位列其中。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朝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七十二位名将设庙,尉迟敬德也在其列 。

(二)墓址与碑刻
尉迟敬德墓位于陕西礼泉昭陵东南约20公里处,1971年10月22日开始发掘。该墓虽遭盗掘,但出土的两合墓志完整,其中尉迟敬德墓志石色晶莹、雕刻精美,志盖用飞白书,是全国唯一用飞白体书写的墓志,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陕西昭陵博物馆 。

河北冀州市南尉迟村曾有“尉迟敬德之墓”墓碑,现已损毁。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下木角乡政府门外左侧,存有“唐鄂国公尉迟敬德故里碑”。该碑据传立于唐代,清嘉庆二十二年被村民发现,后经多次迁移保护 。

(三)纪念地与祠庙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镇的马跑泉,相传是尉迟敬德西征时,因军中缺水,其战马刨地涌出泉水而得名,当地曾建鄂公祠纪念他(现已毁坏)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神头镇曾有鄂国公祠,始建时间不详,明万历年间重修,祠内有尉迟恭父子坐像、骏马雕塑及相关壁画,后于1948年被毁 。 
上一篇:斛律光下一篇:高蟾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唐代风水大师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
唐朝宰相
唐朝第三位皇帝
唐朝至武周时政治家,武周皇帝
唐朝开国皇帝
刚正谏臣
风水师
中国画家
中国内地女主持人、北京电影学院教师
中国唢呐演奏者
唐代高僧、唯识宗创始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北魏末年将领、权臣
中国内地男歌唱家
唐代高僧、唯识宗创始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