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启文[公元1915年-199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像 湖北黄冈市红安县人物 程启文,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镇付家坳村谢家咀垸人。1915年出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军政治部宣传员、巡视员,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三师二一七团总支书记。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政治部总务科科长,第五支队游击队教导员,江北指挥部独立第四团副团长。1941年起任新四军第二师四旅十团副团长、团长,淮南军区路东军分区来(安)六(合)支队司令员,第二师四旅十二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松江军区哈东军分区参谋长,哈北军分区副司令员。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独立第七师副师长。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一五二师副师长。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玉林军分区副司令员,第四十九军一四五师师长,副军长。1966年任解放军体育学院副院长。1969年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4年4月11日在广州逝世。 程启文:从红安赤子到开国少将的戎马人生 程启文(1915年—1994年),湖北黄冈市红安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他出身贫寒,自幼目睹军阀混战与民不聊生,青年时期投身革命洪流,历经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建设等历史阶段,以英勇善战、忠诚奉献的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少年立志,投身革命洪流(1915—1933) 1915年,程启文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红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这里就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革命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程启文的童年正值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年代,家人饱受地主剥削与兵匪欺压,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从小就对不公的社会现实充满愤慨,也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时,年仅12岁的程启文虽未能直接参与战斗,却亲眼见证了农民武装手持土枪、大刀反抗压迫的壮举。起义后,红色政权在黄安建立,农民协会、儿童团等组织蓬勃发展,程启文加入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传递消息,成为革命队伍中最年轻的力量之一。他常听长辈讲述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心中逐渐萌生了“跟着红军走,为穷人谋出路”的信念。 1930年,15岁的程启文毅然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被编入红一军第一师。初入部队时,他因年纪尚小,先在通信班担任通讯员,负责传递命令和情报。在艰苦的军旅生活中,他迅速成长,不仅练就了过硬的军事技能,更坚定了对革命的信仰。193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正式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二、长征淬炼,战火中成长(1934—1936) 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程启文所在的红四方面军也参与了这一伟大的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他先后担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通信排长、连长等职,肩负着保障部队通信联络的重要任务。 长征之路艰险异常,雪山、草地、江河天险与敌人的围追堵截交织,对每一位红军战士都是生死考验。在翻越夹金山时,程启文与战友们顶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踩着没膝的积雪前行,许多战士因缺氧、冻饿倒下,他却凭借顽强的意志,不仅自己扛了下来,还主动帮助体弱的战友携带装备。过草地时,粮食极度匮乏,他和战友们煮皮带、挖野菜充饥,甚至一度以军马的粪便中未消化的青稞粒为食,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鼓励大家“坚持就是胜利”。 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程启文调任红一方面军总部特务团连长,负责保卫中央领导机关的安全。在一次遭遇战中,他带领连队阻击国民党军一个团的进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沉着指挥,利用地形优势交替掩护,激战一整天,成功掩护总部机关转移,战后受到上级通令嘉奖。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责任重于泰山”,也锤炼了他临危不乱的指挥能力。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程启文作为亲历者,在这场历时两年、纵横万里的战略转移中,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指挥员,他的军事素养与革命意志在战火中得到了全面淬炼。 三、抗日烽火,敌后显神威(1937—194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程启文随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投身敌后游击战争。1937年,他被编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战斗中,他带领连队担任突击任务,冒着日军的炮火冲锋陷阵,亲手炸毁了敌人的一个机枪碉堡,为大部队突破防线扫清了障碍。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程启文也在此次战斗中因功晋升为营长。 1938年,程启文奉命赴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参与创建敌后抗日政权。当时,冀鲁豫地区日军、伪军、土匪势力交织,环境极为复杂。他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带领部队在敌后开展破袭战、伏击战,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他率部参加了正太铁路破袭战,组织群众拆除铁轨、炸毁桥梁,使日军的运输线陷入瘫痪,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 1942年,日军对冀鲁豫根据地发动大规模“铁壁合围”,程启文时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二旅副团长,负责掩护根据地群众转移。在一次突围中,他不幸被炮弹炸伤右腿,血流不止,但他强忍剧痛,坚持指挥部队交替掩护,最终成功将数千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因伤势严重,他被送往后方医院治疗,康复后调任冀鲁豫军区教导团团长,负责培养基层军事干部。在他的严格训练下,教导团为前线输送了大批优秀指挥员,成为敌后抗战的“人才摇篮”。 抗日战争后期,程启文任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副司令员,率部发起局部反攻,先后收复了菏泽、定陶等多个县城,歼灭日伪军数千人,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解放战场,南征北战建奇功(1946—1949) 解放战争时期,程启文转战南北,参与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1946年,他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二十一旅副旅长,参加了陇海战役、定陶战役等。在定陶战役中,他率部担任左翼突击任务,面对国民党军精锐部队的进攻,巧妙利用地形设伏,歼灭敌军一个整编旅,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的通令表扬。 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程启文所在部队作为先头部队,率先突破黄河天险,进入大别山区。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过程中,他带领部队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同时与国民党军展开周旋,多次粉碎敌人的“清剿”。1948年,他调任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一旅旅长,参加了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他率部坚守阵地三天三夜,顶住了敌人的疯狂反扑,为最终歼灭黄维兵团起到了关键作用。 1949年,程启文随第二野战军南下,参加渡江战役。他指挥部队从安徽芜湖江面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随后一路追击残敌,先后解放了南昌、赣州等城市。在解放广州的战斗中,他率部担任主攻,率先攻入市区,歼灭国民党军残部万余人,为华南地区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五、建国之后,投身国防与建设(1950—1994) 新中国成立后,程启文继续投身国防建设事业。1950年,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副参谋长,参与指挥了云山战役、清川江战役等重要战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结合美军的作战特点,提出了“近战、夜战、迂回穿插”的战术原则,有效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为志愿军取得阶段性胜利作出了贡献。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程启文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成为开国少将之一。此后,他历任某军副军长、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等职,致力于部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他注重军事训练与实战结合,多次组织大规模军事演习,提升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1966年以后,程启文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被下放到地方劳动,但他始终坚信党和人民,保持着革命军人的气节。1978年平反后,他担任广州军区顾问,继续为国防事业建言献策。晚年的程启文致力于党史、军史的研究,撰写了多篇回忆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他还十分关心家乡红安的建设,多次捐款捐物,支持老区的教育和公益事业。 1994年1月,程启文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79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从红安的贫苦少年到开国少将,他始终坚守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在烽火岁月中浴血奋战,在和平年代里鞠躬尽瘁,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程启文的事迹,不仅是红安这片革命热土孕育出的英雄传奇,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百年奋斗历程的缩影。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