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玉纯[公元1913年-198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像 湖北黄冈市红安县人物 况玉纯(1913年-1989年4月18日),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1月投身革命队伍,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4军10师30团营部书记,团政治处秘书长,第30军88师政治部秘书长,89师264团营政治教导员。他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四军(西路军)失败,他因负伤被俘,与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八路军129师第2兵站站长,骑兵团教育股股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任冀鲁豫军区第九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21旅旅长,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独立第1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7军49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平汉、定陶、巨野等战役,以及淮海决战、挺进西南等作战。1949年11月14日,况玉纯政委率部解放瓮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况玉纯先后任中共贵州独山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营房部副部长、后方工程建筑部副部长、营房管理部政治委员、营房部部长、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政治委员。长期担任国家、军队建筑营房部门和后勤技术装备科研部门的领导职务,以卓越的组织指挥才能,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89年4月18日,况玉纯因病于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 况玉纯:从红安赤子到开国少将的烽火人生 在湖北红安这片孕育了223位将军的红色土地上,况玉纯(1913年-1989年)的名字虽不及许世友、韩先楚等名将那般广为人知,却以其在后勤保障、军事指挥领域的卓越贡献,在人民军队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他历经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建设,从一名贫苦少年成长为开国少将,用一生践行了对革命的忠诚与担当。 一、红安星火:少年投身革命洪流(1913-1930) 1913年,况玉纯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况家河村一个佃农家庭。父亲租种地主土地,终年劳作却难以糊口,母亲靠纺线补贴家用,一家人在苛捐杂税与地主盘剥中挣扎求生。8岁时,况玉纯被送进私塾读了两年书,因家境破败被迫辍学,12岁起便随父亲下地干活,还曾到武汉做过学徒,饱尝底层社会的艰辛。 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况家河村成立农民协会,14岁的况玉纯目睹农会打土豪、分田地的壮举,心中燃起对公平社会的向往。他主动为农会站岗放哨,传递消息,次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村里最年轻的“红小鬼”。1930年,红一军在黄安扩红,17岁的况玉纯瞒着家人报名参军,被编入红一军第一师三团三营九连,从此踏上革命征途。 二、红军岁月:从战士到后勤骨干(1930-1937) 加入红军后,况玉纯凭借机灵与勇敢,很快从战士成长为班长。1931年,他在攻打新集(今河南新县)的战斗中,带头攀爬云梯突破城墙,身负轻伤却坚持战斗,战后被提拔为排长,并转为中共党员。同年,他随红四军参加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在双桥镇战斗中俘敌数百,因功升为连指导员。 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况玉纯随部队西征入川。在创建川陕苏区的过程中,他调任红四军十一师政治部宣传干事,后转任供给处指导员,开始涉足后勤工作。1933年,他参与通江、南江、巴中根据地的土地改革,负责为部队筹集粮食,创造性地采用“借粮证”制度,既保障了军需,又维护了群众利益,受到师部表彰。 1935年长征开始后,况玉纯任红四军供给部粮秣科科长,肩负着为部队筹措粮草的重任。过草地时,部队断粮多日,他带头挖野菜、煮皮带,将仅存的青稞面让给伤员。一次夜间行军,他不慎跌入沼泽,战友们用绑腿将他拉上来时,他怀里还紧紧抱着部队的粮款账本。1936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他进入红军大学学习,系统掌握了后勤管理知识,为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三、抗日战场:冀南根据地的“粮草官”(1937-194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况玉纯任三八五旅供给处军需股股长。1938年,他随陈再道、宋任穷挺进冀南,开辟抗日根据地,任冀南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当时冀南平原无险可守,日军频繁“扫荡”,部队粮食、弹药、被服极度匮乏。 为破解困境,况玉纯提出“分散筹粮、定点储存、坚壁清野”策略:组织群众在村外挖地窖储存粮食,用暗号标记位置;发动妇女合作社织布做鞋,解决被服短缺;建立地下交通线,从敌占区秘密采购药品与弹药。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他带领后勤人员在正太铁路沿线设临时兵站,冒着炮火向前线运送弹药,三天三夜未合眼,确保了部队补给。 1942年日军“铁壁合围”冀南根据地,况玉纯时任冀南军区四分区供给处处长,在反“扫荡”中创造出“麻雀式补给法”:将粮食、药品分装成小包裹,由民兵分散携带,趁夜暗送到部队隐蔽点。他还组织群众破坏日军交通线,缴获敌人物资,仅在威县战斗中就截获日军战马30匹、粮食200余石,被军区表彰为“模范供给干部”。 1944年,况玉纯调任冀南军区供给部部长,主持根据地经济建设。他推动开办纺织厂、制鞋厂,推广棉花种植,使军区被服自给率从30%提升至70%;建立贸易局,与敌占区商人开展秘密贸易,换回急需的盐、布匹与药品,为冀南根据地渡过困难时期作出重要贡献。 四、解放战场:后勤与作战双肩挑(1945-1949) 抗战胜利后,冀南军区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况玉纯任纵队供给部部长。1946年内战爆发,他随部队参加上党、邯郸战役,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冬中,仅用三天就为部队赶制出5000套棉衣,被刘伯承司令员称赞“雪中送炭,功不可没”。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况玉纯任第二纵队后勤部部长。部队进入无后方作战状态,他提出“就地取材、分散补给”方案,组织战士向老乡借粮并写下借条,同时征收地主浮财补充军需,既保障了部队机动,又维护了群众纪律。在汝河战役中,他亲自带领运输队冒着炮火抢运弹药,为部队突破敌防线提供关键支持。 1948年,况玉纯调任第二野战军十军后勤部部长,参与淮海战役。他提前在涡河、淝河沿岸建立兵站,储备粮食300万斤、弹药200吨,并组织了5000人的民工担架队。战役期间,他每天只睡4小时,调度物资、救治伤员,确保了十军在围歼黄维兵团时的持续战斗力。1949年渡江战役中,他带领后勤人员征集船只200余艘,培训船工500名,为十军顺利渡江提供了保障,战后荣立二等功。 五、新中国建设:从后勤专家到军分区司令(1949-1989) 1949年10月,况玉纯随十军进军西南,任川南军区后勤部部长。面对战后四川百废待兴的局面,他主持修复兵工厂、被服厂,组织粮食调运,支援地方剿匪与土地改革。1952年,他调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部长,推动建立标准化军需生产体系,使西南军区被服、食品自给率达到90%以上。 1955年,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况玉纯因革命资历与贡献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同年,他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后勤系学习,系统钻研现代后勤理论,毕业后任总后勤部驻重庆办事处主任,负责西南地区军队物资供应。 1960年,况玉纯调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主管后勤与国防动员。他深入黔东南山区,指导修建边防公路与仓库,还推动军地共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产。1964年,他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注重部队战备训练,组织了针对山地作战的实兵演习,提升了部队应对边境冲突的能力。 “文革”期间,况玉纯受到冲击,但始终坚持原则,保护了一批干部。1975年恢复工作后,他任济南军区顾问,致力于军队后勤现代化研究,提出“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后勤建设思路,被总后勤部采纳。1982年离休后,他仍关心军队建设,撰写了《冀南抗日根据地后勤工作回忆》等史料文章,为研究革命史提供了珍贵素材。 1989年4月18日,况玉纯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76岁。临终前,他嘱咐家人将骨灰撒回红安况家河村,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相伴。 结语 况玉纯的一生,是人民军队后勤工作者的缩影。他从红安贫农到开国少将,始终扎根后勤岗位,在战火中保障供给,在建设中创新体系,用务实与担当诠释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真谛。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写:“革命胜利不是靠空谈,而是靠一件件棉衣、一粒粒粮食、一发发子弹堆出来的。”这份对平凡工作的坚守,恰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