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增旺杰[公元1936年-2008年] 西藏自治区山南隆子县人物 仁增旺杰,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西藏隆子人。藏族。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西藏自治区隆子其到麦公社党委书记,西藏自治区贫下由农。牧协会副主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区委常委,隆子县委书记。 2008年8月25日逝世。 仁增旺杰生平事迹 仁增旺杰(1936年-2008年),男,藏族,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西藏自治区基层建设的杰出实践者,曾任隆子县列麦乡列麦村党支部书记。他扎根高原乡村数十年,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带领群众治山治水、发展生产,用一生践行了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被誉为“雪域高原的好书记”。 一、苦难童年与时代觉醒 1936年,仁增旺杰出生在隆子县列麦乡列麦村一个贫苦农奴家庭。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下,他家世代为当地贵族支差服役,童年记忆里满是苛捐杂税、饥寒交迫。他7岁起就为领主放牧,12岁被迫参与徭役,目睹过亲人因反抗农奴主而被毒打致残,也亲历过瘟疫肆虐时官府的冷漠旁观。这些苦难让他对“平等”“温饱”有着最朴素的渴望。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民主改革彻底废除农奴制。仁增旺杰第一次分到了土地和牲畜,在工作组的扫盲班中学会了藏文和汉文,还加入了民兵组织。他常对村民说:“以前我们是领主的‘会说话的工具’,现在党让我们成了自己的主人,这份恩情要拿命来报。”1965年,他主动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申请书里写道:“我没读过多少书,但我知道,跟着党走,西藏才能有好日子。” 二、扎根基层:从生产队长到村支书 1966年,仁增旺杰出任列麦村生产队长。当时的列麦村,自然条件恶劣:全村80%的土地是坡地,水土流失严重;没有灌溉设施,庄稼“靠天吃饭”,亩产不足百斤;村民住的是低矮的土坯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村民平整土地。 修渠引水,破解“靠天吃饭”难题:列麦村背靠海拔5000米的雪山,夏季融水充沛却无法利用。仁增旺杰发现,村东的隆子河支流可通过修建水渠引入农田,但水渠需穿越3座山、绕过2个峡谷。1968年,他召集村民开会,提出“凿山修渠”的计划,却遭到不少人反对——“石头比铁硬,我们用锄头能挖开?”“万一塌方,人都要埋在里面!” 仁增旺杰没有退缩。他带着党员骨干先干起来:白天用钢钎凿石、用背篓运土,晚上在油灯下研究地形。寒冬腊月,他跳进冰水里清理渠底淤泥;山体塌方时,他第一个冲上去用身体护住战友。村民们被他的拼劲打动,纷纷加入施工队。历时3年,一条长5公里的“团结渠”终于建成,使全村灌溉面积从200亩扩大到800亩,青稞亩产从90斤提高到200斤,村民首次实现了粮食自给。 当选村支书:带领全村“向山要地”:1973年,仁增旺杰当选列麦村党支部书记。此时的列麦村虽解决了温饱,但人口增长与土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他提出“开垦荒坡、改造沼泽”的计划,目标是将村西的“乱石滩”改造成梯田。 改造工程从1975年启动,难度远超修渠:沼泽地冻土坚硬,需先烧火解冻;乱石滩需用炸药爆破,再运土覆盖。仁增旺杰住在工地旁的帐篷里,每天工作16小时,右手被钢钎磨出厚厚的茧子,左手在爆破事故中被碎石砸伤,留下终身残疾。他还创新提出“男女分工、老少协作”:青壮年负责爆破和运土,妇女和老人负责筛选种子、修补工具,学生利用假期参与平整土地。经过5年奋战,列麦村新增耕地400亩,建成梯田28级,被当地群众称为“幸福田”。 三、抗灾救灾:用生命守护家园 列麦村地处藏南峡谷,是雪灾、泥石流的高发区。仁增旺杰担任村支书的20多年里,始终是抗灾一线的“排头兵”。 1979年冬,列麦村遭遇百年不遇的雪灾:积雪厚度达1.5米,牲畜冻死近千头,6户村民的房屋被压垮。仁增旺杰组织党员成立“抢险队”,踩着齐腰深的积雪挨家挨户排查险情。他把自己家的青稞和柴火全部分给受灾群众,自己和家人则以糌粑糊糊充饥。为了救出被困在山上的300多只羊,他带领5名青年在暴风雪中跋涉8小时,途中一名青年体力不支,他背着对方走了3公里,最终将羊群安全赶回。雪灾过后,他又推动修建了12座牲畜暖棚和3个储草库,建立“抗灾储备制度”,让列麦村在后续灾害中损失大幅减少。 1985年7月,暴雨引发泥石流,冲毁了“团结渠”的3处堤坝,威胁到下游50亩农田。当时仁增旺杰正因胃溃疡住院,得知消息后拔掉输液管赶回村里。他跳进齐胸深的泥浆中,用身体挡住冲击堤坝的洪流,指挥村民垒石加固。经过两天一夜的奋战,堤坝保住了,但他却因体力透支晕倒在工地,被紧急送回医院抢救。医生说:“再晚来一步,胃出血就危及生命了。” 四、发展产业: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改革开放后,仁增旺杰意识到“光靠种地不够,还要搞多种经营”。他根据列麦村的资源特点,提出“三个一”计划:种好一片果树、养好一群牛羊、办起一个小作坊。 引种果树:1982年,他到山南地区农科所学习果树栽培技术,带回500株苹果苗和桃树。起初村民不理解:“高原上能长果树?”他在自家地里试种,用羊粪改良土壤,冬天给树苗裹上毡布防冻,3年后果树挂果,亩产水果2000斤,收入是种青稞的5倍。村民们纷纷效仿,到1990年,列麦村建成果园300亩,成为隆子县首个“水果专业村”。 集体经济:1986年,他牵头成立村集体采石队和运输队,组织村民开采当地的花岗岩,用拖拉机运往泽当镇销售。他坚持“利润按劳分配,集体留成用于公益”,采石队当年就为村集体积累资金8万元,用这笔钱修了村里第一条砂石路,还盖起了村小学的新教室。有村民想多分利润,他说:“集体就像一棵大树,根扎得深,枝叶才能茂盛。” 五、为民情怀:“群众的事比自家的事大” 仁增旺杰常说:“当干部,就是要把群众的难处扛在自己肩上。”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妻子长期患病,两个孩子上学需要开支,但他始终把村民的需求放在首位。 资助贫困学生:1978年,村民次仁卓玛的女儿因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仁增旺杰把准备给妻子买药的钱送到她家,还承诺“只要孩子想读,学费我来想办法”。此后10年,他陆续资助了7名贫困生,其中3人考上了西藏大学,成为列麦村第一批大学生。 照顾孤寡老人:村里的五保户达娃拉姆双目失明,仁增旺杰坚持每天去她家挑水、劈柴,逢年过节就把老人接到自己家吃饭。1992年达娃拉姆病重,他守在床边端屎端尿,直到老人安详离世。村民说:“仁增书记对老人,比亲儿子还亲。” 舍小家为大家:1980年,他的小儿子突发肺炎,妻子哭着让他送孩子去县城医院。但当时正值春耕关键期,他刚组织村民种下50亩青稞,担心没人看管会误了农时。他咬着牙让邻居送孩子去医院,自己留在田里指挥灌溉。等他忙完农活赶到医院时,孩子已脱离危险,妻子却哭着说:“你心里只有村子,没有家!”他抱着妻子愧疚地说:“我是村支书,我走了,几百人的吃饭问题怎么办?” 六、退休不褪色:最后的牵挂 1995年,59岁的仁增旺杰因身体原因卸任村支书,但他仍担任村党支部顾问。他每天早上都会去村头的果园看看,遇到年轻人就传授果树修剪技术;村里开会讨论发展规划,他总会拄着拐杖参加,提出“要保护生态,不能为了赚钱毁了山林”“年轻人要多出去学技术,不能守着土地不变通”等建议。 2000年,列麦村计划发展旅游业,有人提议砍伐部分山林修建度假村。仁增旺杰得知后,连续3天找村干部谈话:“列麦的山山水水是老祖宗留下的,也是我们抗灾的屏障,砍了树,泥石流来了怎么办?”最终,村里采纳了他的建议,在不破坏植被的前提下修建了生态民宿,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 晚年的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和心脏病,但仍坚持每月走访村民。2007年冬天,他冒雪去看望独居老人格桑,回来后高烧不退,从此卧病在床。弥留之际,他拉着村支书的手说:“要让列麦的日子越来越好……别忘了,水渠要定期修,孩子们要好好教……” 七、精神永存:雪域高原的丰碑 2008年3月12日,仁增旺杰在列麦村逝世,享年72岁。全村人自发为他送行,不少在外工作的村民专程赶回,有人捧着他当年资助的学费单,有人带着他亲手嫁接的苹果,哭声传遍了山谷。 他的事迹被收录进《西藏基层干部先进事迹选编》,隆子县为他修建了“仁增旺杰纪念馆”,陈列着他用过的钢钎、背篓、笔记本等遗物。2010年,列麦村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文明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他上任时的不足300元增长到8000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 仁增旺杰用一生证明:在雪域高原上,共产党员的初心可以抵御严寒,为民的情怀能够劈开险峻。他就像列麦村山顶的格桑花,平凡却坚韧,用生命诠释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高原精神,永远活在西藏人民的心中。 |