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梁晓天

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晓天

梁晓天[公元1923年-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人物
梁晓天(1923年7月28日—2009年9月29日),出生于河南舞阳,著名有机化学家、天然产物结构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梁晓天:从舞阳走出的药物化学先驱与中科院院士  

梁晓天(1923年7月28日-2009年9月29日),出生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是中国著名有机化学家、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甾体化学和天然产物化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一生致力于药物化学研究与教育事业,为中国医药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生平事迹彰显了一位科学家“扎根祖国、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  


一、舞阳少年:战火中的求学之路  
1923年,梁晓天出生于舞阳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梁庭灿是当地知名教师,推崇“实业救国”,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幼年的梁晓天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经典,同时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家乡的草药、矿物都成为他观察世界的对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4岁的梁晓天就读于舞阳中学,目睹日军侵华的苦难,立下“科学救国”的志向。1940年,他考入河南大学化学系,却因战乱被迫随校流亡至豫西山区。在茅屋为教室、石板为课桌的艰苦条件下,他通读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等著作,尤其对“药物如何作用于人体”的问题产生强烈探索欲。1944年,河南大学再度西迁,梁晓天辗转至重庆,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化学系,师从著名化学家高济宇(同为舞阳人,后为中科院院士)。高济宇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从天然产物中寻找药物”的理念,深刻影响了梁晓天的学术方向。  

1946年,梁晓天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助教。在此期间,他参与了青霉素的提取研究——当时青霉素是抗战前线急需的抗生素,国内尚不能生产。他在简陋实验室中反复试验,成功从青霉素发酵液中提取出粗品,为支援前线做出贡献。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药物研发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关乎生命的大事。”  


二、负笈美国:甾体化学领域的突破  
1948年,梁晓天考取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奖学金,攻读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当时,甾体化学是国际化学界的前沿领域——甾体化合物(如胆固醇、性激素、皮质激素)具有重要生理活性,其结构解析与合成是药物研发的关键。他师从著名甾体化学家L.F.菲泽(Louis F. Fieser),专注于“甾体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机理”研究。  

在美期间,梁晓天展现出惊人的科研天赋。他首次采用“红外光谱与化学降解结合”的方法,解析了一种天然甾体的立体结构,纠正了此前文献中的错误结论。1951年,他的博士论文《Δ5-3-酮甾体的反应研究》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提出“甾体双键迁移规律”,为甾体药物的合成提供了理论依据。毕业后,他受邀加入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参与“可的松(抗炎症激素)的全合成”项目,成为该团队核心成员。  

1954年,正值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医药人才。梁晓天毅然放弃美国的优渥条件,谢绝导师挽留,携妻儿与科研资料回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美国的实验室再先进,也不是我的祖国——中国的药物研发,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做。”  


三、扎根祖国:开拓中国药物化学新领域  
回国后,梁晓天受聘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任副教授、教授,后兼任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当时的中国,药物化学研究几乎空白,他从零开始,推动了多项开创性工作:

1. 甾体药物研究的奠基  
梁晓天是中国甾体化学的开拓者。1956年,他领导团队开展“可的松全合成”研究,仅用3年便完成从薯蓣皂甙元(中国丰富的天然资源)到可的松的全合成,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1960年代,他转向避孕药研究,成功合成“甲地孕酮”,这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口服避孕药,为人口控制政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他还系统研究了中药中的甾体成分,从剑麻、黄藤等植物中分离出多种新甾体化合物,发表《中国甾体植物资源与利用》等论文,为甾体药物的国产化奠定基础。  

2. 天然产物化学的突破  
梁晓天坚信“中药是未被充分开发的宝库”。1970年代,他带领团队研究抗疟中药青蒿,虽未直接参与青蒿素的发现,却在后续结构解析中做出重要贡献:通过核磁共振(NMR)技术,首次确定青蒿素的过氧桥结构,为其人工合成提供了关键依据。此外,他还从中药“川芎”中分离出有效成分川芎嗪,证明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如今已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用药;从“丹参”中提取出丹参酮ⅡA,开发出治疗冠心病的药物,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3. 波谱分析技术的推广  
梁晓天是中国较早应用核磁共振、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科学家。1964年,他编写《核磁共振光谱解析简论》,是国内首部系统介绍NMR技术的著作;1980年代,他主持翻译《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推动波谱分析成为药物研发的常规手段。他常对学生说:“仪器是手的延伸,但真正的解析能力在大脑——要让机器为科学服务,而非被机器束缚。”  


四、教育与学术担当:培育医药人才梯队  
梁晓天不仅是科研先锋,更是杰出的教育家。他在北京医学院执教50余年,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药物化学硕士、博士,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耕陶、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彭师奇等知名学者。他的教学理念是“做中学”:
实验室即课堂:要求研究生从化合物提取到结构鉴定全程独立操作,亲自指导每一步实验,甚至对核磁共振图谱的每一个峰都要求“讲清来源”。  
跨学科思维:鼓励学生同时学习化学、生物学、医学知识,他常说:“药物化学家不能只懂瓶瓶罐罐,还要知道药物在人体内‘如何工作’。”  
学术民主:在课题组会上,他允许学生反驳自己的观点,曾因一个实验数据的争议与学生辩论三天,最终通过重复实验验证结论,这种“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态度影响了几代学者。  

在学术组织方面,梁晓天历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化学学报》编委等职。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化学界院士之一。1994年,他牵头成立“中国甾体化学学会”,推动国内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五、晚年坚守与家国情怀  
晚年的梁晓天仍坚持每天到实验室工作,70多岁时还指导博士生研究抗艾滋病药物。2003年“非典”期间,80岁的他主动请缨,参与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研究,提出“从中药中寻找广谱抗病毒成分”的思路,为疫情防控贡献智慧。  

他始终心系家乡舞阳,1985年首次返乡后,多次捐赠图书、仪器支持当地教育,还促成舞阳中学与北京医学院附属中学的合作,帮助家乡学子开阔视野。他常对乡亲说:“我走得再远,根还在舞阳的土地上。”  

2009年9月29日,梁晓天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临终前,他留下遗愿:将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骨灰撒回舞阳沙河——这条哺育他成长的河流,最终成为他魂归之处。  


六、历史评价与科学遗产  
梁晓天的一生,是中国现代药物化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他的研究覆盖甾体化学、天然产物化学、波谱分析等多个领域,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殊荣。国际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评价他:“梁先生是将西方先进技术与中国传统医药结合的典范,他的工作为全球天然产物药物研发提供了新路径。”  

他的科学遗产不仅是具体的研究成果,更在于建立了“从天然产物到临床药物”的完整研究体系——这一体系至今仍是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模式。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为纪念他,设立“梁晓天奖学金”,鼓励青年学者投身药物化学研究;舞阳则建有“梁晓天纪念馆”,陈列着他用过的实验记录本、获奖证书,成为家乡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基地。  

从舞阳的战火少年到国际知名的药物化学家,梁晓天用一生践行了“科学为民”的誓言。他曾说:“药物研发的终点不是发表论文,而是让患者用上有效的药。”这种务实求真、心系家国的精神,正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这位从河南大地走出的科学巨匠,不仅在化学领域书写了辉煌篇章,更以其崇高品格,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杆。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2 11:46
上一篇:高济宇下一篇:张万春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湖南省委书记
台湾地区前领导人
开国大校
甘肃省委原书记
战斗英雄,革命烈士
香港南丰集团创办人
新四军战士、 福建晋江烈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内地男编剧、演员
杰出作家
开国大校
原山西省法学会顾问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原中顾委委员、中央党校原校长
诗人、作家、书法家、新闻工作者
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海省委员会原副主席
浙江省委原书记
原重庆市委书记
李大钊的儿媳
开国大校
翁源人物
中国作家
浙江省委原书记
门商界与政坛的杰出代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跆拳道运动员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原副主席
原安徽省委书记
首饰工匠
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
香港航商总会总顾问
中国香港女歌手、演员
广东最后一位状元郎
翁源人物
杰出的工人运动领导者
前蜀宗室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三国时期曹魏太常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朝梁开国功臣、宰相、政治家、文学家
东汉郡吏
前蜀开国皇帝
前蜀宗室大臣
抗日英烈
前蜀最后一位皇帝
前蜀高祖王建的长子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