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济宇[公元1902年-2000年,中科院资深院士、著名化学家]+像 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人物 高济宇(1902年5月23日-2000年4月29日),河南舞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历任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教务长,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教务长、副院长,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 高济宇(1902年5月23日—2000年4月29日),字恩波,河南舞阳人,是中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有机合成研究和化学教学,为中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求学之路 1916年,高济宇就读于河南开封第一中学,次年转入开封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毕业后,他考入交通部唐山大学土木工程系。在校期间,目睹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教育和科学落后的状况,他立下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志向。 1923年春,高济宇考取河南省官费留美,同年秋入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电机系学习。然而,由于国内军阀混战,留学生学费不能按时发放,入学一个多月后,他因生活困难不得不退学做工。1924年春复学后,他转入化学系,为补贴学费,此后3年每年暑假他都到阿拉斯加鱼产加工厂做工。 1927年,高济宇从华盛顿州立大学毕业后,进入伊利诺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有机化学。1929年和1931年,他先后获得该校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之后,他于1930年至1931年任伊利诺大学化学系研究助理。 回国任教与科研生涯 1931年8月,高济宇回国,在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先后任副教授、教授,1934年至1945年担任化学系主任,1947年担任教务长等职。在担任化学系主任期间,他千方百计补充图书杂志、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建立新的实验室,使中央大学化学系在30年代就较早地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高济宇克服试剂匮乏等困难,创办制药部生产化学纯试剂,保证了教学科研的开展。 1949年,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高济宇先后任理学院长、教务长和副校长(1950—1984),1982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他还自1933年加入中国化学会,连续12次当选为该会的副总干事、总干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等,并先后任《化学通讯》经理编辑(1941—1943)与总编辑(1944—1949)。此外,他还曾任南京市科普协会主席、江苏省科技协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高济宇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还担任过南京市人大代表,第六届江苏省党代会代表和省委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化学教材编委会副主委等职务。 科研成就 高济宇长期致力于有机合成及反应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20世纪20年代前后,碳环化合物的合成是有机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他在博士论文中用2,5-二溴己二酸二乙酯与氰化钠反应,得到成环产物,这是形成四元环的重要方法。他还将该反应推广到二酮类化合物研究,发现2,5-二溴-1,6-二苯-1,6己二酮与碱性试剂反应会生成含五元环的化合物,认为反应可能通过二酮的环醇式进行。 此后,他系统研究了1,6-和1,7-二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性质,得到了1,7-二苯-1,7-庚二酮的环醇,并证明它们在室温和碱催化下达成平衡,这是二酮环链互变异构的唯一例证。他还研究了活性金属如银(0)、钯(0)和钛(0)等引起的有机反应,发现了钛(0)能引起四个氰基脱去两个氮而生成吡嗪环等现象。 1960年起,高济宇领导为国防服务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1958年-1978年,他承担了代号为01、03的国防科研课题,带领团队对七类杂环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杂环化学、天然产物化学的分子毒理学及药理学方面做出重要贡献。1986年,他带领团队接受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的研究,解决了合成制备、超纯纯化等一系列难题,为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教育贡献 在6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高济宇桃李满天下,为中国化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长期讲授“有机化学”等课程,每次讲课前都认真备课,注重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他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官能团编排体系”,使有机化学内容更紧凑,便于教学和与实验配合,被广泛接受。 在此基础上,高济宇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有机化学》,该书经多次修订,一直在高校中使用,对中国有机化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讲课语言精炼,启发性和感染力强,同时对学生要求严格,经常进行不定期小测验,以检查教学效果。他还十分重视实验教学,不断完善实验条件,经常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 高济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言传身教,堪称一代师表。在1980年当选的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中,有9位是他直接培养出来的学生,如高分子化学家黄葆同、物理化学家楼南泉等。 国际交流与合作 自1959年起,高济宇先后到苏联和民主德国考查高分子专业,到捷克参加两国科技协作会议,到瑞士参加日内瓦大学成立400周年纪念,到英国参加英国化学会年会,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同时,他也积极组织国内兄弟院校或有关单位之间进行科技合作,如1966年促成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协作制成165计算机,为国内科研合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0年4月29日,高济宇逝世,享年98岁。他的一生,始终秉持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念,在科研和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为中国化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和精神遗产,是中国化学界的杰出代表和令人敬仰的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