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东平[公元1905年-1938年,抗日英烈] 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人物 沈东平(1905年—1938年7月29日),原名张秉乾,河南省舞阳县人。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兼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沈东平(1905年-1938年),原名张秉乾,是河南漯河市舞阳县太尉乡林庄村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为河南地区的抗日斗争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最终在抗击日军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苦难童年与求学经历 1905年6月27日,沈东平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中兄妹5人,他排行老大。父亲张彦申是一位勤劳的自耕农,靠着几亩薄田维持全家生计。然而,当地土地贫瘠且低洼易涝,再加上兵匪扰乱、苛捐杂税繁多,家庭生活十分困苦。 沈东平7岁时进入私塾读书,他聪明好学,成绩出众,深受老师器重。但几年后,因家庭经济拮据,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父亲务农。农闲时,他还到北舞渡镇文茂祥京货铺当学徒。16岁时,他经父亲包办成婚,但夫妻关系不和,学徒生活也充满奴役与艰辛,这促使他决心离家寻找新的人生道路。 投身革命,转变信仰 1923年,沈东平前往洛阳,报名加入了吴佩孚的学兵二团,后辗转进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在西北军期间,他目睹了军阀统治下的社会黑暗,也接触到了一些进步思想。1929年,在西北军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沈东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旧军人到共产主义战士的重大转变,从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革命征程。 改造地方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 1933年,爱国将领冯玉祥、共产党员吉鸿昌组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沈东平满怀抗日激情,跟随吉鸿昌投身抗日斗争。后来,同盟军遭到失败,沈东平受党组织派遣,前往河南许昌、西华一带,任务是争取、改造地方武装,为反蒋抗日积蓄力量。 当时,西华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土匪猖獗,都城岗的胡晓初、陵头岗的侯香山、苗里岗的屈申亭等组织了看寨武装,他们反抗地方苛政,却遭到国民党的打压,正渴望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沈东平来到西华后,以三岗学校教师身份为掩护,与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等武装首领取得联系。 他与三人促膝谈心,向他们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讲述革命道理和南方苏区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在沈东平的引导下,三人深受触动,决定听从其建议,将武装队伍交给共产党,组成了一支抗日武装。1935年,经沈东平介绍,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支抗日队伍在豫中根据地的创建,特别是豫东抗日武装部队的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恢复党组织,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初,沈东平受命恢复河南党组织。他首先到许昌,与共产党员王定南、贺仲莲等取得联系,成立了许昌党支部,并当选为支部书记。随后,他又前往沁阳、济源、孟县等地恢复党的组织。 6月,他主持建立中共许昌中心县委,接着派人到开封、郑州、洛阳、西华等地建立党的组织。7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关怀和指导下,沈东平在许昌主持成立中共河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他成为主要负责人,标志着河南全省党的组织建设有了新发展。 西安事变爆发后,河南党组织根据北方局指示,积极宣传“逼蒋抗日,国共合作,反对内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沈东平组织党员和青年学生推动建立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使得西华、许昌、开封、洛阳和焦作等地的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1937年4月,北方局成立河南省工作委员会,由沈东平、刘子久、吴芝圃组成。在省工委的领导下,河南各地党的力量迅速发展,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组建抗日武装,坚持敌后抗战 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后,沈东平和豫东特委的同志紧紧依靠和发动豫东群众,以三岗为中心,大力发展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豫东地区抗日根据地已扩大到9个县,发展党员500多名,成立了各种抗日团体,还建立了一支6000多人的抗日武装,豫东根据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1938年6月5日,开封沦陷,日军沿陇海路西犯。蒋介石为阻止日军前进,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中共河南省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决定将工作重点转变为武装斗争,并在西华组建抗日部队。 沈东平同共产党员王其梅等积极动员党员骨干及训练班学员,带动青年农民参加抗日部队。他号召各界人士“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很快,他们组建了“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县长楚博任司令,沈东平任参谋长,王其梅任政治部主任,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任副司令兼支队司令。沈东平注重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要求部队贯彻官兵一致、军政一致、军民一致的原则,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加强军事训练,使这支部队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较强的抗日武装。 英勇牺牲,浩气长存 1938年7月下旬,沈东平等率领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转战于豫东平原。7月29日,部队来到太康县转楼村时,获悉睢县一部分日军押大车数辆,出城给驻城南河堤岭的日军据点送弹药和给养,沈东平决定打一个伏击战,消灭日军,夺取辎重。 上午9时左右,自卫军在马路口拦住日军去路,双方展开激烈交战。沈东平仔细辨别敌人枪声方位,指挥机枪手点射,将日军主力引开。随后,他抓住战机,飞身跳出战壕,亲自率部与日军拼杀。在战斗中,沈东平身负重伤,但仍临危不惧,沉着指挥,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最终,他和17位勇士在掩护部队撤退时,不幸牺牲,年仅33岁。 195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沈东平为革命烈士。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成为豫东地区抗日斗争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沈东平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他的名字也将永远被铭记在河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精神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