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胜[公元1914年-199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像 湖北黄冈市红安县人物 刘福胜(1914年11月—1994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湖北省黄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曾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师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营政委,红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一团政治处主任、九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九十三师二七七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营政治教导员,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一团政委、青年纵队第三团政委、新四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十团政委,冀南军区后勤部政委,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供给部政委,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三十旅旅长,桐柏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二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省军区南阳军分区司令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十四师师长,中南军区空军后勤部政委,广州军区空军后勤部政委,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4年12月20日,刘福胜同志因病在红安逝世,享年80岁。 刘福胜是湖北省红安县(原黄安县)华家河镇方刘冲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他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多个历史时期,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又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晚年还心系家乡发展,深受人民爱戴。以下是其详细生平: 苦难童年与革命启蒙 1914年11月,刘福胜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因家境贫寒,他不得不辍学,以放牛为生。尽管生活艰苦,但他求知若渴,常坚持在祠堂旁听他人读书,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1929年,刘福胜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红安县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他深受影响,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31年,他毅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从此踏上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1933年,他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福胜从基层做起,先后担任村农会会员、乡赤卫军队员。他积极参与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活动,凭借坚定的信仰和勇敢的表现,逐渐在队伍中崭露头角。 之后,他历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师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营政委等职。他随部队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多次反“围剿”战斗,在战斗中英勇无畏,冲锋在前。苏家埠战役中,他参与围点打援任务,带领战士们夜间挖掘战壕和隐蔽地道,趁敌军不备发起突袭,全歼敌方王牌主力,极大地提升了红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1934年,刘福胜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长征途中,他历经千难万险,三过雪山草地,始终坚定革命信念,不畏艰难困苦。他带领部队克服了饥饿、寒冷、疾病等重重困难,成功抵达陕北。在此期间,他因表现卓越,先后升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一团政治处主任、九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为加强部队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福胜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营政治教导员。他随部队奔赴抗日前线,参与了多次重要战斗,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之后,他先后担任东进纵队第一团政委、青年纵队第三团政委等职。在冀南地区,他带领部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利用地形优势,采取破袭战、诱敌深入、伏击战等战术,不断袭击日军的交通线、仓库、据点等,有效破坏了日军的后勤补给,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 刘福胜还曾任新编第四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十团政委,冀南军区后勤部政委,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他注重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战士们的抗日觉悟和战斗意志,同时积极参与根据地建设,组织部队开展生产自救,为巩固和发展冀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他担任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面对日军的残酷“扫荡”和“蚕食”政策,他与军分区其他领导一起,带领部队和群众坚持敌后抗战,巧妙地与日军周旋,多次粉碎日军的进攻,保卫了根据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刘福胜历任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三十旅旅长等职。他率部参加了中原突围,在艰苦的战斗中,指挥部队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保存了有生力量。 随后,他带领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在淮海战役中,他与部队官兵一起,不畏强敌,英勇奋战,为战役的胜利贡献了力量。之后,他担任桐柏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二政委、河南省军区南阳军分区司令员等职。他积极组织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同时参与根据地政权建设,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为解放河南地区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刘福胜转入空军系统,为空军建设奉献力量。他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十四师师长,中南军区空军后勤部政委,广州军区空军后勤部政委等职。他致力于空军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注重加强后勤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培训,为提高空军后勤保障能力付出了大量心血。 1955年,刘福胜被授予少将军衔,同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这是对他革命功绩的高度认可。1959年至1964年,他担任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继续为军队后勤建设贡献力量。1964年5月,刘福胜离休,但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和军队建设,始终保持着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革命本色。 离休后的刘福胜,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红安的发展。他看到家乡孩子们每天要涉水上学,便拿出1500元钱,组织乡亲们在村前的河上修起一座水泥桥;得知村里人畜共用一塘水,他率乡亲引来山泉;为了让村里通电,他四处奔走,最终为山沟引来光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格外重视家乡教育事业。1992年4月,刘福胜回到故乡,发现方刘冲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心里十分着急。他当即找到村干部,建议兴建一幢新校舍,并当场捐出1000元钱。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也纷纷捐钱捐物,新校舍破土动工。 然而,因经费不足,新校舍两度停工。刘福胜又两次回乡捐款2000元。1994年12月,他得知已竣工的新校舍因资金不足尚未装门窗时,不顾严寒抱病驱车200多公里,第四次回到故乡。12月20日下午,在与村干部一起研究新校舍安装门窗事宜时,他突然心脏病发作,猝然倒下,最终因抢救无效逝世,享年80岁。 刘福胜将军去世后,乡亲们悲痛万分,按照他的遗愿,将其骨灰安葬在学校对面的山坡上,让他能够永远守望家乡学子。方刘冲村小学也被更名为“福胜小学”,以纪念这位心系家乡教育的开国将军。他的事迹生动诠释了“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他的英名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