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南北朝][公元451年-503年,竟陵八友] 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人物 范云,字彦龙,南乡郡舞阴县(河南省泌阳县)人。哲学家范缜从弟。南朝齐梁之际诗人、大臣、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 范云少时机警,善于属文。八岁能诗,人称有“相才”。早年参预齐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之游,后仕齐为郢州西曹书佐、法曹行参军。永明十年(492年),同萧琛出使北魏,受到北魏孝文帝的称赏。还朝,迁零陵内史,累官始兴内史、广州刺史,为政清廉,颇著声誉。萧衍与范云曾同为竟陵王西邸之游,得到萧衍的器重。萧衍即皇帝位,范云官至侍中,累官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居官能言直谏。 天监二年(503年),范云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三岁,谥号为文。 范云为齐梁文坛领袖人物之一,诗文俱工。钟嵘《诗品》将其与丘迟并列,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原有集30卷,唐初即有散佚。今存诗40余首,记载于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仅3篇,记载于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建康实录》记其有《策略》30卷,而在《隋书·经籍志》中未见著录,当已久佚。 范云(451年-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古属舞阳)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竟陵八友”之一。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幼年聪慧,崭露头角 范云是晋平北将军范汪的六世孙。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六岁时,随姑父袁叔明学习《诗》,能“日诵九纸”,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惊人。八岁时,范云在路上遇到宋豫州刺史殷琰,殷琰见其气质不凡,便邀他就席交谈。范云应对从容,宛如成人,殷琰让他赋诗,他操笔便成,在座众人无不惊叹,其才华初露锋芒。 范云不仅天资聪慧,还勤奋好学。他曾向亲人袁照学习,昼夜不倦。袁照十分欣赏他,曾抚摸着他的背说:“卿精神秀朗而勤于学,卿相才也。”由此可见,范云从小便被寄予厚望,众人皆认为他将来必能成就大业。 初入仕途,历经波折 范云成年后,凭借家族背景和自身才华,初仕宋,为郢州西曹书佐,后转法曹行参军。当时,吴兴沈约、新野庾杲之与范云的父亲范抗同在郢府任职,他们见到范云后,认为他很不一般,便与他结为朋友。这也为范云日后在文坛和仕途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后来,沈攸之举兵围郢城,范抗作为府长流,入城固守,将家属留在城外,范云不幸被军人抓获。沈攸之召见他,声色俱厉,然而范云容貌不变,从容自陈,沈攸之见他如此镇定,不禁笑道:“卿定可儿,且出就舍。”第二天,沈攸之又让范云送书入城。城内有人认为范云是敌方派来的,欲诛杀他,范云却说道:“老母弱弟,悬命沈氏,若违其命,祸必及亲,今日就戮,甘心如荠。”长史柳世隆向来与范云友善,便将他救下。此次经历,展现出范云的勇敢和对家人的担当。 南齐为官,政绩显著 齐建元初,竟陵王萧子良为会稽太守,范云开始跟随萧子良。起初,萧子良并未特别留意他。一次,众人游览秦望山,萧子良派人查看刻石文,当时无人能识,唯有范云能够诵读,萧子良大为喜悦,从此对他宠冠府朝。此后,萧子良任丹阳尹,召范云为主簿,对他深相亲任。 范云曾随萧子良进见齐高帝,恰逢有人献上白乌,齐高帝问这是什么祥瑞,范云虽位卑,却最后回答道:“臣闻王者敬宗庙,则白乌至。”而此时齐高帝刚拜谒宗庙完毕,故而对齐高帝来说,范云的回答十分应景,高帝称赞道:“卿言是也。感应之理,一至此乎!”范云由此更受赏识,先后转补征北南郡王刑狱参军事、尚书殿中郎等职。 萧子良为司徒时,范云补记室参军事,不久授通直散骑侍郎,领本州大中正。后来,他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期间洁身自好,精简政务,去除不必要的开支和苛捐杂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齐明帝将他召回京都,任命为散骑侍郎,之后又出为始兴内史。 始兴郡多豪猾大姓,以往的郡守若有不善者,他们便会共谋杀害或驱逐。而且此地边带蛮俚,盗贼众多,前几任内史都以兵刃自卫。范云到任后,以恩德安抚百姓,罢除亭候,使得商贾可以露宿街头,郡中百姓称他为神明。因政绩突出,范云迁假节建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但后来,他因受他人牵连坐事下狱,所幸遇赦得免。 永元中,范云起为国子博士。中兴年间,拜黄门侍郎,迁大司马谘议参军,领录事,后进侍中。在南齐时期,范云辗转多地任职,无论在何处,都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品德,做出一番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和上司赏识。 助力萧衍,位极人臣 范云早年与萧衍便有交往,他们曾在竟陵王萧子良府邸相遇,又因居住相近,彼此熟知,萧衍对范云的才华十分器重。及萧衍率义兵至京邑,范云当时在城内。东昏侯被杀后,侍中张稷派范云衔命出城,萧衍便将他留下,让他参与帷幄之事,任命他为黄门侍郎,范云与沈约同心辅佐萧衍。 萧衍建立梁台后,范云迁任侍中。当时,萧衍纳齐东昏侯余妃,颇妨政事,范云曾加以劝谏,萧衍未予采纳。后来,范云与王茂一同进入萧衍卧内,再次进谏道:“昔汉祖居山东,贪财好色,及入关定秦,财帛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范增以为其志大故也。今明公始定天下,海内想望风声,奈何袭昏乱之踪,以女德为累。”王茂也起身拜曰:“范云言是,公必以天下为念,无宜留惜。”萧衍默然不语,范云便当即上疏,请求将余氏赏赐给王茂,萧衍赞赏他的心意,最终答应了此事。次日,萧衍赐范云、王茂钱各百万。 天监元年,萧衍受禅称帝,在南郊举行柴燎大典,范云以侍中身份陪乘。礼毕后,萧衍对范云说:“朕之今日,所谓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范云回应道:“亦愿陛下日慎一日。”萧衍认为他说得很对。当天,范云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因佐命之功封霄城县侯,邑千户。 范云因旧恩被萧衍提拔,又有佐命之功,故而对萧衍尽诚翊亮,知无不为。萧衍也对他推心置腹,委以重任,他所奏之事大多被应允。萧衍曾对临川王萧宏、鄱阳王萧恢说:“我与范尚书少亲善,申四海之敬;今为天下,此礼既革,汝宜代我呼范为兄。”二王下席拜礼,还与范云同车还尚书下省,当时的人都以范云为荣耀。 同年,东宫建立,范云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不久迁尚书右仆射,仍领吏部。然而,后来他因违诏用人,被免去吏部尚书之职,但仍保留仆射之位。 文坛领袖,诗文著称 范云是“竟陵八友”之一。南齐永明年间,竟陵王萧子良招集天下文人,在其西邸聚会,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人常在此吟咏唱和,纵论诗文,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群体,史称“竟陵八友”。他们对当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永明体诗歌的发展。 范云是当时文坛领袖之一,与沈约、王融、谢朓等友善,和何逊也有交往。他自幼擅长写诗作文,文思敏捷,下笔成章,且未尝定稿,时人常怀疑他是事先构思好的。《文选》录其《赠张徐州稷》《古意赠王中书》《效古》等五言诗3首。《诗品》将其列之于中品,评为“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 范云流传至今的诗有40余首,其中41首是五言诗。其诗风格明净,如“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别诗》)、“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之零陵郡次新亭》)等诗句,意境优美,已可见唐音之前奏。 性情笃厚,备受赞誉 范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中事务必先咨询嫂嫂意见而后行,体现出他的孝悌与品德。他好节尚奇,专趣人之急,乐于帮助他人,颇有侠义之风。年轻时,他与领军长史王畡友善,王畡死于官舍,因贫困无居宅,范云便将其丧事迎回家中,亲自营办含殡之事,尽显朋友之义。 范云事竟陵王子良恩礼甚隆,但他每次进言,都能直言不讳,未尝阿意奉承。萧子良曾向齐武帝论及范云为郡之事,齐武帝起初认为范云是庸人,常卖弄才能,欲将他远调。萧子良则说范云经常对自己加以规诲,谏书具存,并将谏书呈给齐武帝。齐武帝见谏书有百余纸,辞皆切直,不禁叹息,从此对范云改观,不再打算将他外调。 范云居选官之位时,任守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但他应对如流,无所壅滞,处理官曹文墨,犹如神明,时人咸服其明赡。不过,他性情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常形于色,因此也有一些士人以此轻视他。 病逝朝堂,哀荣备至 天监二年,范云病逝,享年五十三岁。梁武帝萧衍闻讯后痛哭流涕,即日御驾临殡,以示哀悼。梁武帝下诏追赠范云为侍中、卫将军,仆射、侯如故,并给鼓吹一部,以表彰他的功绩和忠诚。礼官请谥曰“宣”,梁武帝敕赐谥“文”。 范云有集三十卷,可惜至今文章已亡佚几尽,但其诗作仍有30余篇留存,收入今人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在南北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当时文坛和政坛的重要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