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1905年5月26日-1974年1月7日),原名王宏信,汉族,湖北麻城市乘马岗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我军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领导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了麻城县第一支农民武装,1927年参与领导麻城暴动和黄麻起义。1928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副师长兼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9军军长等职。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1974年1月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69岁。 王树声(1905-1974),原名王宏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也是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与革命启蒙 1905年5月26日,王树声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今为市)乘马岗区项家冲。7岁时,他开始读私塾,接受传统文化教育。1923年,王树声考入麻城高级小学,后因拒绝信仰天主教并大闹教堂而被开除。同年,他转入董必武开办的武昌高小补修学校读书,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进步思想,深受革命思潮的影响,为其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1925年,王树声回到家乡教书,担任乘马岗区初级小学的校长。 投身农民运动与武装斗争 1926年,王树声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积极投身农民运动,担任中共麻城县委委员、县防务委员会委员、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部长等职。他大义灭亲,亲自惩办了亲属中几名恶贯满盈的土豪劣绅,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衷心拥护。 1927年春,王树声指挥农民自卫军抵御了反动地主武装对麻城的围攻。6月,他率百余名自卫队员在6000多农民的配合下,于破寨岗抗击1万余反动武装的进攻,经过三昼夜激战,追击40里,歼敌3000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9月,他参与领导了麻城暴动。11月,王树声在黄麻起义中负责在黄安以北担负打援任务,起义后他编入工农革命军,先后任鄂东军第2路分队长、第7军2队党代表,参加了木兰山游击战,还参与开辟了柴山保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屡立战功 鄂豫皖苏区斗争:1928年7月,第7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王树声任第1大队党代表。1930年4月,红11军改编为红1军,他出任第1师第1团团长,率部出击平汉铁路,参加了攻占杨家寨、阳平口、花园镇等战斗,战功赫赫。1931年1月,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王树声任第10师第30团团长。2月,他在新集战斗中,采用“坑道爆破法”炸开城墙,成功攻占该城。5月,他升任红4军第13师副师长兼第37团团长。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王树声任红4军第11师师长,在黄安战役中,他率部担负打援任务,亲自上阵肉搏,击溃敌3个旅的进攻,保障了兄弟部队攻克黄安城。 川陕苏区建功: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王树声率部担任后卫,历经新集、土桥铺、漫川关等恶战,多次挫败敌人的尾追堵截。12月,他指挥先遣团冒雪翻越大巴山,进占川北通江、南江和巴中地区,为建立川陕苏区立下汗马功劳。1933年,在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作战中,王树声指挥所部顽强抗击敌主力左纵队的进攻,后在空山坝地区发起反击,收复失地。同年7月,他升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在1933年11月开始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作战中,他任西线前敌指挥,以少量兵力牵制大量敌人,配合东线作战,后协助徐向前指挥全线反攻,歼敌8万余人,巩固并扩大了苏区。 长征与西路军征战:1935年3月,王树声参与指挥嘉陵江战役,率部强渡嘉陵江,攻占火烧寺,直捣剑门关。5月长征开始后,他率部发起土门战役,掩护主力西进岷江并与中央红军会师。9月,因张国焘的错误决策,他随红四方面军再次过草地,南下川康边。此后,他在绥崇丹懋战役和天芦名雅邛大战役中均有出色表现。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随后,王树声率部西渡黄河,任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9军军长,在河西走廊与军阀马步芳的部队浴血奋战。由于多种不利因素,西路军失利,余部转入祁连山区打游击。王树声率第1支队苦战3个月,最终部队损失殆尽,他孤身一人穿越沙漠,历尽艰险返回陕北。 抗日战争时期保家卫国 1937年,王树声到达延安,毛泽东安慰他说西路军失败他没有责任,并介绍他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后转入延安马列学院。1938年起,他先后担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太行军区副司令员等职,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为巩固和扩大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冬,王树声率部东渡黄河,开赴豫西抗日战场,与皮定均、徐子荣率领的抗日武装会合,组建河南军区并任司令员,执行开辟中原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南征北战 抗战胜利后,王树声奉命南下桐柏山,与新四军第5师会合,任新组建的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1946年6月,他协助司令员李先念指挥中原突围,率左路军由广水越过平汉铁路,西进武当山区,创建了鄂西北游击根据地,他还担任中共鄂西北区委书记、鄂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7年7月,王树声率部协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任鄂豫军区司令员,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为重建鄂豫边解放区贡献突出。1949年,他任湖北军区副司令员,兼任鄂豫皖边剿匪指挥部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指挥部队彻底歼灭了大别山国民党残匪,活捉敌中将总司令汪宪以下1.5万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贡献卓著 新中国建立后,王树声先后担任湖北省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参与指挥剿匪作战,为巩固新生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他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王树声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同年他还担任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致力于改善部队的武器装备,推动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1959年11月,王树声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2年改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为发展和繁荣军事科研事业呕心沥血。他参与领导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种条令条例的制订工作,还参加了红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的领导工作。他所撰《几点作战经验》一文,总结了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山地运动防御、围点打援和突围战斗的基本经验,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王树声是中共第八至第十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74年1月7日,他病逝于北京,享年69岁。他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国防事业奉献了一生,其卓越功绩和崇高风范,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敬重与爱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