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政国[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湖南邵阳市邵东市人物 赵政国,1956年12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靖县,实验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赵政国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于当年12月参加高考,并在1978年3月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学习。他在大学期间勤奋刻苦,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基础。1982年,赵政国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他继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造,于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 ### 学术生涯 - **博士后研究**:1990年至1997年,赵政国在瑞士联邦苏黎世高工从事博士后工作。在ETHZ工作期间,他与合作组同行一起首次观测了pionichydrogen和pionic deuterium(πp,πd)因强相互作用引起的基态能级展宽,并精确测量了因强相互作用引起的基态能级移动。该实验的结果至今仍是世界上测量pion和核散射S波散射长度的最高精度的实验。 -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工作**:1997年至2001年,赵政国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实验物理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物理一室主任,同时也是BES合作组发言人。他带领科研团队在北京谱仪BES上成功地进行了在2-5GeV能区正负电子淹没产生强子反应截面(R值)的精确测量,将2-5GeV能区的R值精度提高2-3倍,测量结果被近些年来几乎所有的重大国际高能物理大会所引用,并被评价为近些年来国际高能物理界的重大成果之一。 - **美国密歇根大学工作**:2001年至2008年,赵政国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担任访问教授,并先后担任副研究员、高级研究员、research scientist。期间,他在密歇根大学负责的ATLAS muon探测器的建造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回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赵政国从密歇根大学回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任教授,担当近代物理系高能物理专业实验组负责人,985工程项目北京谱仪(BES)项目负责人,欧洲核子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主探测器ATLAS国际合作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负责人。2010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粒子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赵政国任主任。 - **后续发展**:赵政国现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 学术成就 - **R值测量**:R值是正负电子湮没产生强子与一对正负缪子的领头阶截面的比值,其测量精度越高,对希格斯粒子质量拟合越有价值。赵政国在北京谱仪实验期间,主持进行了2-5GeV能区R值测量实验,将其精度从原来的15%左右改善到6%—7%,轰动了当时国际高能物理界,为间接寻找希格斯粒子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结果被国际粒子数据手册收录且被写入教科书。 - **奇异π氢、π氘原子研究**:在瑞士联邦苏黎世高工时,赵政国与合作者建造了特殊结构的弯晶谱仪,精确测量了奇异π氢、π氘原子因强相互作用引起的基态能级的偏移,并首次观测到其谱线展宽,为确定π-核子系统的耦合常数,检验和发展手征微扰理论提供了关键数据。 - **否定KARMEN实验结果**:赵政国与合作者通过对飞行π介子束的测量,否定了KARMEN实验报道的发现重中性粒子的结果,给出了π衰变到重中性粒子的最严格上限,纠正了可能的科学误判。 - **ATLAS实验贡献**:作为ATLAS国际合作组成员,赵政国对ATLAS端盖缪子谱仪(MDT)的建造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带领中国科大团队直接参加ATLAS实验希格斯粒子的寻找与探测,对希格斯粒子的发现作出了直接贡献。 ### 荣誉与奖项 - 2002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 2003年获得中科院杰出科学成果奖。 - 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12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 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 获得何梁何利科学进步物理奖。 ### 社会任职 赵政国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同时还曾是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委员,他还多次被邀请在重大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作报告和主持国际会议,在国际高能物理界具有重要影响力。 ### 科研理念 赵政国认为科学研究越困难越美丽,粒子物理经过百年发展,虽然破解了许多未知之谜,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后来的科研工作者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他觉得对微观世界的研究还有很多未知的答案,需要新方法、新技术甚至思想观念的新突破,而这种未知的探索正是科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